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在中国的起源

如题所述

心肺复苏在中国的起源:

心肺复苏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已经提到复苏方法:“救自缢死?上下按被卧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这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心肺复苏的详细描述。

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写到:“塞两鼻孔,以芦管内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这更直接描述了人工呼吸。

唐代孙思邈所撰《千金药方》对复苏术在方法与细节上有所改进?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记载,而这两个步骤是现代心肺复苏术的核心步骤,所以说心肺复苏起源于中国一点也不为过。

公元前800年,Blisha用口对口通气挽救临死亡的孩子,这被公认是CPR的早期雏形。1958年医生PeterSafar进一步证实和提出口对口的人工呼吸的确有可靠的复苏效果。

1960年Kouwenhoven等观察到用力在胸部挤压可以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血液循环,此后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技术的结合,再加上人类电击除颤技术构建了现在心肺复苏技术的基本内容。

CPR技术的标准化1966的全美复苏会议。美国心脏病协会(ArtA)于1974年开始并颁布心肺复苏指南,1990年底国际复苏联盟和AlIA在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性的国际复苏会议,制定了第一个国际心肺复苏和急诊心血管监护指南,

2005年AHA初重新修订了CPR和ECC的推荐方案,目的是使指南更广泛地用于全球范围,并求得学术上的共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进一步强调了早期高质量的CPR,以提高心跳骤停病人的生存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