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从北航走出的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军人物?

感觉航空航天系统的很多知名专家都毕业或任教于北航,可以介绍下吗?

当然是北航1952级校友中六位两院院士 ã€‚

1952年,那年北京航空学院刚刚成立,来自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航空系科的教师组成了学校最初的队伍。招收了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怀有航空报国梦的年轻学子。他们之中就走出了后来六位两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懋章

1999年陈懋章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叶轮机气动力学和粘性流体动力学研究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卓有建树。 在他指导并参加的某型发动机跨音压气机改型设计中,敢于闯入科学研究的“禁区”,提出了一种新型压气机处理机匣,保证了发动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稳定可靠工作,排除了空中熄火 故障。对促进我国发动机设计研制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孔辉

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主持完成多项中国汽车行业的基础性科研项目和一汽新型汽车的开发研制工作。被汽车界誉为将系统动力学与随机振动理论引入汽车振动与载荷研究的领先学者,中国汽车轮胎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带头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戚发轫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了东方红一号研制,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研制,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主持神舟号飞船总体方案,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陶宝祺

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陶宝祺作为中国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的开拓者,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为推动这一高新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志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王永志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王永志参与主持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主持了总体技术方案设计,组织了研制、试验中的总体技术协调,正确处理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群鹏

1999年群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分支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我国失效分析学会组织主要创始人之一,先后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奖、劳动部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十余项奖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众所周知,从北航走出了许许多多的航空航天领军人物,其中有的人人皆知,有的却默默无闻,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三位“名气较低”的领军人物。

徐惠彬

徐惠彬教授历任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关于他的成就鲜有报道,因为他主要研究是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热障涂层,该项技术在国产航空发动机上已经大规模应用。大家懂的,多说不宜。

刘红

刘红,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01年任教授,2004年起任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红教授主持“月宫一号”的研究,2014年5月20日,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月球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实验装置“月宫一号”105天的密闭多人试验获得成功。“月宫一号”的试验成功,对保障中国载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唐立

唐立江苏宜兴人,核武器物理研究与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总工程师。198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父亲是唐西生,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关于他的报道比较少,总结来说曾设计隐身机尾喷管,后跨界造出5款核弹头。

第2个回答  2020-09-17

09年入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航空老博士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说一个不是从北航走出来但是和北航渊源颇深的航空航天泰斗级人物吧。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先行者,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两弹一星功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把人民的满意作为最高奖赏,被誉为“人民科学家”;他是长期关注北航发展的老朋友,也是给予北航极大支持与指导的老师,他,就是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钱学森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钱学森与北航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创始人陆士嘉院士是自幼相识的至交,两人又同为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和陆士嘉经常就学术问题展开讨论,陆士嘉后来在北京航空学院建立空气动力学专业,也离不开钱学森的大力支持。钱学森关心航空教育和北航的整体发展,多次给北航教师作报告,指导科学发展方向。在北航第一届、第二届科学讨论会上,钱学森分别作了《航空技术展望》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专与广、远与近、易与难等问题》的报告;在北京航空学院十周年校庆之际,钱学森亲笔题词祝贺。

钱学森关心北航的学科建设。1958年,为满足“两弹一星”惯性制导的急需,由钱学森提议,我国惯性技术的奠基人林士谔在北航创建了“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研究室,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了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专业。后来,北航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光学工程学科一直把钱学森的名言“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成果的”作为本学科座右铭。钱学森也关心北航的科研成果。在1958年国防部举办的“北京航空学院十一献礼展览会”上,周恩来总理、钱学森以及六位元帅参观了北航的科技成果展示,赞誉北航的型号研制工作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开拓发展做出了重要探索和贡献。

P.S 北航学院路校区的图书馆前,至今仍屹立着钱老的塑像。那是经钱老夫妇的同意,北航建造的全国首个钱学森全身塑像。

第3个回答  2020-09-17

作为北航航空学院在读的学生,简单介绍几位我相对比较了解的大佬吧。

李椿萱,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及应用力学系教授,1997年当选工程院院士,9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老是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设计专家。回国前在美国洛克希德导弹及空间公司从事航天飞机及导弹的型号及预研工作。1980年回国,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7-1997年先后任八六三航天技术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题专家组成员,及第二届气动力、热专题组组长,参与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系统的发展规划与概念研究,并全面负责气动力、热专题的关键技术预研与设备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先后荣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国防科工委863计划先进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863计划先进个人等称号,以及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并自91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

王浚,195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就是北航在改名以前的名字),我国著名人机与环境工程及空调制冷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协主席;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航天推进剂制备及输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973”项目专家组长,副组长。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对环境控制技术、环境模拟技术、生命保障及安全救生技术以及空气制冷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持过二十几项大中型重点环境模拟设施和空气制冷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并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为国防建设和环境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先后承担国家大型国防及民用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防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七项、三等奖五项。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国家甲级出版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0多名,博士生50多名,博士后11名。

唐长红:相信军迷对于唐总一定都很熟悉,毕竟是“飞豹”“歼轰7A”和运20的总师!唐总本科是西工大的,研究生毕业于北航。先后参加了“飞豹”飞机、运七—200A、MPC—75、AE—100等型号飞机的研制和重大预研课题研究。现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副院长、国家重点型号飞机总设计师、研究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2011年12月份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航的大佬们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每次路过主M楼时,看到挂在墙上的两院院士们的照片,就不由得感叹,什么时候我也能挂在那呀(醒醒,该搬砖了

第4个回答  2020-09-17

我作为一个在北航的航空航天专业学习了九年的学生,真的可以不客气地说,北航无论如何,在航空航天系统内都绝对是说得上话的,毕竟三航院校——北航南航西工大,再加上一个哈工大,这四家大学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引领者。

我就介绍一个离我很近的航空发动机专家——陈光老师吧。【如下图所示,就是陈光老师】

陈光老师是我的老师的老师——所以我们平时都称他是师爷,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称呼他叫“光先生”。说起来“光先生”这个称号,那还有一段渊源。

要说航空发动机行业里面姓什么的人起的作用最大,那绝对是姓“陈”。光先生告诉我们,大概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组织了一个只有五个人的航空发动机专家小组,其中包括了陈光老师,还有北航的另一个发动机院士:陈懋章,北航搞传热的陈大光老师,然后还有一个中科院的姓陈的老师。

所以五个专家,居然四个姓陈,如果都喊“陈老师”都不知道在叫谁。于是陈光老师就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叫“光先生”,从此旁人也觉得这个称呼很好,就干脆这么称呼他。

陈光老师是搞航空发动机结构的,所以基本上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基本上没有陈光老师不知道的,简直就是一部活的航空发动机百科全书。

原来陈光老师上一门课,讲航空发动机结构,基本上就是中国的最高水平,在他之后的老师再上课讲航空发动机都会吹牛:“我当年全程亲耳听过陈光老师讲课”。而且他还曾经因为一起航空发动机事故,代表中国去苏联跟苏联专家据理力争究竟这起事故是谁的错,最后凭借对航空发动机结构的了解和高超的观察能力,陈光老师把苏联专家驳斥的哑口无言。

当然了,现在陈老师因为快要90岁的年纪了,再也不能在一线从事航空发动机研究了,但是他还是坚持在进行航空发动机科普方面的工作。比如说下图就是陈光老师在上课,虽然年纪很大了,耳朵也有点儿背,但是他的头脑非常清晰,一点儿都不显老。

而且陈光老师每天都会坚持大量的写作工作,把他了解的航空发动机知识毫无保留地交给我们这些晚辈,比如说下图就是他时不时地会传给我一些他自己刚刚写完的资料,实在是诲人不倦。

所以说,陈光老师真不愧是一位集技术、经验、智慧、敬业……等等于一身的航空发动机专家,航空业的领军人物实在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