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关于非美音乐的资料!

谁有非美(非洲、美洲)音乐的资料或相应的网站?

注意是资料啊,不是音乐。当然也可以是音乐,但一定要有文字资料(背景说明、介绍等)

拉丁美洲的“美洲--非洲民间音乐”指的是黑人奴隶带来的非洲音乐,在拉美地区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音乐。在这种音乐里,非洲因素起很大作用,但也吸收融合了其他音乐文化的因素。黑人奴隶最早到达美洲的时间是1518年,在随后的350多年中,约有近千万黑奴隶被运到美洲,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加勒比海地区和巴西,少部分在北美。黑奴大部分来自非洲西部和西南部的安哥拉。在奴隶制度的压迫下,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而舞蹈、音乐、神话、宗教仪式等,这是他们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并经过代代相传,其核心部分终于存留下来了。在奴隶得到解放。国家取得独立后,这些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发展,甚至最终给居于统治地位的白人的音乐文化,打上了特殊的印记。

当然,非洲音乐在拉美也受到各种不同音乐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它们受欧洲音乐的影响大于印第安人音乐的影响。当然各地区也不同,如海地、圭亚那、苏里南和巴西东北部巴伊亚省与非洲传统的联系最紧密,保留的非洲音乐文化最多,其次为牙买加、特立尼达、古巴等国,中美洲和南美洲--一些国家的沿海地区有不少黑人聚居,因此也有美洲--非洲音乐存在。但民族,人种对音乐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如中美洲洪都拉斯的黑色加勒比人受到周围印第安人的影响,其音乐体现了印第安文化,而特立尼达的某些印度人音乐却具有黑人音乐的特点。可见,文化才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由于保留的非洲音乐因素和吸收、融合其他音乐文化方面,在程度上是各不相同、千差万别的,所以在拉丁美洲的美洲--非洲音乐,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景象。

在海地这个人口95%为黑人的国家中,来自西达荷美的传统宗教与天主教混合为伏都教。伏都教的祭典仪式中包括歌唱、舞蹈和击鼓,并通过这些手段来召唤神祗。海地的传统歌舞大都与伏都教的仪式有关系。一位海地作曲家曾这样写道:“我们是拉丁美洲人,我们的拉丁文化只是在表面上,骨子里则浸透了原始的非洲情调……我们的感官很自然地会对伏都教仪式圣舞中的切分节奏有所反应,这种节奏使我们激情满怀”。海地鼓的节奏也保留了非洲的特点,妈妈鼓、爸爸鼓、宝宝鼓是三个不同尺寸、音高的鼓,再加上两种响器,一共是五种不同的节奏在同时进行,使人感到参差不齐、此起彼伏,却又浑然一体,鼓的演奏逐渐加快,激动人心,直至高潮。

在巴西,来自西非尼日利亚的约鲁巴人将传统文化与本地传统结合成为一种称为马孔巴的仪式,它是对万神之母,大海女神伊埃曼哈的崇拜。举行仪式时常有通宵达旦的歌舞和鼓声,过去多为黑人参加,现在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歌舞也吸引了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海滩上举行的马孔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他们穿着盛装,手持鲜花、腊烛,击鼓跳舞,走进海水中。

桑巴是巴西的国舞,其音乐特点是大调,二拍子和轻快的速度,与非洲音乐的特点相似。里约热内卢的桑巴狂欢节是天主教节日与非洲歌舞传统的奇妙结合,实际上这是一种群众性的化装游行和娱乐活动,其中有欧洲的乐器和服装,但黑人的影响是主要的,从音乐、舞蹈和化装上都可以明显看得出来。本世纪初巴西的种族主义者力图排斥黑人对狂欢节的影响,但正是黑人的美洲--非洲音乐歌舞为狂欢节增添了艳丽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巴西音乐家每年还为狂欢节创作狂欢节进行曲、抒情曲、并进行评奖、推广,现在巴西的桑巴狂欢节已成为世界性的节日了。

哥仑比亚北濒加勒比海的地区,流行一种典型的美洲--非洲歌舞“公比亚”,这是一种成对的男女双人舞,动作大而快,胯部动作突出,节奏强烈多变。有时男舞者还手持一小鼓,边敲边舞,伴奏乐器有三个不同尺寸的鼓,一种竹筒响器,一支民间单簧管,有时还加上伴唱,舞姿、音乐都十会动人。

加勒比海中的岛国古巴、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有着十分丰富的美洲--非洲音乐,它们的节奏比巴西更复杂,乐器音色的变化、对比很强烈,音乐中的欧洲因素有所增加。主要的歌舞曲类型有伦巴、松、沙尔萨、梅林格、曼波、林波、恰恰恰、卡立普索、雷盖等。

卡立普索是一种源于非洲和西印度群岛民间音乐的加勒比海音乐、舞蹈、歌曲体裁,它最早是特立尼达岛上的黑人奴隶劳动时的歌曲,他们常以种种方言来迷惑主人,密谋造反等。废除奴隶制以后,卡立普索有了新的发展。古老的卡立普索旋律很简单,采用呼应式的形式,直到19世纪初只用鼓、响器和棍子来伴奏。后来受到了西班牙和委内瑞拉音乐的影响,旋律变得更加动听,歌词内容则与时事、人物有关,并采取讽刺、取笑、幽默的手法。卡立普索后来又变为特立尼达传统的狂欢节音乐。在狂欢节前在首都西班牙港每天夜里都有音乐家试唱新的卡拉普索,然后有1-2首被选为狂欢节的主题歌或游行进行曲。每年都有一名歌手被选为卡立普索皇帝或皇后。卡立普索的音调是建立在50首传统曲调基础上的,采用2/4或4/4节奏,乐句是不太规整的,伴奏也改用铜管乐。狂欢节期间,当人们在街上又跳又唱卡立普索时,它的舞步与桑巴相似,为它伴奏的是钢鼓乐队,这种用汽油桶制成的奇妙乐器也是特立尼达岛上黑人后裔的发明,现已传遍世界。

雷盖是牙买加岛上的城市民间音乐,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非洲-牙买加音乐(这是西非音乐因素和不列颠因素的混合)和北美洲黑人音乐的融合。雷盖具有西方旋律、和声的基础,非洲的音色和节奏以及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常用电声乐器伴奏,节奏强烈,音量很大。雷盖最早是牙买加的底层群众演唱的,通过歌曲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公正的不满和嘲讽。

卡立普索和雷盖都是加勒比海地区人民的卓越创造,也是拉丁美洲的美洲--非洲音乐代表之一,它们都已传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 总之,拉丁美洲的美洲--非洲音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采用七声音阶较多,节奏在音乐中起主要作用,节奏既强烈又复杂多样。切分多,多线条节奏多。歌曲的音域不宽,一人领唱众人和的呼应式歌曲多,多声部因素多,乐段结构不够方整,偏爱深厚的人声音色,对敲击乐器特别是鼓极为重视,有即兴表演的习惯,音乐的情绪、气氛比较活跃和乐观。

此外,正如非洲音乐一样,美洲---非洲音乐也具有相当强的社会属性(与宗教祭祀,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和自娱性(以非专业性的创作、表演为主)。看过1980年在北京由特立尼达多巴哥全星钢鼓乐队表演的卡立普索的观众都记得,演员们在舞台上演奏这种狂欢节音乐时,竟然忘乎所以,如痴如醉,手舞足蹈,旁若无人,好像已经进入了另一种精神状态,令人感到惊讶和有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2
黑人非洲音乐文化区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夸赤道,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非洲有将近700种语言,并且有多种信仰,因此,与之相适应的音乐样式和一般文化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黑人非洲音乐的多样性决不会影响整个地区在音乐中的统一性。在音乐的社会功能及其运用方式、旋律和节奏的构成原理、乐器类型等音乐特征方面,黑人非洲音乐文化区的音乐风格上的共同性显而易见。
主要音乐体裁形式有:(1)民俗歌唱:在黑人非洲的社会里,歌唱成为从日常生活中涌现的自然行为。另外,拥有各种各样的职业或半职业音乐家也成为黑人非洲的特征之一。 (2)民俗舞蹈与歌舞、乐舞: 在黑人非洲的音乐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黑人非洲的舞蹈按其表现内容和运用场合来分类,大可以分为仪式性舞蹈和娱乐性舞蹈。从舞蹈表现手段的形式特点来看,黑人非洲的舞蹈大致可以分为:歌舞、乐舞、假面舞、高跷舞等。
乐器与器乐: 在黑人非洲的乐器中,鼓和鼓乐是最具特色和最为重要的乐器和器乐,不仅种类多样,节奏丰富,表现力强,而且被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黑人非洲乐器的类别有: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气鸣乐器。
黑人非洲音乐的风格和审美特征是讲求打击乐器节奏、音色变化的音乐美。在音乐形态方面有如下特点:(1)以鼓为代表的打击乐器在黑人非洲音乐中具有重要位置。(2)复杂多样的节奏。(3)音阶、旋律和演唱形式特征。(4)多声部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