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校园霸凌事件引发广泛关注,霸凌者却仍不见消减?

如题所述


01以暴制暴从来不是有效的解决方式

前段时间发生的江西上饶的持刀砍人事件,就将这个问题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从种种结果和迹象来看,这种“以暴制暴”的方法并不能实际解决问题,只会加剧社会恐慌。

尽管关于男孩是否霸凌女孩的问题曾存在巨大争议,但不管谁的罪责最重,这起事件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如果不重视校园霸凌事件,以后的惨剧只会越来越多。

霸凌事件在互联网上发酵,大家对它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

但对于此类事件到底该如何解决,谁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唯有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远离霸凌者或被霸凌者的漩涡中心。


02“校园霸凌”的真正含义: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说的:一个学生长时间、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欺负或骚扰行为之中。


可知,校园霸凌的主体是学生,且不是单纯的一次打架,而是长时间、重复遭受欺负或骚扰。


霸凌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理上的。比如用语言辱骂他人,或是贬低他人,都属于霸凌的范畴。

虽然霸凌事件的范围广,不过孩子间相处时,表面的“暴力行为”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真正的校园霸凌,从结果上看,被霸凌的孩子心理上会受到严重伤害,且影响是长期的。

第二种可能看上去像是冲突,实际上只是孩子间在开玩笑。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诉苦”,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冷静。

▼孩子间爆发冲突,家长需要先弄清这些问题:


这种矛盾冲突达到了什么程度,是霸凌还是开玩笑,做出了哪些过分行为?

这种矛盾冲突是只发生过一次,还是经常性发生?

孩子是否觉得心理受到了伤害,还是觉得这只是淘气的行为?

这场冲突造成的伤害影响是不是长期性的,还是事后就忘记了?


不管孩子遇到的是霸凌还是普通打闹事件,父母的态度在其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被孩子告知事情之时,父母首先要理性了解情况。情绪化爆发只会加剧冲突,分析客观事实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其实,校园霸凌不仅发生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时时刻刻在发生。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2.4亿的学生,遭受过校园霸凌,比例达到学生总数的32%。这其中,有将近30%的学生不会反抗,老师和其他学生旁观的人数达到60%。


由于事件群体为学生,大部分霸凌者始终不会受到惩戒,而被霸凌的人却深受其害。

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简单粗暴的方式未必就正确。


03为何校园霸凌事件引发广泛关注,霸凌者却仍不见消减?

1)霸凌者的“自我满足感”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乖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心理上同样有需求。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尚未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一切的人生基准几乎都与学习有关。

部分心理有缺失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获得成就感,就会通过一些行动来满足自我。

而这无非是两种方式,第一提高学习成就,成为学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第二则是通过身体或精神上的强势,利用暴力行为证明自己的存在。

2)阶层不同成了“导火索”

如果一个孩子的家庭具有特殊性,而且他本身性格比较软弱,就很可能被欺负。

比如某个孩子家里很有钱,可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周围的同学父母文化程度就相对高。

由于看不惯“爆发户”的生活方式,孩子们可能就会欺负这个不懂反抗的同学。

孩子也会给自己划分“阶层”,对于存在差异的人,如果不能包容,就可能采取暴力方式进行排挤。

不过,如果一个孩子家庭背景、文化等各条件都不错,即使他再软弱,被欺负的可能性也很小。

毕竟欺软怕硬是全世界的默认规则,这也是为何家庭不够完整,或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孩子,容易成为被霸凌对象的缘故。


3)被霸凌者通常软弱可欺,不懂求助

大多数孩子被欺负后都不敢吭声反抗,一是害怕欺凌者再实行报复,二是不想惊动家长,把事情闹大。

可越是这样,越容易被欺负,也是很多霸凌事件得不到控制,愈演愈烈的原因。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一旦霸凌者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支配感,就会沉溺进去,一而再再而三地霸凌弱者。

作为父母,既做不到改变坏人,也改变不了阶级。

那么,想要保护孩子远离校园霸凌的漩涡中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04面对高发的“校园霸凌”,提前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很关键

1)心理学角度:

被霸凌的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而且表面也比较没有自信。

人群中,谁第一眼看起来感觉很弱,就很可能会被欺负。

因而,家长要帮孩子建立起自信,不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培养孩子善良有素质,并不代表就要是“小绵羊”。无人犯我时善意温暖,被人侵犯时懂得维护权益,这种“牧羊犬”性格的孩子,才有能力护自己周全。

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要让他们总是处于孤立的状态。

平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被欺负时也能获得帮助,不至于孤立无援。

另外,若平时孩子有心理上的诉求,为人父母者一定要积极倾听,才不会让孩子以后封闭自我,哪怕受到霸凌也憋在心里。

2)教育学角度:

在霸凌事件中,不仅孩子自己要学会面对现实,解决问题。在处理矛盾事件之时,父母也要先观察客观事实。

如果这件事孩子有能力独立面对,就交给他自己解决。

孩子不会当一辈子住在窝里的“雏鸟”,终究要展开翅膀,学会飞翔,毕竟他们以后的人生都要自己走。

孩子如果够独立,够强大,自然也不会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3)社会学角度: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避免地会和其他人打交道。

一些人可能会喜欢你,另一些人可能会无缘无故看你不顺眼。这是无可奈何的,没有人能做到“人见人爱”。

面对霸凌,孩子首先要有防范意识,平时多进行身体锻炼,强壮体格。


别人看到你有底气,自然也不敢贸然行动,即使被欺负了,也能还击回去,不至于一味挨打。

4)父母自己的角度:

如果孩子被欺负了,即使他自己不说,父母如果能积极发现,帮孩子解决问题,也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

不要让霸凌事件给孩子的内心留下阴影,任何一件事都有应对方法。父母要教会孩子的是,不隐藏,不逃避,勇敢面对。

通过和孩子沟通交流,父母可以适当提供帮助,也要给孩子找个安全出口。

如果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孩子自己应该怎样面对,父母需要提前打个预防针,一定要重视。

如果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事情堆积起来可能会更麻烦。

作为父母,当然会对校园霸凌事件反感,因而除了要教会孩子自保,也要告诉他们要与同学和谐相处,不要成为霸凌别人的人。

同时也要积极和学校老师沟通,事件发生时协调解决问题,不要盲目责怪他人。

每个人首先都得自己尽力解决问题,然后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3
出现校园霸凌事件是学生心理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霸凌事件就不会被解决,我觉得家长和学校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2个回答  2020-07-03
虽然校园霸凌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但是并没有在各校园内广泛开展宣传保护被霸凌方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宣导被霸凌后如何找到法律途径保护自己,所以导致霸凌者觉得无法无天,而被欺霸方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寻求法律途径保护自己,所以才导致霸凌者不见消减。
第3个回答  2020-07-03
校园霸凌者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校园里很难做到全方位的监控,二是被欺凌的人害怕被报复不敢出来指认。
第4个回答  2020-07-03
因为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或者性格偏执,就会找一个突破口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所以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