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发现一座外国夫妻合葬墓,专家破译碑文后为何大呼不止?

如题所述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这种多元文化格局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就我们中国而言,汉代起就确立起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整个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构建起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我们讲究礼仪,崇尚和谐,将中华传统文化代代传承,所以中国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若问我国历史上哪个时候的思想文化最为开放,我想除了春秋战国分裂时期的百家争鸣和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化繁荣外,唐朝,应该是另一个高度开放的时期。唐时,统治者采取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包括佛教、道家、儒家思想及其它宗教都能在这里找到发展的空间。因为政策开放,前来唐朝的老外也特别多,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长安,对于外国人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那时,很多来自日本、朝鲜(旧称高丽)、印度(即天竺)以及中亚波斯等地方的政客商人僧侣留学生定居中国城市。




外国人长期居住在中国,这能促进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使得这些老外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而在那个时候,许多外国人可能因为早已习惯了中国的生活模式,甚至在去世后还选择埋葬在这片土地上。

上个世纪50年,古都西安西郊土门就出土了一座外国人的陵墓,墓主是一位来自波斯的女性,而通过研读墓志我们发现了墓主不一般的人生经历。译读完墓志铭,几乎让所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原来这块墓志文由汉文和古波斯的嘙罗钵文两种文字合成,外文在前,汉文在后,汉文仅有六七行共44个字,显示墓主人是唐懿宗年间左神策散兵马使苏谅的妻子马氏,另外上面还记载了该女子去世时的芳龄和时间“己巳年,年廿六,于咸通十五年廿八日丁巳申时身故”。




通读汉文并觉无奇,左神策散兵马使是唐朝时的武官职务,担任此职的多位西域各国的王子使者,所以能够确定的是马氏只是一个死后葬在长安的贵妇。

然而当一位懂古波斯文的专家,将汉文上边的嘙罗钵墓志翻译成汉文时,却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了。最终,日本京东大学教授伊藤义破解了这段古波斯文,显示了墓主马氏的另外一重身份,她竟然也是神策军三兵马使苏谅的亲生女儿!根据史料,波斯安息王朝至萨珊王朝时,苏谅、开林、密郎是朝中威声赫赫的三大豪族,古波斯人信仰袄教,袄教也叫拜火教,是波斯人琐罗亚斯于公元前六世纪创立的宗教,萨珊波斯王朝时被定为国教。




袄教中就有近亲通婚的习俗,波斯贵族苏谅娶自己的亲生女儿为说明他们在侨居中国后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可这对于向来讲究礼仪伦理的中国人来说,十分难以接受,简直就是一桩丑闻。但无论如何苏谅妻马氏墓志是研究唐朝时中外国际关系和唐朝文化的重要的史料和文物,出土后不久就被保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袄教文化遗迹能够在千年之外的中国被发现亦算是一件幸事,公元625年,波斯被大食灭亡,伊斯兰教信仰传入,波斯教在本土逐渐衰落。




后来,不愿改变信仰的一部分袄教教徒,向印度洋西安,南亚次大陆,中国等地流入。中国皇帝对袄教徒实行怀柔政策,因此,在中国许多城市,长安、凉州、敦煌等地都建有袄祠,而西安波斯贵妇马氏墓志的发现更加印证了一千多年前中国和伊朗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中国文化的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