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个忙,找有关小皇子在准备登基作皇帝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帮个忙,找有关小皇子在准备登基作皇帝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要真实的历史故事
有必要吵吗三楼?

我是问,准皇帝没登基前都做了些什么,皇帝是怎样教导小皇子之类的故事

能多尽量多哈

康熙帝屈尊拜明师 伍次友应聘教龙儿

伍次友听到竟有聘师而明言不习八股时艺的,不禁大感惊奇。忙道:“祖荫是一件事,自立功名又是一件事,大人不可不慎。”
康熙接口道:“我就不爱八股。一篇文章,颠来倒去就那么几条筋,一讲就是几百年,没一毫用处,还说什么’代圣贤立言’!”伍次友迟疑了一下答道:“世兄所言何尝不是,不过———天子不与世人心同,这八股虽于世无用,于天子却大有用处呢。所以虽然无用,还是废不掉的。”康熙听了这番话,忙问:“为什么呢?”
伍次友呷了一口酒,笑道:“哪一代英明天子不要笼络天下之士呢?”
真是闻所未闻!随便一句话,在康熙心中却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霎时脸上微微变色,心里暗想:“苏麻喇姑说的是,这个师傅只能这样请法,上书房里的师傅是断然不敢这样讲书的。”索额图虽然暗暗吃惊,但脸上却半点不露,遂笑道:“咱们且吃酒,笼络不笼络,那是天子的事———”康熙也笑道:“对,咱们便偏偏不学这劳什么子八股!”

康熙坐好了,苏麻喇姑从架上取了《后汉书》来,摊在他面前,又分别给伍次友和康熙各斟了一杯凉茶,便与魏东亭一边一个斜坐在康熙两侧。
伍次友简要地剖析了西汉致亡的原因,笑道:“班氏之《汉书》固可以下酒然据遇意看来,范晔之《后汉书》中也有不少篇章是绝妙好辞,可以永垂于不朽的。只可惜了一件事,大损了他自己的声名。”
康熙忙问:“文章岂有随人事而转的?”
“有啊!”伍次友答道,这便是一个明证。范氏吃亏在一个‘傲’字上。他在狱中致诸侄的快信中曾炫耀自己的《后汉书》比《汉书》还要高明,是‘天下之奇作’,说《后汉书》里中等的篇章,也不次于贾谊的《过秦论》,连自己也选不出合适的词儿来形容这部奇书,自古史书中没有一部可与《后汉书》媲美的。“你们听听,他吹了多大的牛?若自视过高,反变为狂妄无知,其所以受人轻视,本源就在这里。这也实在是范晔自毁所致。”
讲完这一过节儿,算是介绍了作者,接着便略陈帝纪世系,一个一个夹着自己的看法按史作了评介。讲到质帝八岁登极时,康熙眼中忽闪过一丝笑容,双手按膝,身子向前探了探,问道:“那不和当今皇上一个模样吗?”
魏东亭知道这个典故,十分忌讳,连连递送眼色示意伍次友敷衍过去。伍次友哪里晓得这意思,啜了一口茶接着道:“这小皇帝聪颖过人,如能长成,必可成为一代令主……”魏东亭走过去给他续了茶,笑道:“伍先生,是不是串讲以后,再一个一个从头掰起?”伍次友早察觉出来,忙道:“小魏子也是这么鬼鬼祟祟的。先生讲书哪有你插口的理,岂不闻临文不讳?”
康熙也笑道:“对!对!这有什么呢,质帝是质帝,当今圣上是当今圣上嘛!”魏东亭只好红了脸笑笑,坐下听讲。
伍次友这才接着道:“惜乎,这位小皇帝锋芒太露,当面指斥大将军梁冀为‘跋扈将军’,被梁氏恨之入骨,暗以毒饼为饵,死于却非殿中……”他长叹一声道:“实在令人惋惜呀!”
康熙听到这话,心中怦然乱跳,想前几天在毓庆宫和鳌拜廷争的情形,真有点后怕起来。
伍次友见他呆呆地坐着一言不发,像是走了神的模样,便笑道:“咱们不讲这个人,接着讲桓帝罢。”康熙忙道:“不,不,我还想请问先生,那梁冀专横如此,既害了质帝,因何没有夺位自己当皇帝呢?”
“因为当时清议初起。”伍次友笑道:“人们的口舌厉害得很!再加上东汉气数未尽,王莽前辙犹在,梁冀不能不有所顾忌。”
康熙却不懂”清议”一词,忙问:“怎么个清议法?”伍次友笑道:“啊,清议就是大臣和百姓批评朝政的议论,就像熊东园弹劾鳌拜之’政事纷更,法制未定’,我的’论圈地乱国’,即是今日的’清议’。后汉清议走了邪道,成了空谈。但质帝时,百官中尚有不少不畏死之士敢于大胆非议朝政。”
康熙思忖了一刻,又问道:“即以质帝而论,欲除梁冀,何为上策?”
伍次友不由诧异地望了一眼康熙,很奇怪他为什么揪住这个问题不放。沉思了一会儿方回答道:“审度当时时势,以梁冀之恶四面树敌,己触犯众怒,人心丧失。若能韬晦等待时机,外作大智若愚之相,内蓄敢死勇猛之士,结纳贤臣,扶植清议,时机一到,诛一梁冀,只用几个力士便就可以了。可是,他太性急了,结果自己丢了性命。”康熙听着,不禁微笑颔首。

第一个是康熙拜白衣秀才为师,古今从未有过

第二个是准备杀鳌拜,康熙12岁时决定除鳌拜,14岁诛杀鳌拜,这两年期间,一直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实乃为大帝也。

参考资料:康熙大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27
中国历史上如果要评一个模范太子(不算当皇帝只算当太子)的话那一定是万历(明神宗)了,年幼的万历在礼仪上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从来没有在各种场合出现过逾礼的事情,据记载每次在皇宫内遇见宰辅大臣们时万历都会拱手站在一边执晚辈礼并说“先生们为国家辛苦了。”;在5岁时万历就可以写出一尺见方的大字,张居正看了之后认为万历已经不需要练字了;还有一次年幼万历看到穆宗(万历他爹)在皇宫里一个人骑马于是劝谏说皇帝不应该将自己至于危险的境地。

另外楼上的SB,虽然我不认为万历在是个好太子的同时还是个好皇帝,不过比起你那个狗屎,万历10岁登基时任用张居正替代高拱担任首辅施行改革,使明朝在短期内经济得到改善,后来完成3大征震慑了蒙古使其不敢再入侵,震慑西南土司在没造反,最后还打垮丰臣秀吉指挥的小鬼子,让棒子感恩戴德,满狗帝坐了什么,打了个蒙古打了几趟劳民伤财不了了之,西南土司就一直没消停闹到了雍正年都没完,最后没过几代有让鬼子揍了,还真是千古夷帝呀。
第2个回答  2009-09-28
要说太具体的故事可能不能给你一一罗列,不过,我这有一些资料可能会对你有些帮助(这可不是网上的,这是我在学校图书馆查到是摘录的)

太子的必读书:

中国古代太子是储君也就是将来的皇帝,在接受教育前已早定下读书的范围与类别:
第一类:叙君臣之义、上下之位、父母知道、长幼之序。如《周礼》《礼记》《孝经》《论语》
第二类:述历代治乱兴衰、成败得失之理。如《尚书》《春秋》《汉书》《资治通鉴》
第三类:记国君御天下之术、治国用兵之道。如《老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
这是有志于治道的封建皇帝“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的目的之所在。

我想这些教材里一定会有准备登基的小皇子需要的详细的故事
第3个回答  2009-09-27
都是请专门老师来教的,皇帝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只是有空的时候验收一下学习成绩。
著名的白帝托孤:刘备教育刘禅要像父亲一样的尊重诸葛亮,并令他的孩子拜诸葛亮。还教育刘禅小皇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千古名句!
第4个回答  2009-09-27
看看少年康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