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隅顽抗:古代的原意和现代用法是什么?

如题所述

负隅顽抗,一词源于中国古代,象征着在困境中坚守,凭借险峻地形进行坚毅抵抗。这个词的字面含义是消极地倚仗难以逾越的障碍进行抵抗,最初出自《孟子·尽心下》中的狩猎故事,意在描绘虎落平阳被群猎的场景,如今多用于形容在不利条件下仍顽强抵抗的意志。


故事中,晋国猎人冯富,曾因勇猛猎虎而闻名,她转变心态,决定放下屠刀。然而,当凶猛的老虎威胁到村民的安全时,她昔日的对手成了共同的敌人。面对老虎倚山顽抗的场面,年轻猎人们联合起来,试图制服它,展现了负隅顽抗的另一种含义——团结与挑战。


负隅顽抗的同义词可以表达为“执着于风险”,意味着在危险中坚守立场,不肯轻易放弃。相反,它的反义词是“低头被束缚”和“无助时被征服”,描绘出那种在困难面前妥协或无力反击的状态。


想象一下,即使敌人奋力挣扎,但最终仍会因无法突破这道“负隅”的壁垒,而走向失败。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的斗志。


总结来说,负隅顽抗不仅仅是地形上的依托,更是精神上的坚韧与决心。下次再见,我们会有更多的词语故事与你分享。


以上就是对负隅顽抗这一成语的深度解析,希望能为你的理解提供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