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人生状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书看完了,对人生状态的描述却也无法超越原作的点评,所以拿来抄一下。这里有两个点评,核心是一样的,描述稍有不同。看完后收获颇丰。

1

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状态,三位一体,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

我们的人生分为:儿童、成人、父母三个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 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会下意识用童年时的习惯作出反应,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感受和行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会本能地顺从和依赖他人,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压抑的痛苦情绪,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2、父母自我状态。 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挑剔自己。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用言行重复父母那里学到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想方设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这套想法。甚至会将审判的矛头指向自己,进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3、成人自我状态。 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摆脱情绪化的控制,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当下的事情。成人自我状态是唯一能学到自我新知识的状态,因为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只是在体验过去的情绪,在父母自我状态里,不是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所以这两种状态都不会学到东西。

那么,我们该如何适时调动成人自我状态呢?

其实,这又回归到了第一个话题——认识你自己。你需要不断思考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你该如何才能到那里去。

蛤蟆先生在认真分析后意识到,成年的他其实一直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童年的蛤蟆,出身显赫,却一直不快乐。父亲时常对他批评责备,母亲则是对父亲的权威百依百顺,很少去拥抱、安慰自己。为了讨好父母的爱,童年的蛤蟆不得不做出,顺从、取悦、道歉、依赖等行为,并逐步形成了依赖及取悦型人格。

而成长的本质就是逐渐打破依赖关系,成为独立人,顺从导致蛤蟆把依赖当成生活本身,童年依赖父母,成年则依赖外界的肯定,一旦收到否定反应,他要么取悦别人,要么自我批判,痛苦不堪,所以一直长不大。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怎样,关键在父母。”,成年人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童年学来的,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一生。

2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

其中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人们各自的“三我”之间的交往。

“三我”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父母自我状态

指我们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顾名思义,一个人处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与人交往常常会表现出教育、批评、教训、控制的一面;而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人与人交往时则常常会表现出温暖、关怀、安慰、鼓励的一面。

人际交往中,那种特别喜欢教训别人的人,常常运用的就是自己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

而那些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别人的人,则常常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

二是儿童自我状态

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带着一个小小的儿童,当一个人以儿童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他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等就会表现得像孩子一样。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处于 适应型儿童 自我状态的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和自罪;

而处于 自由型儿童 自我状态的人则往往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行动、贪玩、富于表情、爱憎分明等,像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快感并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感情。

三是成人自我状态

一个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其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时此地,具体表现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

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其适应性,也都有其不适应之处,因此并不存在好坏之分。事实上,就一个健康、平衡的人格来说,每个自我状态都是必需的

我们需要成人自我状态来处理此时此地的问题,帮助我们过一种有效率的生活;

要融入社会时,我们既需要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提供规范,以便遵守伦理底线,也需要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帮助我们去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是我们遵守社会上的游戏规则的前提,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所包含的自发性、创造力和直觉能力,则是工作成就和业绩的基础。

转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精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