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八路的后勤保障问题如何解决?

面对战争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消耗,怎么搞到那么多活动经费,粮食被服,还有枪支弹药、医疗器械药品,八路的占领区都是穷乡僻壤,外部没有援助、还隔三差五的发生天灾,时刻提防日军扫荡,这么严苛的环境怎么生存下去?

抗战时八路军根据地尤其是平原地区的根据地确实比较艰苦。
战后对日军在华北也就是八路军活动区域残杀百姓的定义数字是400万以上,但是国民政府提出的数字是600-800万,基本上占了华北根据地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华北根据地四分之一人口在日军扫荡中北杀害。
可以想象当时根据地的情况多残酷。
当然,山区的根据地情况好些, 但是山区确实穷乡僻壤,物产有限。
结果八路军不管是平原根据地还是山区根据地,都不适合养活大量正规部队,也出现过问题,抗战后几年八路军扩军过大,到了30万正规军的规模后发现养不起了,不得不精兵简政,减少正规军数量,退役的退役,转地方的转地方,即使正规军也要去开荒种地自己养活自己。
八路军正规军兵力其实到抗战结束也没有太多,主要就是因为经济能力没法支持大规模正规军。
大部分部队是民兵和地区游击队,打仗生产两不误的那种,正规军很多也化整为零分散到村里去边种地边打仗。
一般物资等来源于这几方面:最主要是缴获,其次是自筹,外援等
一,自筹
自己筹集物资,收一些税费,不过这个很少,山区农村收能收上多少来,而且当时钱用处不大。
主要靠自己弄,军队开荒种地,办各种厂矿等。当时几乎所有根据地部队都要自己开荒,而且要自己粮食等自给才行。
开了一些工厂,最多的是兵工厂,但是原料,工人等因素,还有最要命的安全问题(日军不止一次偷袭八路军军工厂,最惨的一次军工厂被偷袭损失惨重,才有了彭德怀怒发冲冠发起强攻关家垴的问题)
二战是一些爱国乡绅的自助也必须要说的,这和八路军的宣传分不开的。

二,外援
根据地确实没有太多外援,当时美国给了中国35-60亿美元的战争物资(那时候美元比现在美元购买力要强的多和黄金直接挂钩的),最差的一个月也给中国运输了8万吨物资,多的时候一个月几百万吨物资。连续运了40多个月。
但是,没有一分钱物资运到八路军的根据地的,当年美国方面多次向中国国民政府正式或非正式的提出要“我国政府希望把援助物资分给真正抗日的军队,比如给那些在华北作战的共产党军队”(选自史迪威回忆录)。但是确实没有任何一点物资进入根据地,当然,看战前,国民党给在一再要求下拨了一些物资,但是只有十分之一进入了根据地,而且只是一些子弹和几百条汉阳造步枪(国民党嫡系部队换新式步枪时淘汰下来的旧枪)。
但是也确实有少量外援,主要来自当时共产国际和爱国华侨的帮助,当时来根据地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等,都是很鲜明例子。爱国华侨当时对根据地支援比较少但是也是有的。

三、缴获
其实,当时根据地八路军的主要物资来源是缴获,因为后期日军对根据地铁壁合围下,什么物资也很难弄到根据地的,自产的话,粮食可以,但是弹药,枪支,药品是绝对不行的,只能靠缴获。缺子弹物资等就去抢火车站,缺药品就去抢药店,说的跟土匪一样,但是主要没办法,而且抢的都是日本人的药店和医院等。如果是中国人开的,还是要给钱的而且还不能少给。

在日军封锁和扫荡很厉害的时候,八路军生活确实十分困难,有时候吃饱都是问题,造成士兵营养不良,不过相比下,比国民党军队的营养不良率要好一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1
八路军有自己的后勤部队,兵工厂、被服厂。看过《亮剑》就知道,保障能力很有限,力量强的部队,抢敌人的,弱一些的就只能游击战等分配了。
第2个回答  2013-10-21
1上级部门调配
2缴获日伪物资
3初期曾有国民政府的少量补给
4就地筹集
5爱国华侨,民主人士的捐赠
6动用地下力量在国统/敌占区进行商品交换
7大生产运动
第3个回答  2013-10-21
不随便打仗就可以大大减轻消耗了。游击战的对手都是散兵游勇和落单的散兵,打起来不费劲。八路军不是正面抗战,不是经常打大仗,一般都是没把握就走,而且正是因为占据的都是穷乡僻壤,日本人也不稀得来,大仗不多,所以消耗不多。粮食可以在当地征集,活动经费也有,边区票,随便印的,大幅贬值的。对外用真金白银就行了,这个不会没有,肯定能搞到。枪支弹药和医药器械确实是缺,极缺。
八路军主要是游击,不是现代正规军,没有正规后勤保障也能熬得过去。苦日子过惯了,光脚不怕穿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