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不相信商纣王和周武王进行的牧野之战的记载呢?

如题所述

是孟子迂阔了一回啦。孟子认为纣王昏虐无道,周武王仁德爱民,武王伐纣肯定是天下呼应轻而易举的就能打败商纣的。可史书上记载的是,牧野之战殷商人民抵抗强烈,血流成河,两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武王好不容易才推翻了商纣。

然后老孟子就认为不对劲了。按说周王以德服人,仁义治天下,以有道伐无道,怎么可能得通过生死大战才能推翻商朝呢???周王仁义之师一到,天下所有的诸侯百姓都支持他,商朝百姓也应该支持他,仁德一到,商朝立马土崩瓦解!!应该是这么回事才对!!!

这就是儒家孟子的想法,觉得史书上记载的牧野决战之惨烈,肯定是假的,假的!!

实际上弱肉强食,革命哪有不流血的,就算得了民心,也需要靠实力进行艰苦的武力斗争。孟子认为仁义就是一切,想的太天真了。

不过脱离孟子的本意,“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09
是孟子不是孔子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
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如果读什么书时,都照搬课本上的东西,不懂得灵活变通,那么就像这句话说的,还不如不读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8-10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如果读什么书时,都照搬课本上的东西,不懂得灵活变通,那么就像这句话说的,还不如不读书。
第3个回答  2020-03-19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