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将野庙无名偶像视为神受祭祀是否合乎古代礼制?

如题所述

碑,是哀思的寄托,起源于古代吊棺习俗。那时,人们用大木垫棺,标记死者事迹,便形成了后来的碑铭。自秦汉以来,不仅对逝者,活着有功业者也会立碑,石头代替木头,碑的意义有所转变。我在此为野庙立碑,非为功绩,而是为农民对神像的虔诚,他们竭力供养那些山野间的泥塑木雕。


瓯越之地,鬼神祭祀盛行,神像形态各异,如威武的将军、和气的某郎、庄重的姥,乃至艳丽的姑。庙宇建筑华丽,树木古树环绕,神像随从繁多。农民们塑造偶像,恐惧却又虔诚地祭祀,牺牲众多家畜以求平安。然而,这违背了古代的理法,现今若将无名神像视为守护神,似乎并无大过。毕竟,生前能解民困者,死后应享祭祀,但这些活在高位者,平时享受丰盛,却未见其救民于水火。他们对百姓的苛责,远甚于无名神像的索取。在和平时期,他们被视为贤士,危难之时却逃避责任。这样的权贵,不过是戴着礼帽的木雕,怎能责怪那些无名的神像?


碑文铭文表达哀思,讽刺那些窃取民利的官员:“无名神像,虽窃食民财,实非礼法;而窃官禄者,官位显赫,民利微薄。神享祭祀,理所应当;睹此碑文,感伤无尽。”


扩展资料

《野庙碑并诗》的作者为唐末文学家陆龟蒙,作者通过为一座村野小庙题写碑文,斥责被无知的百姓穷心竭力供奉无名的土木偶象,对种种天灾人祸不能抵御,只会加重人民负担。这些土木成为百姓们的精神枷锁,腐蚀心灵。《野庙碑》进一步用锋利的笔触,直指统治者残害人民生活的种种现象。《野庙碑》编著于《笠泽丛书》而流传至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