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制度与生活:《论语》“父子相隐”章疏证内容简介

如题所述

《论语·子路》中的“叶公语孔子”一节,讲述了关于“父子相隐”的故事。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儒家对家庭关系的独特理解,即父子之间应当互相庇护,而非公开揭发。本书深度剖析了这个观念,从三个维度进行研究:经学的视角下,直躬证父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汉代时期,它被纳入《春秋公羊传》和《白虎通》,成为了帝国法律的重要原则。

制度层面,随着儒学对政治的影响加深,“父子相隐”思想在制度化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在唐代,这一理念被制度化为“同居相为容隐”,成为法律条文的一部分,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这显示了传统儒家伦理如何渗透到社会制度中,影响着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在生活层面,制度化的“父子相隐”理念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塑造了华夏传统社会的家庭关系和道德观念。它不仅是个别事件的处理方式,更是社会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一观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传统观念如何从日常生活的土壤中萌发,经过制度的塑造,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本书以“父子相隐”为例,揭示了传统观念从生活实践到制度规范,再到制度变迁的演变历程,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秩序提供了深入的洞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