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为什么会形成“士人政府”,其中究竟有哪些问题?

如题所述

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确立了统治阶级的思想,让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正统,或者说儒家思想在汉代就成为了教科书,统治阶级开始用儒家思想这一教鞭来鞭策,那么,为什么后面慢慢会形成“士人政府”呢?

虽说确立了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但是我们很多读过历史的也能感觉到,这其中还掺杂着法家的思想,或者说在统治以及集权政治的外边披上了儒家思想的外衣,而这也就渐渐的让汉代政府成为了士族阶级的政府,儒家的纲常礼教成为了统治者的利器,尤其是很多士人渐渐的成为了名门望族,也就从士人变成了士族。而且,汉代的选官制度是通过举孝廉,这样就会导致士族阶级对政治的垄断,在选拔官吏包括在任用方面,都会让一个家族越来越壮大,所以我们看后来袁绍“四世三公”这就是孝廉选官所养成的士族。

汉代存在一个很大的一个矛盾那就是外戚干政,例如西汉初期的吕后乱政,女主大权于一身,而这就导致了一个矛盾那就是士族与外戚针锋相对,再比如说后来霍光废立昌邑王,霍光本身就是外戚,皇位让谁来做岂是一个大臣说了算的?所以,外戚与士族的矛盾在汉代一直存在着,包括最后汉帝国走向灭亡这个问题也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士族的确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从汉代开始,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就成为了一种“士人政府”,很多丞相都是读书人,的确,用读书人来治理天下在皇帝看来是非常适合的,毕竟很多王朝都不愿意让政权成为“军政府”,用读书人来笼络天下的士子,是非常妙的。

而读书人走向自己的仕途的一个渠道,就是孝廉,举孝子和举廉吏成为了很多读书人成就自己政治梦想的捷径,其实在我个人看来,无论是汉代的孝廉科还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都不如后来的科举制更加完善,孝廉科和九品中正制都容易让士族垄断,这样的话,能给人机会吗?其实很难。

后来有些王朝重文轻武也是士人在政治上的垄断造成的问题,西汉时期,皇帝运用士人的手来加固自己的统治,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更是在思想上巩固了政治地位,而董仲舒就是所谓的读书人,再后来慢慢“天人合一”以及“君权神授”的思想不断地巩固,让皇权的至高无上更加突出,而这些都是士人的功劳,所以,汉朝成为了“士人政府”不意外,只不过后来的外戚干政祸乱天下,导致汉帝国的江山毁于一旦,后来司马家族统一中国,结束了短暂的三国,政权再一次回到了士族手里,但是后来随着历史的慢慢发展,士族对政权的垄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为什么魏晋时期有了那么多隐士,比如说竹林七贤,很明显,当时的官场其实容不下很多人,只能归隐山林。

士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巩固了封建统治者政权的稳定,但是对于政权的垄断也让很多人没有出头之日,所以,有利就有弊,对于这一段历史,你怎么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