清军与俄军之间的雅克萨之战最后是如何取胜的?

如题所述

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进行了两次围歼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当后人仔细回味这段历史,却发现,这场胜利埋下了中国日后鸦片战争失败的伏笔。


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雅克萨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以东黑龙江北岸(今俄罗斯阿尔巴金诺),但在历史上是中国东北边疆古城。17世纪,沙俄由于国力迅速增强,急剧向外扩张,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


对沙俄军的侵略行径,清军开始奋起反击,与沙俄军队在雅克萨交战两次,全部获胜。第一次发生在1685年的6月,当时,都统彭春率清军用“红衣大炮”围攻了雅克萨三天,使城中的俄军困顿不支,俄军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被迫投降,并保证不再来犯。此战后,俄军残部狼狈退出雅克萨,而清军则在焚毁了雅克萨堡垒后撤离。谁料,托尔布津在得知清军撤离的消息之后,很快就背信弃义地在8月重占雅克萨,并重建雅克萨城堡。


于是,清军又进行了第二次雅克萨之战。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出兵雅克萨,虽然很快就击毙托尔布津,但却受阻于俄军新建的雅克萨城堡之下,没能像第一次雅克萨之战那样速胜,而是陷入持久的围困战。此后,清军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围困雅克萨长达10个月之后,俄军才被迫投降。


战争赢了,军事差距却在


毋庸置疑,雅克萨之战最后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终,但是这场胜利却并不能说明清军有多么强大,相反,却能够清晰地看到清军在军备上远落后于失败的俄军。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俄军拥有300支火绳枪。火绳枪是一种前装滑膛火枪,在当时已经算不上先进,其射速为每分钟1-2发,射程约100米,精准度也是非常有限。到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之时,俄军已经基本淘汰了火绳枪,配备了更为先进的燧发枪。燧发枪是欧洲列强从17世纪开始使用的一种比火绳枪更为先进的新一代轻型火器,射速约为每分钟2发,射程可达300米,而且精准度也大为改进。


当时清军拥有怎样的火器装备呢?清军配备有被称为“兵丁鸟枪”的火器,其性能大体和俄军的火绳枪相当。不过,其火器的数量就远逊于俄军了。前后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配备的兵丁鸟枪都不超过100支。更先进的燧发枪的配置就更令人汗颜了,这种先进的火器一直被清廷用在宫廷的御用狩猎之中,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前,都没有在军队中装备。这时候的清军配备的主要武器竟然只是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


那清军是靠什么赢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的呢?清军虽然拥有的火枪寥寥无几,但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其数量可观的火炮派上了用场,其中最有威力的当属20门“红衣大炮”,一举炸毁了雅克萨的木制城墙和塔楼,炸死俄军100余人。当时雅克萨城里只有3门炮,清军猛烈的炮火几乎令俄军无力还击。


不过,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俄军将雅克萨城堡由木制的改建成了土木混合结构。在俄军升级的防守面前,被清军视为制胜法宝的红衣大炮威力不再,未能帮助清军轻易攻下城池,清军陷入长达十个月之久的围困战。


清军最后赢得胜利是靠在兵力投入上大大超过了俄军。当时,大清朝廷对这场雅克萨之战进行了精心准备,以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根除俄国对大清北疆的威胁。清军经过3年的筹备,建立了黑龙江水师,建造了500余艘战船和运输船,并储存了七千石军粮,足够三千兵士三年之用。雅克萨之役的参战清军也是清朝廷从全国各地调集的精锐部队。投入第一次雅克萨之役的清军计约3000人。第二次雅克萨之役虽相对较少,也有2100人。


反观俄方,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时,俄军只集结了包括农民、商人和猎户等在内的450人作战。而第二次雅克萨之时,俄军虽加强了守城兵力,但也只有826人。


可以说,清军是用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和充足的战争供给才最终赢得了雅克萨之战。


比战败还危险的胜利


虽然大清王朝击败了入侵的俄国势力,但是这场胜利却蒙蔽了清朝统治者的眼睛。大清军力在战斗力上的落后被战争胜利的荣耀所无视。英明的康熙皇帝没有意识到这种军力上的落后已经有多么严重。


其实,在武器装备上已经远超清军的俄军,其武器装备水平是不是就足够先进呢?当然不是,相反,当时的俄国在欧洲列强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偏于一隅的落后国家。其落后的战斗力甚至在雅克萨之战之后的十余年后还成为欧洲列强的笑料。在1700年的一次与瑞典的战役中,俄国的4万大军被不足1万的瑞典军打得落花流水,损失高达1.5万人。


作为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获胜的利器——红衣大炮,是否是当时的先进武器呢?在当时的炮战中,最能体现出炮弹威力的就是弹丸的重量,所以当时的西方列强都是以火炮弹丸的磅(1磅=0.9072斤)数来划分火炮的。当时西欧国家已经能够制造32磅炮甚至68磅炮,而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使用的最大火炮只能算是6磅炮!甚至,即使是这样火力的火炮也不过是欧洲“舶来品”而已。


很不幸的是,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者们深深的沉浸在了战胜的喜悦之中,没能对这场战争进行深思,即使与俄国进行了战争较量,也未能对俄国的真实情况加以了解,还把正在崛起的俄国当做北方边境之地的众多蛮族之一。取得这场胜利之后,清军依然落后的军力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里几乎是停滞的,而同期的西方世界却在进行着天翻地覆的跃进式发展。待百年之后的鸦片战争爆发之时,清朝上下在惊呼变局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局其实早已开始。


利益不平等的平等条约


大清取得这场被视为辉煌的胜利之后,于1689年和俄方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西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及东西伯利亚大片领土让给俄国。


虽然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在历史上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但是这所谓的平等却也仅仅是指中俄两国的地位平等,而在利益的划分上却是不平等的。黑龙江流域以北的广大领土原属中国,但《尼布楚条约》中被划归沙俄,该条约实际上不利于中国。


更让人痛心的是,这样的条约是在中国取得大胜的前提下签订的。当时的大清不可谓不国力昌盛,而当时的俄国呢,则在西方同波兰为争夺乌克兰陷入战争泥潭,与当时北欧强国瑞典的战争也一触即发,兵疲财乏,根本无力东顾。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大清却与俄国签订了这样的一个边界合约。


这个条约充分显示了大清统治者对西方新势力崛起的无视,而这种以土地换和平的策略无疑是对侵略者的一种内在激励。


其时,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达中国的近邻:西班牙已占领菲律宾;荷兰已控制印度尼西亚,前锋抵达日本西南各藩;英、法、葡已在印度和中印半岛建立许多殖民据点……近两百年后,当欧洲列强们国力愈加强盛时,他们看到的大清王朝仍然没有丝毫进步,于是贪婪之心纷纷膨胀,1840年之后,中国边境狼烟四起,国门不断被列强炮火轰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大清王朝的命运终于在风雨飘摇之中寿终正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