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妃子的品阶从高到低是什么?

如题所述

1、周朝

周朝时期,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名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皇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

4、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5、隋朝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正一品。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正二品。

婕妤,十二员。正三品。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

宝林:二十员,正五品。

御女:二十四员,正六品。

女御:采女,三十七员。正七品。

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

5、唐朝

唐承隋制,有: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6、两宋元

五代、宋、辽皆略同唐制。

7、明朝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

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

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

品级皆为正六品。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8、清朝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嫔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3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

妃本为配偶之意,代指国君、天子的配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天子之号为“帝”,天子正配称为“后”,次皇后一等的诸王之妻则称之为“妃”。

中国后妃的体制发始于周,形成于秦,自汉、隋、唐、宋、元、明、清以降、历代多有增损,但大体仍不离周制。

周代的后妃制规定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所谓后,在宫闱中其地位如同天子,三夫人则如同三公,九嫔如同诸侯,世妇如同大夫、御妻如同士。后及三夫人乃为天下母仪,制定妇礼。

沿制隋唐,皇帝的妾室亦称为妃,如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皇帝的妾室与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的妻妾均称为妃。亲王、郡王之妻称为王妃,如秦王妃、周王妃、晋王妃等,妾室则称为侧妃。

以清代宫廷制度而言,宫闱制度的真正确立是在康熙皇帝的时候,规定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六宫,佐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俱无定数,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

扩展资料:

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这时妻妾没有名号,称“福晋”或“格格”。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皇太极时期,后妃制度逐步完善。极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同时“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妃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妃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妃嫔等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23

尊一品:皇 后 (一名,执掌凤印,统领六宫,有权升降全部的后妃)

尊从品:皇贵妃 (一名,协理六宫,有权升降正二品以下后妃)

正一品:贵 妃 (一名,管理六宫,有权升降正四品以下后妃)

从一品:贤妃 良妃 淑妃 德妃 (各一名,前加壹字封号)

正二品:容妃 宸妃 庄妃 敏妃 (各一名,前加壹字封号)

从二品:妃 (共四名,前赐贰字封号)

正三品:夫人 (共三名,前赐壹字封号)

从三品:昭仪 昭容 昭媛 (各一名,前加壹字封号)

正四品:淑仪 淑容 淑媛 (共四名,前加壹字封号)

从四品:芳仪 芳媛 芳容 (各一名,前加壹字封号)

正五品:贵嫔 (共四名,前赐壹字封号)

从五品:嫔 (共四名,前赐贰字封号)

正六品:充仪 充容 充媛 (各一名,前加壹字封号)

从六品:婕妤 (共五名,前赐壹字封号)

正七品:小仪 小容 小媛 (各一名,前加壹字封号)

从七品:容华 充华 (各六名,前加壹字封号)

正八品:承荣 承徽 (各八名,前加壹字封号)

从八品:贵人 美人 (各八名,前加壹字封号)

正九品:娘子 才人 (各八名,前加壹字封号)

从九品:更衣 选侍 (不限,前加壹字封号)

正十品:采女 御女 (不限,前加壹字封号)

从十品:常在 答应 (不限,前加壹字封号)

小结:从以上历代妃嫔等级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后的称号从秦始皇以来,历经二千余年,从未改变。妃嫔的称号却是历代屡有增减,且越是前朝设置的,地位越趋下降。如贵人,东汉始置时是妃嫔中第一等,到了清代却成了妃嫔(后宫主位)中最低的等级。

扩展资料

中国后妃的体制发始于周,形成于秦,自汉、隋、唐、宋、元、明、清以降、历代多有增损,但大体仍不离周制。

周代的后妃制规定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所谓后,在宫闱中其地位如同天子,三夫人则如同三公,九嫔如同诸侯,世妇如同大夫、御妻如同士。后及三夫人乃为天下母仪,制定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世妇主管丧祭礼宾之事,御妻则侍奉天子之宴寝。除此还有女史、女况、典妇等多种名目,分掌内闱各种杂事。后妃们的行动必须按照严格的礼制规定,听从祖辈的训戒,不得白由行动或随意言笑。

所谓后妃,“妃”字,其本义即指配偶,古音即读“配”。“后”字,其原义曾是国主,国君。古代的后王就是指的天子。后来天子的配偶称为后,[后汉]班固在“白虎通”《嫁娶》曰:“天子之妃谓之后。何后,君也。天下尊之,故谓之后。”

然而这里所谓天下尊之,其尊者仍为天子其人,而不是后妃其人。尊后妃的实质,仍是尊天子。郑玄注《礼记》曰:“后之言,后言,在夫之后也。”因此,后地位虽位同天子,然而决不可言在天子之先,必以天子之命唯听。

充其量,后只能辅佐天子,所以其地位乃在天于之下是不言自明的。不仅如此,甚至后妃的生死大权也掌握在天子手里。以天于的快乐为快乐,以天子的忧愁为忧愁。一切惟天于是命,这就是后妃生活的本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妃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中国古代允许纳妾,统治者常妻妾成群。后宫指她们生活的地方,或其生活圈子。 1.上古 媵是作陪嫁的人的意思,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或者是其他国家的人(天子或诸侯娶妻时才会有)。例如女英是舜的媵。 在商朝有时有并后(同时有两个王后)的情况。 《周礼》记载:王的后妃“编制”为:一后(嫡妻)、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见妾是八个;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则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则只许有一妻与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称为匹夫匹妇。但《周礼》很可能是战国晚期儒家的空想作品。 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则称天子“一娶十二女”,“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并称诸侯“一娶九女”,也有称天子“一娶九女”的。 先秦的后妃之制还比较简单,王之妻称后,王之主要妾及诸侯之妻称夫人。 周朝的制度要求避免同时出现两个王后或诸侯夫人的情况。 2.汉朝 西汉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 皇后 昭仪;至元帝时才被创设 夫人 美人 良人 八子 七子 长使 少使 婕妤,自婕妤至充依,此四等为汉武帝所增设 娙娥 容华 充依 五官 顺常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五个位号并立为最后一级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东汉初开国时,后宫位号被大量删减,只剩贵人、美人、宫人、采女等四等级,且人数不定。 但后来至汉桓帝、汉灵帝时,后宫女子不论后妃、女官、宫女等,总数多达二万人。 3.魏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夫人,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4.晋朝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5.隋朝 隋朝初时,由于隋文帝之皇后—独孤伽罗善妒,因此后宫位号非常简单,虽有设置、但仍不正式作为皇妾; 皇后一人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御女,三十八员,掌女工丝枲,视正七品。 又参循汉、晋旧制,设置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职,以掌后宫典仪。 因独孤皇后善妒,后宫位号形同虚设,在独孤皇后崩后,随文帝才又将之改为; 贵人,三位 嫔,增至九人 世妇,增至二十七人 御女,增至八十一人 隋炀帝时期,隋炀帝又参阅古典,自制嘉名以充实后宫; 皇后一人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婕妤,十二员,品正第三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品正第四 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 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 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另又有承衣刀人,皆随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6.唐朝 唐朝初开国时,参考前朝旧制而设立; 皇后一人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唐高宗时改制为; 皇后一人 赞德二人 宣仪四人 承闺五人 承旨五人 卫仙六人 供奉八人 侍栉二十人 之后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改宫制为; 皇后一人 惠妃、丽妃、华妃、贵妃,各一人,正一品 六仪;波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为正二品 美人,四人 才人,七人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7.宋朝 宋朝立,沿唐制,设四妃、九嫔、等等。真宗、仁宗在位时,把九嫔扩充至十八人,仁宗又在妃级别中增一位号名宸妃。 宋朝定宫制为; 皇后一人 四妃;贵妃、惠妃、丽妃、华妃 九嫔;太仪、贵仪、妃仪、淑仪、婉仪、顺仪、顺容、淑容、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 美人 才人 8.元朝 元朝时,后宫位号简单朴素,只设有皇后、妃、嫔三等,但人数不定。 虽然位号很少,但这不代表后宫人数也简单,元朝后宫以斡儿垛来区分后妃的地位,斡儿垛是宫帐的意思,一座宫帐里面可能同时住着好几位皇后和嫔妃,而在众多宫帐中,以第一宫帐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 9.明朝 明朝的后宫位号,大体上并无严密的等级分别,对于后宫嫔妃的等级有着很大的弹性。除以皇后为最高之外,贵妃仅次于皇后、明宪宗时又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 皇妃位号除贵妃之外,亦以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等为众妃位号。 之后在明世宗朝和明神宗朝分别都出现了端妃和恭妃的位号。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 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众皇妃之下。 但又无严格规定以上位号非用不可,在明朝这二百七十六年间,后宫除去上述位号外,还出现过端妃、恭妃、慧妃、裕妃、成妃、昭妃,宁嫔等位号。 除去以上妃、嫔的等级分别之外,另外还有婕妤、昭仪、贵人、才人、美人、选侍、淑女、答应等位号杂置期间。 10.清朝 在清朝,将之分为八等级,分别为; 皇后一人 皇贵妃一人 贵妃两人 妃四人 嫔六人 贵人不限人数 常在不限人数 答应不限人数 每个皇帝的妃嫔数目有很大差异:康熙皇帝拥有后宫嫔妃等79人,而光绪皇帝只有一后二妃三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21
  尊一品:皇 后 (一名,执掌凤印,统领六宫,有权升降全部的后妃)
  尊从品:皇贵妃 (一名,协理六宫,有权升降正二品以下后妃)
  正一品:贵 妃 (一名,管理六宫,有权升降正四品以下后妃)
  从一品:贤妃 良妃 淑妃 德妃 (各一名,前加壹字封号)
  正二品:容妃 宸妃 庄妃 敏妃 (各一名,前加壹字封号)
  从二品:妃 (共四名,前赐贰字封号)
  正三品:夫人 (共三名,前赐壹字封号)
  从三品:昭仪 昭容 昭媛 (各一名,前加壹字封号)
  正四品:淑仪 淑容 淑媛 (共四名,前加壹字封号)
  从四品:芳仪 芳媛 芳容 (各一名,前加壹字封号)
  正五品:贵嫔 (共四名,前赐壹字封号)
  从五品:嫔 (共四名,前赐贰字封号)
  正六品:充仪 充容 充媛 (各一名,前加壹字封号)
  从六品:婕妤 (共五名,前赐壹字封号)
  正七品:小仪 小容 小媛 (各一名,前加壹字封号)
  从七品:容华 充华 (各六名,前加壹字封号)
  正八品:承荣 承徽 (各八名,前加壹字封号)
  从八品:贵人 美人 (各八名,前加壹字封号)
  正九品:娘子 才人 (各八名,前加壹字封号)
  从九品:更衣 选侍 (不限,前加壹字封号)
  正十品:采女 御女 (不限,前加壹字封号)
  从十品:常在 答应 (不限,前加壹字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