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闽东四大才女是丘提,还有三位是谁呢?

如题所述

第四名 吕碧城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为什么没有林徽因?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为什么没有林徽因?
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
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
吕碧城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位“出走的娜拉”,她是民国时期“新女性”风潮的先驱人物。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一定水准,书香之家的熏陶,使得吕碧城早慧:“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词尤著称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 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拍案叫绝。当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不能相信“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如此词句出自一个小女孩之手。
吕碧城的一生颇为传奇:她不仅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社会活动家、资本家,还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
当时,各种聚会上常常会出现吕碧城的丽影芳踪,一时成为京津地区的一道奇特景观,人们对这个有思想的美女加才女刮目相看。
吕碧城的诗词文章,手笔婉约,敏感玲珑,别见雄奇,却又暗蓄孤愤,曾产生很大的影响。柳亚子称她“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词学家龙榆生称誉她是“凤毛麟角之才女”,“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易实甫认为其“诗文见解之高,才笔之艳,皆非寻常操觚家所有也”。她毕生用文言写作,时光变迁,其文名渐被湮没。时至今日,这位民国女侠,已鲜为人知了。
动荡的时代,新旧擅递,社会剧烈的变革,个人不同寻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词别开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瞩目。吕碧城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录六十六位名家词作四百九十八首,吕碧城五首殿后,有“一代词媛”之称。文学家潘伯鹰形容她的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近人钱仲联先生作《南社吟坛点将录》将吕碧城目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认为“(碧城)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当时追求吕碧城的人很多,据说吕碧城的眼光也非常高,只看上了梁启超与汪精卫,但她又嫌梁启超年纪太大(比吕碧城大9岁),汪精卫年纪太小(与吕碧城同岁)。另外,《大公报》主编英敛之十分爱慕吕碧城,甚至引起了英夫人的误会。
吕碧城这样谈到她的情感见解:生平可称许的男人不多,我的目的不在钱多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伴侣。
02
第三名 石评梅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为什么没有林徽因?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为什么没有林徽因?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石评梅(1902—1928)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乳名心珠,学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此外,用过的笔名还有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等。
石评梅之父石铭(又名鼎丞),系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弦,均视其为掌上明珠。石评梅自幼便得家学滋养:父亲为她发蒙,课之以“四书”、“诗经”。除家教外石评梅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她除酷爱文学外,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性。
1919年,“五四”运动将刚刚读完师范的石评梅召唤到古都北京。她原拟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但由于那年国文系不招生,便改报体育系。在女高师读书期间,她结识了冯沅君、苏雪林等,并同庐隐、陆晶清等结为至交。在“五四”高潮的岁月里,她们常常一起开会、演讲、畅饮、赋诗,所谓“狂笑,高歌,长啸低泣,酒杯伴着诗集”,甚是浪漫。尽情分享着精神解放的快意。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们闯入了文学的门槛。石评梅亦开始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和剧本。
1923年秋天,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其间与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恋,1925年3月,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高君宇的死,使评梅痛悔交加,自此,石评梅便常在孤寂凄苦中,前来高君宇墓畔,抱着墓碑悲悼泣诉。
石评梅终年不满二十七岁;她的创作生涯仅仅六年。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石评梅的作品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层面上也表现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满了“冷月、孤坟、落花、哀鸣、残叶”等冷艳的词汇,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泪珠汇成,可谓满纸辛酸泪。然而她的善感与抑郁的气质并不妨碍她对女性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够从悲观主义的角度循着情感的悲哀逻辑进行思辨与觉悟,表现一种极热烈又悲哀至极的呐喊。庐隐曾评价她说,石评梅注定了她是悲剧中的主角。她经历了从幻想到现实痛苦,从虚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坏的连续悲剧起落的过程。她的散文就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这中间巨大的思考时空的真实记录。
石评梅的作品无论是对光明的渴望、爱情的追求,还是对妇女和社会的解放的渴望,都充满着柔弱女性奋力挣扎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她的作品呈现了其思想发展过程中从充满时代悲哀的叹息到对理想追求执著精神的转变过程;她充满了对既崇敬又心爱的人的缅怀,也表现了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她深深地理解中国劳动妇女以及全民族的悲惨命运和对黑暗的抗争,从而使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执著精神也赫然纸上。
03
第二名 萧红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为什么没有林徽因?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为什么没有林徽因?
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
但我可以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她一生拒绝给定、拒绝平庸,这不仅体现在她对传统社会的抗争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更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不管是从题材选取还是手法运用,萧红都拒绝已有成法,另辟蹊径,坚持自己别致而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将北方乡村特有的荒凉旷野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风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的带入文坛,使文坛既陌生又无限新奇。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04
第一名 张爱玲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为什么没有林徽因?
民国四大才女是谁?为什么没有林徽因?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
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因此,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怕穷的,为了不过穷日子,在当时女性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婚姻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式和目标。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影响深远,尤其对张爱玲倍加推崇。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6
悠悠历史,浩浩海疆,闽东千年的文明积淀,赋予这块土地独特的文化气息,也培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包括不少才华横溢的知识女性。

这其中,就有被后人称为“闽东四大才女”的艺术家。她们分别是出自福安韩阳的诗人曹英庄、蕉城霍童的画家潘玉珂,以及出自霞浦的考古学家,书法家游寿和画家丘堤。

这四位闽东才女都出生在清朝末年,都曾就读于福建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彼此都有过密切的往来。今天,我们就为您讲述其中两位出生于霞浦县城的才女——游寿和丘堤的故事。

霞浦县旧城区东边的县后街,是当地现存最古老的街巷之一,清末明初就有五泉书院,泉州会馆以及达官贵人的院落。因其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比喻为霞浦的“三坊七巷”,1906年,游寿和丘堤就先后出生在这里。

清朝年间,游家人才辈出,连出三名进士。游寿的高祖游光绎为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归闽后任福州鳌峰书院山长(即院长),一代名臣林则徐即出其门下。

游寿的父亲游学诚,曾为福宁府郡中学堂监督,一生致力于教学事业,不仅博学,思想也很开明,被誉为“福宁五县文教领袖”。游寿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逐步成长为闽东第一才女。

与游家相隔仅百米的丘家也有着相似的家学渊源。丘堤原名邱碧珍,字秀昆。其祖父兆兰,官居五品直录州(陕西省榆林市)同知(副知州)。其父和元清宣统三年(1911年)府试正科贡生,27岁为福宁府商务董事,并担选为国民会议议事,丘堤也在官办小学念书,相似的家庭环境与求学经历,使她俩从小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19年,游寿与丘堤同时考入福建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她们渐渐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努力往不同的方向扎根生长,绽放出性格迥异但是又同样摧残夺目的生命之花。

游寿的老师邓仪中先生,文章书法俱佳,教课授徒以严正著称。 游寿一直记得,邓先生严格要求学生文章,书法必须工整,否则勒令重写。

游寿 行书《令狐楚望春词轴》

1925年底,游寿从福州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回到霞浦县,游寿的父亲去世。20岁的游寿受乡人推举,接替父亲的工作,继任霞浦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长,开始了最初的教学生涯。

四年后,为了继续求学深造,游寿考入当时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文学院院长、国学大师胡小石先生等名家,研习先秦文学、考古学、古器物学、书法等传统国学。游寿韬光养晦,潜心深造,理论素养和书法功力逐渐深厚。

1948年(前排右三胡小石先生,后排左一游寿先生)

游寿 临小克鼎

1931年游寿在厦门集美师范大学任教,她一边教学一边和谢冰莹等人共同创办文学月刊《灯塔》传播青春的梦想和激情,谢冰莹曾深情回忆起,与游寿创办文学月刊的情景,“每个人不但出力而且出钱,从写稿到编辑、校对跑印刷所都是我们几个人,刊物出版后在小小的厦门,曾开出一朵灿烂的鲜花。”此时游寿与冰心 庐隐(作家)林徽因(作家、建筑学家)被时人誉为“福建四才女”。

1933年,在厦1月,游寿在南京与时任民国最高法院法官的霞浦同乡陈士诚结为伴侣。婚后生有一子,但不幸因麻疹而夭折。游寿因此十分伤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游寿满怀抗日热情在江西参加了由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组织的妇女抗战救国运动。

1943年,游寿应同学曾昭燏之邀,到四川李庄任国立博物院筹备处助理,这位曾昭燏是晚清重臣曾国潘的堂曾孙女,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游寿协助她整理古代的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物及金石头拓片,在李庄的岁月,是游寿人生最为充实的一段时光,她完成了《金文策命文辞赏赐仪物》

《汉魏隋唐金石文献论丛》等一批重要学术论著和《山茶花赋》《山居志序》等一大批文采飞扬的诗文作品。铸就了游寿学术研究的第一个辉煌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游寿先后到国立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

1957年10月,游寿主动报名“支援边疆建设”,与丈夫陈士诚来到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先后担任中文系、历史系副教授、教授。

在考古研究与日常教学中,游寿融汇贯通探求古文,大篆,籀树之分,剖析其中的奥妙,长此以往,游寿历代文字特点了然于胸,在书法创作时,她可以娴熟地运用篆隶 魏 楷等多种字体,显示出兼具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身份的书法家特质,据说当时国内能读懂甲骨金文的不足十人,而游寿则是其中之一,她的特殊才学后来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重视。

游寿《曶鼎铭文节释》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972年,阔别了家乡36年后,游寿第一次回到了故乡霞浦,站在县后街老屋的门前,游寿想起了少女时代在这里秉烛夜读的日子,不由感慨万分,亲笔题写了“炳烛斋旧庐”的匾额。

晚年的游寿生活俭朴,潜心治学。她晚年最重要的成果,一是为黑龙江的古人类活动找到了重要依据,解开了鲜卑族拓跋部的起源之谜,改写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相关论述。二是确定了霞浦赤岸为日本空海大师入唐时的登陆地。

1994年2月,游寿先生病逝于哈尔滨,享年八十九岁。她就像"炳烛斋"里的那根蜡烛,自己慢慢的燃尽,却照亮了考古学术的殿堂,映红了书法艺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0
民国时期闽东四大才女是丘提,还有游寿,曹英庄和潘玉珂。个个都是艺术家。
第3个回答  2020-12-20
她们分别是出自福安韩阳的诗人曹英庄、蕉城霍童的画家潘玉珂,以及出自霞浦的考古学家,书法家游寿和画家丘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