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笔记】上古音·从阴阳对转到五声说

如题所述

探索古代汉语的音韵奥秘,上古汉语的音韵结构复杂而深奥,以阴阳对转和五声说为线索,揭示了韵尾的演变与争议。**阴阳对转**,孔广森的创新视角,将上古音韵分为「阴声」和「阳声」,鼻音韵尾象征阳,无鼻音则属阴。入声的归属问题,曾引发激烈讨论,学者们尝试将其视为声调而非鼻音韵尾,但这种观点未被普遍接受。

学术界在「入声归舒」和「舒声归入」的尝试中遇到了难题。王力的理论提出切韵去声有两个来源,但缺乏实证支持。**五声说**的引入,以《诗经》的韵律和谐声关系为依据,区分「舒去」和「入去」,如「之部」的去声字,鼻音韵尾指向「舒去」,无鼻音韵尾则需进一步分析。

《诗经》的押韵规则提供了线索,如「K去」与「舒去」可能已融合。对「TP去」的探究显示,它可能与咝音韵尾 *-s相关联。**注1:TP去声**的演变路径,见《古汉语语音研究》第5章;**注2:去声分类简化**,如「舒K去」与「TP去」,见《汉语音韵新探》。

上声与韵尾的研究中,上声字的延长音节现象挑战了传统理论。两种可能的解释—元音延长或添加韵尾—《诗经》倾向于后者,解释了「上入通押」现象。选择**喉塞音韵尾-ʔ**,因其易于转为声调且与-k相近。

尽管存在假设,上声的起源仍无定论,记作*-ʔ更多出于理论简化。阴阳对转理论被用来解释诗经中韵脚的特殊押韵技巧,但仍有待苏联学者斯塔罗斯京的深入探讨。

元部韵尾的复杂性体现在干、安与单、叹的区分中,语音区隔在《大雅》中扮演重要角色。**注3:元部韵尾演变**,《古汉语语音变迁》第6章;**注4:《大雅·板》韵段分析**,参阅Baxter的《古汉语韵部研究》。

通过这些深入的分析,我们逐渐揭示了汉语音韵学的精密结构,每一细节都揭示出历史语音的演变历程。**注5:历史语音研究的关键**,如《古汉语语音研究综述》。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探讨,我们不仅理解了上古汉语的音韵体系,也对诗经时期的语音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每个转折点和争议都构成了汉语语音学历史的一个重要章节,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解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