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最棒的摄影师是哪位
感谢邀请,为什么所有回答全是外国的摄影师,这让我有点看不懂。其实中国也有很多好摄影师,他们用照片记录了中国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他们能在那样的条件下拍出照片,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
一、朱宪民
朱宪民在中国的摄影史上有着很特殊的地位,在那个时代的摄影师很少会去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他专注于记录百姓的日常生活,不管社会变化如何,他都始终用保持着一种平民的姿态。他的这种异于主流的目光,为中国的民生图像留下了很宝贵的财富。
朱宪民在中国的摄影史上有着很特殊的地位,在那个时代的摄影师很少会去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他专注于记录百姓的日常生活,不管社会变化如何,他都始终用保持着一种平民的姿态。他的这种异于主流的目光,为中国的民生图像留下了很宝贵的财富。
《民以食为天》 1980年摄于河南
《赶集路上》 1993年摄于山东
二、王文玉
王文玉曾说:自己很幸运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至今一首“咱们工人有力量....”仍然会听得我热血沸腾。我不是在拍照,而是在记录,记录生命的过程,我希望大家能透过我的作品看到生活的本身。
《炼钢工人的午餐》 1990年摄于本钢
《矸子山上的女人》 2002年摄于抚顺
《工人兄弟》 2003年摄于鞍山
三、侯贺良
侯贺良的头衔很多,比如: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山东摄影家协会主席等等。但是他个人从来不在意这些东西,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侯贺良曾说:摄影是一门观察的艺术、发现的艺术。我的照片没有多余的构思,都是以最真实、最朴实的表达方法来表达。
《大锅饭时代》 1971年摄于济南
《喜事新办》 1977年摄于济南
《青年义务劳动日》 1983年摄于北京
四、焦 波
焦波是山东人,他所拍摄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与山东有关的。用焦波自己的话来说是:自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在这片土地上游走,在这片土地上思考、在这片土地上创作。
《在打谷场谈恋爱的年轻人》 1986年摄
《推老人赶集的汉子》 1990年摄
《离家多年的游子回乡探亲》 1988年摄
五、胡武功
在上世纪80年代,是传统社会向当代社会转折的一个转折点。胡武功用他的相机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变化,记录了人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
《各听各的》 1997年摄
《进城人》 2001年摄
《三代人》 1987年摄
六、于德水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化数千年,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于德水用他的相机还原了那个时代黄河水的本质,还原了这片土地的本来,还原了生活在这里的人。
《黄河上即将靠岸的渡船》 1996年摄于河南
《捡麦穗的农妇》 1980年摄于河南
《宋陵石像旁的夏收》 2005年摄于河南
七、黄一鸣
摄影拍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张照片,而是摄影师对这个社会、生活的理解和看法,是摄影师真心的流露。黄一鸣自始至终都相信通过摄影能让大家关注社会,呼唤起大家的良知。
1988年摄 乘船进海南岛的闯海人。
1993年摄于琼中县 山村的早晨,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挑回满满的两桶山泉水。
总结:这些人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时期人民的生活,告诉了后人当时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这些照片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
外号是“莫斯科的巫师”的俄罗斯女摄影师,Kristina Makeeva。
因为她的作品风格鲜明,每一副都有三个固定的特点:色彩艳丽鲜明;画面有很强的设计感,以及一目了然的童话和梦幻氛围。
这个是摄影师本人
第一次看到Kristina Makeeva的作品,是我准备去贝加尔湖旅行时,在网上搜索到的她的一组照片,摄影的主题是贝加尔湖著名的蓝冰。
当时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看到Kristina Makeeva的作品,是我在莫斯科旅行,看到红场商店里,有一张她拍摄的红场。
网上一搜,又被Kristina Makeeva拍摄的红场震撼到了。
然后,Kristina Makeeva去了日本,拍摄了一组日本京都和奈良的照片,一度成为风靡日本的作品和话题。
再来看看Kristina Makeeva近期的摄影作品。
俄罗斯女摄影Kristina Makeeva的作品一直以来都以呈现华丽的视觉风格为特点。
她的作品,已经不再是摁下快门那么简单的一个环节。
首先她会从设计感出发——她经常会采用通过在色彩丰富的建筑和风景前拍摄衣着同样华丽的模特的方式,为我们带来了一幅幅视觉的盛宴。
风景人像的一大挑战是如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特别是在模特衣着纹理和配色的挑选上需要做到非常讲究,如此才能在视觉上达到平衡并营造出美感。
她做到了。
同时,她又具备卓越的后期技巧——如果她的作品没有达到超凡脱俗的梦幻效果,她会用自己的后期功底,用自己的设计能力,创造出迷人的照片。
会有人说,这好像不是纯粹的摄影师啊。
拜托,时代一直在进步,这年头得多守旧的人,才会盲目地排斥照片的后期制作?
喜欢Kristina Makeeva的原因是:她的照片不仅仅是摄影技术,同时也是发自内心的设计。
如果她的内心不是灿烂的和童话的,怎么可能创造以上的照片?
这个世界,我们还需要灿烂和童话。
(备注:文中照片全部来自Kristina Makeeva的作品)
薇薇安·梅耶。既是保姆又是摄影师。
2009年过世的薇薇安·梅耶(Vivian Maier)本来会以一个普通保姆的身份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是随着她所拍摄的十万多张照片和底片被发现和扩散,一个女摄影师的传奇故事逐渐被揭开。首先,薇薇安拍摄的几乎每一张照片都有大师之相,也难怪有人形容其为“张张感人”;其次薇薇安谜一样的身份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之下,逐渐演变为越来越传奇的故事。“街拍女王”的头衔取代跟随薇薇安40年的保姆身份,这样的转变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好奇心。
她的部分作品。
深夜的街头,保安和酒店的侍卫正在拖走影响酒店生意的酒鬼流浪者,从他们的衣着上,可以看出明显的阶级属性
一位孩子正在啼哭着面对着镜头,然而她的父母却全然不顾,正与其他人争吵着
街头,一名城市警察正在试图将在这里不法经营的商贩带走,而他们的表情和眼神说明了这是一个存在巨大等级差距的城市
一位深沉的成年人的肖像,他脸部的肌肉与毛孔在光线的作用下更为明显
一位在芝加哥郊区公路上休息的汽车司机,他身着标准的三件套服装正躺在座椅上等待着雇主
芝加哥街角玩耍的孩子,恰好经过的老人与孩子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07年地产经纪人,跳蚤市场卖家约翰·马罗夫(John Maloof)为写当地公园的小册子找旧照片时,在旧家具拍卖场买下一箱薇薇安·梅耶的底片和照片。据说那是一个民用仓库收不到租金拿出来抵卖的许多旧家具及杂碎物件的一部分。马罗夫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照片。不会摄影的他刚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处置这批底片和照片。后来马罗夫有时间仔细整理这批底片和照片,慢慢也喜欢上了摄影。并且有意识地在跳蚤市场收集薇薇安·梅耶的照片底片胶卷。
马罗夫哥哥的朋友罗恩·斯莱特里(Ron Slattery)一直在收集旧照片。斯莱特里在2007年同一次拍卖时也买下了一批薇薇安·梅耶的胶卷。他也曾将梅耶的照片贴到自己的旧照片网站上。那时候没有人知道薇薇安·梅耶是谁。生活窘迫的斯莱特里没有医疗保险,为付医疗费他将他收集的薇薇安·梅耶胶卷的大部分,以一美元一卷的价格,共1000卷卖给了马罗夫。
马罗夫一共收集到100,000多张底片,2,000多卷还没有冲洗出来的胶卷,3,000张照片和许多8毫米影片。时间跨度大约是六十到七十年代。到2009年,马罗夫在几个论坛摄影请教摄友之后,建立了“薇薇安·梅耶摄影博客”。
杰夫·戈尔茨坦(Jeff Goldstein),从跳蚤市场听说了马罗夫收集薇薇安·梅耶照片的事儿,也加入了收集的行列。他先从斯莱特里手里买下57张照片,并了解到2007年拍卖时还有其他买家买下了另外一批薇薇安·梅耶的照片底片。功夫不负有心人,戈尔茨坦最后找到那个买家并买下了那些照片底片。目前戈尔茨坦收集到12,000张底片,700张照片,20个影片和许多反转片。时间跨度大约是五十到七十年代。
就这样,薇薇安·梅耶的摄影开始慢慢浮出水面。其规模,其质量,其时间跨度令人震撼。
那么,薇薇安·梅耶又是谁呢?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薇薇安·梅耶1926年生于纽约。因为母亲是法国人,她从小在法国长大。1951年薇薇安从法国回到纽约。1956年搬到芝加哥,在那里她做了40年的保姆。薇薇安喜欢在休息日周日拿着她的禄来福来相机到处走到处拍。她从来不和别人分享她的照片,有一大部分照片因为没有冲洗出来,连她自己都没有看到过。可惜的是,薇薇安没能知道多少人喜欢她的照片,她在2009年就过世了。
尽管有雇佣过她的家庭出来说一些她的事,尽管她常去买胶卷的照相店认识她,但因为她的内向,到目前为止,薇薇安·梅耶是还是神秘的,到底她是谁?有过什么样的人生?为什么拍了一辈子的照片又不去冲洗出来看?为什么不冲洗出来还不停地拍摄?
也许等所有薇薇安的底片都冲出来后,所有薇薇安的照片都看到后,所有她拍的8毫米影片都公开后,我们可以从那里看到薇薇安·梅耶一生的星星点点。
但也许薇薇安·梅耶将永远是个谜。她给我们留下的,只是她的摄影作品。
那么,薇薇安·梅耶又是谁呢?有过什么样的人生?她是哪里学的摄影呢?为什么拍了一辈子的照片又不去冲洗出来看?为什么不冲洗出来还不停地拍摄?
2009年4月的一天,马罗夫在其中一个盒子里找到一个冲胶卷的信封,上面用铅笔草写着:Vivian Maier。马罗夫赶紧再次在网上查找,惊奇地发现Vivian Maier的名字出现在芝加哥论坛报的讣告栏里,是前几天刚刚过世的。发讣告的是约翰,莱恩和马修。他们留下的地址和电话都不准确,马罗夫试图通过芝加哥论坛报和他们联系也没有联系上。线索断了。
2009年5月18日马罗夫专门建立了一个薇薇安·梅耶博客,并逐步开始贴薇薇安的作品。2009年10月9日马罗夫在照片分享网站Flickr.com贴了一个专题“我该如何处理这批照片”,反映很热烈,马罗夫也得到许多热心的建议,这些都增加了他整理出这批照片的动力。
马罗夫随后在另外一个盒子底部发现一个高地公园地区的地址,上面的名字是俄夫仁·根斯堡(Avron Gensburg)。仔细调查之后发现俄夫仁·根斯堡的确住在这个地址,而且他的三个儿子的名字是约翰,莱恩和马修,正是在芝加哥论坛报发讣告的那三位。就这样,从根斯堡家开始,马罗夫总算找到一些了解薇薇安·梅耶的人。
薇薇安是1956年应征根斯堡家登在报纸上找保姆(Nanny)的广告到他们家的照顾他家三个儿子的。这一做就是十六七年,一直到1972年孩子们长大成人薇薇安才离开根斯堡家。薇薇安不太愿意提起自己的过去,谁也不知她怎么会来芝加哥做保姆。但薇薇安很直爽,从不隐瞒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尤其喜欢对政治和电影发表评论。根斯堡太太南希印象中薇薇安对做保姆兴趣不大,只是她不知道还可以做其它什么。根斯堡太太觉得薇薇安是很有品位有教养的女士,而且看上去像法国人。
尽管她有浓重的法国口音,但薇薇安·梅耶并不是法国人。根据从根斯堡家找到的薇薇安的出生证,薇薇安·梅耶1926年2月1日出生于纽约,母亲是法国人玛丽亚·若索·梅耶(Maria Jaussaud Maier),父亲是奥地利人查尔斯·梅耶(Charles Maier)。薇薇安4岁时,父亲就不再和她们在一起了,原因也无从查起。在1930年的人口普查中,薇薇安和她母亲的名字出现过,但那时户主名字是49岁的法国妇女珍妮·贝特朗(Jeanne Bertrand)。珍妮·贝特朗是小有名气并得过奖的人像摄影家,也认识纽约惠特尼博物馆的创立者格特鲁德·范德比尔特·惠特尼(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但是没有人知道珍妮和薇薇安母女的故事。
从1956年到1972年在根斯堡家做保姆的日子是薇薇安最安稳的17年,根斯堡夫妇尊重她,孩子们喜欢她。薇薇安将专门留给她用的厕所改成了暗房。“不让我们进她的暗房”,俄夫仁·根斯堡先生回忆说,“尽管我们也没想过要进去”。从来没听说薇薇安约朋友见面,也没有男朋友,更不用说丈夫了。在薇薇安不用工作的日子里,她要不去看电影,要不就将自己锁在暗房里,但是最多的就是到处去拍照片了。脖子上吊着禄来福来相机成了薇薇安的经典形象。
1959年到1960年中有6个月,薇薇安一个人去周游了世界。尽管薇薇安不怎么聊起自己的家庭,根斯堡先生记得薇薇安继承了一小笔遗产:法国阿尔萨斯(Alsace)一个小农场的一部分。薇薇安兑现了属于她的那部分并用这笔钱去了洛杉矶,马尼拉,曼谷,北京,埃及,意大利,法国,再回到纽约。“如果她想好去哪里,她就会去”,根斯堡太太南希回忆说,“你也完全不必去问具体她去哪里的。当然你可以问….可是,薇薇安是很注意自己隐私的人。”
薇薇安也会给他们看她拍的根斯堡家孩子的照片,但从不会送他们这些照片。“如果你喜欢一张照片,你就得花钱买。” 太太南希说。但是她相信薇薇安也不是愿意靠照片谋利的人。“就像画家不舍得出卖自己的画一样,薇薇安非常喜欢自己拍的每一张照片。”
薇薇安在1972年离开根斯堡家时带走了她所有的东西,却只字不提她去哪里做保姆。就是后来时不时回根斯堡家看望她带大的孩子们时,也从来没有提过她在哪里工作。薇薇安的故事还不完整,但看来她一直在芝加哥的北岸地区做保姆。
其中一家是著名电视主持人制片人菲尔·丹纳休(Phil Donahue)。丹纳休1974年将他的电视节目搬到芝加哥后就和妻子分居并离婚。薇薇安在丹纳休家照顾他的4个孩子不到一年。和根斯堡家不同,这家的孩子不怎么喜欢薇薇安。他们觉得她是古怪的法国女人,带他们去奇奇怪怪的地方,做的三明治很难吃。丹纳休当时12岁的小儿子詹姆斯记得薇薇安经常在附近转悠拍照片,一身装束有点像玛丽亚·川普(《音乐之声》中保姆的原型)。丹纳休也记得薇薇安经常在拍,但却不记得见过照片。“有一次见到她在拍垃圾桶的里面。从来没有想到过她做的事有什么艺术价值。” 丹纳休说。
1987年薇薇安到乌瑟斯金(Zalman Usiskin)家做时,她随身带着30年的摄影积累。丈夫扎尔曼(Zalman Usiskin)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教授,太太卡伦(Karen Usiskin)是教科书编辑。他们记得在面试薇薇安时,她就清楚地表明:“我必须要告诉你们我可会带着我的一生来的。而我的一生就在一个个盒子里。” 乌瑟斯金告诉她没问题,他们家有个大车库。“可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的是,薇薇安真的带来了200多个大盒子。”他们将她的盒子放在仓库里。她在他们家做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人碰过这些盒子。乌瑟斯金记得她对孩子们很好,但对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好了。太太卡伦感觉她不喜欢买贵重的东西:“我想薇薇安将自己定位成穷人,并为此自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