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00后,怎样看待酒桌文化?

如题所述

     就以我自己的视角来看,虽然在实习的过程中没有碰到强行劝酒的情况,但每年过节尤其是过年走亲戚的时候,酒桌文化还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看来,酒桌文化就是遗留下来的糟粕,但形式会有所变化。

🎈喝酒已经成为了一种等级分明的社交手段

     对于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人来说,酒似乎已经成为了社交的筹码,只有喝酒才能谈事情,才能像个社会人;对于年轻的人来说,酒是成熟的标志,因为未成年人不允许喝酒,而酒桌上那些大人们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的画面,看上去是那样有权威感。

     事实上确实如此。对于酒桌上的当权者来说,可以享有默认的喝与不喝的权利。很明显,身体上受到伤害最大的是那些地位较低的人,有的可能为了讨好领导,表忠心等目的,和竞争对手相互比拼。

     对于这些人来说,足够的酒桌礼仪似乎成了一种标准,走不够流程,会被视为不尊重或者不重视,连一个实际上很合理的拒绝理由(例如我喝不了太多酒)也会被解读为不够意思。在我看来,这和现在所谓的内卷有什么不同呢?酒桌上的明争暗斗,无非也是一种能力的展示和地位的确认。

     再说到平时走亲戚时候也会被劝酒,特别是在你成年之后那些“远房”亲戚就会不断让你喝酒,有时还用“你爸这么能喝,你怎么不能喝”的荒唐理由来“要挟”你。关键是你还拒绝不了,只能装作乖巧顺从他们喝几口。

🎈00后的酒桌文化会存在,但形式会变化

     现在像我们这样的00后,至少在我无论是学生时期的同学,还是实习时候的同事,聚在一起的时候。通常都是你能喝就喝,不能喝不喜欢喝,喝白开水都行。别说强行让你喝,劝喝的都没。

     就算是和领导一桌,也都是大家彼此尊重,互有交流,没有那种等级差异,只有真正的尊重和尊敬。没说我敬领导我就得喝光,就得说一大片好话。也没人忙着端茶倒水,都是自己来。

     酒文化是会传承下去,但是从前的糟粕,注定是要被00后一代所抛弃的。等到社会中坚力量是90后,00后之后,相信在社会中,在职场里,基本见不到这种糟粕了。更何况,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不喜欢喝酒,聚会十几个人喝喝饮料是常有的事。还有些喝酒的也喜欢喝比较清淡的果酒、调味酒等等了。酒的属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酒,而是带有饮料属性了。


     总而言之,作为00后,我眼中的酒桌文化就是糟粕。但无可置疑,酒桌文化是会一直延续下去,但作为00后的我们,酒桌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会有所变化,酒桌上也很难再出现主次之分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0

在我看来现在的酒桌文化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能被称之为文化。

 首先作为一名零零后我还并未深入职场,我并不认为酒桌文化是彻彻底底的糟粕。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酒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从历史渊源上来看,在古代酒桌文化常常以宴饮礼仪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至少在这个时期酒桌文化在我看来正是中国人骨子里谦逊守礼,进退有度的精神基因的体现。饮酒也是当时文人墨客的一种风尚,推杯换盏间他们或谈笑风生吟诗作赋,或大谈家国天下,快意尽显。当然古代酒桌文化也是阶级分明,尊卑有别的体现。这一点与现代酒桌也是有相似之处的。

  即使回到现在,随着时代发展和当今社会价值观的演变发展,现在的酒桌文化是酒桌礼仪同人情交际相结合的产物,酒桌文化其中蕴含着很深的奥妙,迎宾送客,推杯换盏每一个环节都有大学问。我们不可否认在酒桌上有些事情的确解决起来更加简单,在这种情境下喝酒是一种社交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无需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件事情。

  但是在当下有些酒桌文化却慢慢变了味,酒桌文化往往与身份地位的高低,财富实力的大小,和利益获取息息相关,酒桌上弱势群体有时不得不通过敬酒,自罚的方式来打通职场人脉。

  前段时间一个”老板让你去催菜“的话题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讨论,许多网友纷纷说明了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当然作为一个职场中人八面玲珑,头脑通透自然是一件好事,可是这样含蓄的表达多了难免不会让人在饭桌上胆战心惊,深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诸如此类的酒桌黑话并不在少数,更是逐渐成为一种许多职场中人心知肚明的酒桌规则。

  其次,粗俗恶劣的酒桌行为我是坚决反对的,有的饭局上一些人对着女性开黄腔,甚至于猥亵女性。即使是男生也面临着被强行灌酒被打趣逗乐等情况。在职场上很多人碍于领导的威胁恐吓即使受到伤害也无处申诉。这种日复一日的恶性循环,让职场性骚扰,人格侮辱变成了一种行业潜规则。

  对于家庭酒桌中,一种绑架式社交也出现过,我曾听过一个朋友描述过她年少时的经历,上小学的她被家里人强迫向一屋子的人敬酒说吉祥话,年幼的她端着杯子尴尬僵硬地给一大桌子亲戚重复着过年时的各种敬语,相熟的不相熟的亲戚们看着她的样子打趣着,敬完酒的朋友瑟缩在一旁手足无措。有时家里的长辈总是会以这种方式让孩子参与 到酒桌社交当中。或许有的人觉得这没什么,不过是年轻人的过度解读罢了。但我并不认同这种方式,家宴酒桌本身应是亲人之间联络感情彼此相聚的地方,这样的酒桌上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交流,而非这种表面性的走过场。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曾提到过“断所知障而不断烦恼障”,既出世又能入世才是一种生活的最佳状态,面对酒桌文化一味地遗世独立显然并不可取,在当今人情社会下完全不参与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可是参与酒桌文化绝不是指对那些突破底线毫无原则的一些酒桌上的恶劣行径放弃抵抗甚至是迎合,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我,我会坚定拒绝,每个人首要的身份便是自己本身,立场坚定地捍卫自身权益一方面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酒桌上的不正之风。

   有人会说零零后会是酒桌文化的终结者,我想我们可能无法终结它,却会是改善酒桌风气的一代人。总而言之,合理的酒桌是解决问题沟通感情的地方,而突破道德底线的酒桌则是彻底的人情关系发展的扭曲和变态,要坚定拒绝。

第2个回答  2022-08-13

作为00后的我个人认为,酒桌文化是糟粕,应该坚决剔除。丑陋的酒局,被欺压的是全体打工人,不喝就是看不起,不喝不能谈生意,脸红就是酒量好。说着最热情的话,做着最恶心的事,不过是因为地位的不对等。

被迫向生活低头,不喝你就别谈了,不喝你就别来了。调个岗位边缘化,降薪扣钱被辞退。想想房子的贷款,想想孩子的奶粉,真能冲冠一怒么。喝酒如是,加班亦如是,从来没什么选择题。

拉着女性劝酒的,大部分抱着黄色目的,酒桌上基本以黄色笑话和灌酒为主,不管是组局者还是参局者,对这一切都心知肚明。

酒桌文化容易出问题,是因为酒桌是一个多种社会关系重合的地方,一起工作时人分上下级,下级要服从上级,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领导还是平时的上司,但又只是一起就餐的人。如果领导让你喝酒你不喝,这也算违背有权者的意愿,但跟工作无关,这属于权力的僭越。领导不知某位员工的酒量如何,不知对方身体条件如何、心情如何,只要他不喝,就一股脑儿地当作他不愿意喝。

中国人之所以养成了劝酒、派酒的习惯,是因为礼仪要求人们对酒保持节制,所以“他们偏又要彼此太过殷勤,甚至软硬兼施地劝酒,看看究竟有谁被打破了防线,因不胜酒力而出乖露丑。这种劝酒之风经常会演成不可开交、大伤和气的灌酒、闹酒、斗酒,而流为一种中国特有的陋俗。”

事实上,喝酒本来是为了助兴,大家各取所需,随意饮用,它并不能改变人们原有的心态,只能通过对神经中枢系统的刺激来增强这种心态。欣喜的时候会觉得,白日放歌须纵酒,郁闷的时候,又会觉得举杯消愁愁更愁,发奋的时候,可以汉书下酒,颓废的时候,又可以像陶渊明那样挂印酒隐。适度的酒精,原本是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可惜在酒桌文化中,却成为了上级对下级的一种羞辱性惩处。

糟粕中的糟粕,粉饰过后的服从性测试。领导逼员工敬酒、喝酒,通过毫无意义的身体和情绪折磨,来确认自己的权威,享受权力快感的同时抹杀对方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企图把对方变为无条件服从的奴隶。

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厌恶酒类,后来发现我其实本来完全不讨厌酒,我是讨厌酒桌文化。

第3个回答  2022-08-09

作为00后,我认为酒桌文化是没有必要的,理由如下:

一、酒桌文化不利于项目的进展

正如一档节目《100道光芒》的一位女生而言,她认为酒桌文化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因为酒桌文化是利用酒精上头的这个效应去谈合作,这样并不能代表个人的能力,更不能体现这个合同的长久效用。我对这个观点是持支持态度的,因为我觉得两个公司之间谈合作,关键并不在于酒桌上的推杯换盏,更核心的其实是实力,如果没有实力,即使利用酒精上头的效应去谈成了合作,但因为其中一方并没有达到合作的实力,那么这个项目的进展是停滞不前的,甚至还会后退,更会给另一方带来损失。在我看来,谈合作是严肃的,是公事,应该在办公的场合谈,毕竟合作是关乎两个公司之间的事情,需要考量的地方也很多,如实力是否相当,推进项目进展的细节等等,你可以谈完合作与合作方吃顿饭来表示友好的欢迎,但我并不认为合作是需要在酒桌上才能谈成的。

二、酒桌文化对女性并不友好

俗话说:“酒壮怂人胆”,很多时候,人们在酒精的作用下,体内激素会分泌更多,从而让人更加的兴奋,这时的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做出一些过分的事情。也有很多人借着酒精的麻痹作用,做着一些不得当的事情。摸摸女孩的大腿,吃吃女孩的豆腐,甚至酒后乱性的借口都出来了。对我而言,当我们把酒桌文化看成是达成某种目的的权力场的时候,这种充满铜臭味的权钱交易,就注定会被时代淘汰。

三、如今的酒桌文化已经变味了

在古代,酒被赋予了礼仪,社交,休闲等含义,在中国古代,古人喝的是黄酒、果酒,最多只有十几度,很难喝醉人,古人喝酒,推崇的不是喝醉,而是“微醺”,追求的是意境,酒文化的重心在于“立化”二字,但是相比于古代的酒桌文化不同,现代的酒桌文化似乎成为了某些权利规则的“遮羞布”,让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通通可以借助酒桌文化变成了现实。这种变味了文化在我的眼中是一种陋习,不应再传承下去。

四、酒桌文化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为酒桌文化,很多人为了合作,为了拉近与合作方的关系,只能不停地接受合作方的灌酒,或者不停地敬酒,仿佛感情都是喝酒喝出来的一样,有些人明明已经喝酒喝到自己的极限了,但为了能拉到合同,就不管自己的身体的状况,在酒桌上不停地敬酒,导致这部分大多数都会患有胃病,更严重的还会导致胃穿孔、胃出血、酒精中毒等一系列疾病。但身体才是本钱,合作不应该建立在损害身体的基础上,也不应该有这样固有的思想,只有酒桌上才能谈好合作,但恰恰相反,合作不一定要在酒桌上才能谈成,用自己的真才实干吸引而来的客户群体所达成的合作才会更加地长久。

第4个回答  2022-08-13

长期以来,我国都有劝酒的习惯,这类习惯都当做是一种酒桌文化,有人表示这种文化低俗且不堪,有人表示这是人情世故。很多时候,它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又或是迈入社会的标志。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也作为新世纪00后,我很难理解酒桌文化的合理性。

长期以来,我国都有劝酒的习惯,这类习惯都当做是一种酒桌文化,有人表示这种文化低俗且不堪,有人表示这是人情世故。很多时候,它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又或是迈入社会的标志。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也作为新世纪00后,我很难理解酒桌文化的合理性。


——劝酒行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劝酒人对此有直接的责任。

在一般劝酒的情况下,如果劝他人喝少量的酒,导致其疾病发作,根据公平责任原则,劝酒人要对给喝酒人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如果劝他人喝大量的酒,造成他人伤残或者死亡后果的,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劝酒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明知他人酒精过敏,仍然灌酒、逼酒,则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造成他人重伤或者死亡的,还可能涉嫌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还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身体健康指数直线下降,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需要应酬喝酒。


——酒桌上谈事在很多时候都并非理性状态,在酒桌上谈成的事也不能证明工作能力。

酒桌只是一个让人失去理性和自律的地方,在这里所有的应酬以及沟通基本都是不能在公开场合上去做的事情。在更多的时候酒桌只是消遣娱乐,设局苟且的地方。之所以现在堂而皇之的加上文化两个字只是为了让蝇营狗苟之事多一层遮羞布而已。而职场上的酒桌那根本不叫文化的,我能喝酒但我工作能力不行你就跟我谈成了,那我的往后只需喝酒就能谈成生意了我专心喝酒就好了,对那些不会喝酒且工作能力极强的人来说不公平。 在酒精的催化下谈成的合同,并没有什么长久的效用。工作应该靠真才实学,而不是“我会喝酒”。利用酒精上头效应去谈合作,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实力,更想用实力说话,用自己的真才实干吸引客户群体。

——职场酒桌是职场的黑暗面,其本质就是服从文化。

职场酒桌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职员的考验。考验了职员拍马屁,表忠心,厚脸皮等能力。在很多时候,这是职场爬升的核心指标之一。在酒桌上,很多人阿谀奉承,谄媚做作,毫不掩饰的体现虚伪丑陋。职场上的酒桌文化,在实质上就是变相的职场霸凌。在本质上,就是上位对下位,强对弱的服从测试。敬酒就喝,是懂事,是服从,上位感到满意:如若敬酒不喝,那便是不懂事,是反抗,是不懂人情,是不给面子。但没有人会去考虑,被敬酒人是否愿意喝,是否能喝,因为这关乎到了敬酒人的面子。一旦强者感觉到了你的不顺从,让他丢了面子,小则少了一个合作,大则工作不保。很多年轻人不屑于去如此谄媚讨好上级,于是抵制酒桌文化。但如今,酒桌文化仍然无法消除。


 酒桌文化延续至今,在短时间内也必定无法消除,作为新时代年轻人,我们不能成为酒桌文化的追随者或者倡导者。喝酒应该是为了助兴,而不是为了谋生。我们在职场上的意义更应该体现在工作上而不是酒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