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有什么症状?

如题所述

小儿麻痹一般指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不同临床分型之间的症状有很大差异。从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到病情较轻时的仅有发热、头痛、咽痛、倦怠、食欲减退等非特性流感样表现,到病情严重时的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甚至呼吸肌麻痹,可危及生命。
典型症状
隐性感染性脊髓灰质炎
占全部感染病例的90%~95%,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
顿挫型脊髓灰质炎
大约5%的患者在感染1~2周内出现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倦怠、食欲减退、呕吐和腹痛等。
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约1%的患者除了上述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外,还会有更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以及颈部、躯干和四肢后部的疼痛和僵硬。
患者一般在3~5天内热退,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但无瘫痪表现。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
大约0.1%的感染患者会表现为瘫痪型,该型患者不仅具有上述非瘫痪型的临床表现,且病损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和脑神经。按瘫痪发生的部位又分为脊髓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延髓脊髓灰质炎和脑灰质炎,会引起相应神经元的损伤,产生肢体驰缓性瘫痪或呼吸肌麻痹的表现。
具体可分为5期,即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瘫痪期
一般在第2次发热体温开始下降时或在高热与肌痛处于高峰时发生瘫痪,短期内(通常3~4天)瘫痪达到最严重程度,退热后瘫痪不再进展。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型:
脊髓型:此型最多见,瘫痪多为下运动神经元性,表现为急性迟缓性瘫痪,其特点:瘫痪肌群分布不均匀、不对称,好发于下肢单侧,近端大肌群瘫痪出现早且重,不伴感觉障碍。如果发生上行瘫痪者,即由下肢向上蔓延至腹、背、颈部而达到延髓。
脑干型:此型影响伴有脑神经支配的肌群,特别是软腭和咽部肌肉容易受累,极少数可以累及延髓呼吸和循环中枢,产生呼吸肌麻痹等表现。
脑炎型:主要表现为神经错乱和意识障碍
,多见于婴儿,此型是唯一以惊厥为特征的脊髓灰质炎,可出现痉挛性瘫痪,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极少见。
混合型:兼有脊髓型和脑干型瘫痪的临床表现,可出现肢体瘫痪、脑神经受损、呼吸中枢损害、血管运动中枢损害等。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类是唯一已知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天然宿主,粪口途径为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经口进入肠道,在肠道中繁殖。
90%~95%的脊髓灰质炎为隐性感染,即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头痛、咽痛、倦怠等。此外,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侵犯神经系统,患者还可出现驰缓性瘫痪,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该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接种疫苗以预防感染是关键。
基本病因
该病主要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脊髓灰质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3个血清型(1、2、3型),引起瘫痪的多为1型,占80%~90%,其次为3型。
该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导致受感染的神经元变性、坏死,严重时导致患者瘫痪。该病毒非常耐寒,乙醚、氯仿和乙醇无法将其灭活,但电离辐射、甲醛、氧化剂、含氯消毒剂、高温、紫外线和苯酚等可迅速将其灭活。
诱发因素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近期曾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地区。
近期当地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生型病毒输入事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7
小儿麻痹也叫做脊髓灰质炎,一般来说它有以下几种临床症状:

潜伏期3~35日,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一)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二)顿挫型(轻型):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③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三)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进入此期。
(四)瘫痪型: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

参考资料:头条百科
第2个回答  2021-02-27
小儿麻痹是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为脊髓灰质炎。常见的症状为恶心、呕吐、头痛、咽喉肿痛、四肢疼痛、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弛缓性瘫痪,还伴有肌腱反射改变。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为特征。临床给小儿口服小儿麻痹灭毒活疫苗即小儿麻痹糖丸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好的方法如有问题,再问我。根据患者具体的脊髓灰质炎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需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处理,强调个性化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效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为主。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于瘫痪急性期患者,应收治住院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来控制发热及减缓病情的快速进展,以及使用镇痛、解热及止痛药物缓解肌肉的疼痛等不适症状。此外,还包括针对伴有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等。
一般治疗
前驱期及瘫痪前期治疗
患者卧床休息,尽量避免肌肉注射、手术等刺激及损伤,以减少瘫痪的发生。
瘫痪期治疗
应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避免刺激及受压。
对于较大儿童,在床垫下放置木板,可减轻背部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热敷也有效。
下肢瘫痪病例,可用踏足板防止发生足下垂。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
体温恢复正常、瘫痪停止进展后,可首选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矫形支具等,康复训练过程中需定期评估患者运动功能。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于前驱期及瘫痪前期脊髓灰质炎患者,如发热较高、病情进展迅速,可短时间内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如烦躁不安、发热、肌肉剧烈疼痛,可用解热镇痛药物以缓解症状。
对于瘫痪期患者,还可使用神经细胞的营养性药物(如维生素B1、B12)、促神经传导药物(如地巴唑)及增进肌肉张力的药物(如加兰他敏等),以促进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
该疾病本身无需手术,但如因严重瘫痪造成畸形,可采用矫形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对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可以辅助中医按摩、推拿、针灸、理疗等,以促进瘫痪肌肉的恢复。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仅供参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2-27
小儿麻痹症的症状和分期有关系。在前驱期小儿麻痹症的患者主要表现就是发烧、食欲不振、多汗、烦躁以及全身感觉过敏。还有一些小孩子可以见到恶心、呕吐、头痛、喉咙痛、便秘、肚子痛、咳嗽、拉肚子等等,这些症状的话可以持续1-4天。如果病情不发展的话,就是顿挫型。那大多数的患者由前期要进入瘫痪前期,少数的话是前驱期症状消失后,几天再次发热进入瘫痪前期,也有一部分的话没有前驱期症状,而是从瘫痪前期开始的。这时候孩子会出现高热、头痛、颈背四肢痛,同时有多汗、皮肤发红、烦躁不安等兴奋的状态以及查体会发现脑膜刺激征阳性。进入瘫痪期的话,一般是起病后的2-7天,或者第二次发热后的1-2天出现,孩子会有不对称性的肌群无力,或者是吃饭前的瘫痪。随着发热加重,发热退了之后瘫痪就不再进展了。一般在瘫痪后的1-2周,瘫痪从肢体的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这就是恢复期。一般的话8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严重的也需要6-18个月或者是更长的时间。
小儿麻痹症也称为脊髓灰质炎,典型的小儿麻痹症,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包括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前驱期也是轻型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幼儿,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不受侵犯,3-5天出现轻度发热、不适、头痛、咽喉痛及呕吐症状,在24-72小时之内恢复。

瘫痪前期的特点是主要出现高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及体征,同时伴有颈背、四肢肌肉疼痛及感觉过敏。

瘫痪期主要表现为两侧不对称性的迟缓性的瘫痪,多见单侧下肢以及各种脑神经麻痹的症状。

恢复期是指瘫痪后1-2周开始恢复,从肢体远端小肌群开始恢复,瘫痪的肌肉慢慢恢复肌力,深浅反射也恢复正常。

如果瘫痪的肌肉在1-2年内仍不能恢复,则进入后遗症期,常见的有足内外翻、足下垂。
第4个回答  2021-02-27
小儿麻痹后遗症分早期的表现和晚期的表现。早期的表现和感冒没有任何的区别,比如头疼、发烧、咳嗽 全身酸痛等,而且这种症状是反复的发作,有的时候一个星期好了以后接着又开始发烧、感冒的症状进一步的加重。那晚期的症状是什么呢?就是腿走路无力,再过一个月两个月以后有些肌肉失去了功能,就不能走路了,甚至用手扶着腿走路。有些平时能够走路的孩子,丧失了正常儿童的走路功能
小儿麻痹症的典型症状分为四期:前驱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1.前驱期,即瘫痪前期。小儿会出现烦燥、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的症状。可能还伴有腹泻、咳嗽、高烧、四肢疼痛的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之内恢复。
2.瘫痪期。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两侧不对称性的弛缓性的瘫痪。多见单侧下肢以及各种脑神经麻痹的症状。
3.恢复期。瘫痪后1~2周开始恢复。瘫痪的肌肉慢慢恢复肌力,深浅反射也恢复。但有的受累肌肉很难完全恢复。
4.后遗症期。很难恢复的受累肌肉可能会遗留永久的功能性障碍。主要表现为肢体极度疲劳、软弱无力、肌肉、关节疼痛以及肢体瘫痪和肌肉萎缩;脚也可以发生各种畸形,如走路时脚跟不能落地或脚尖不能落地,有可能是足内翻,用脚背外侧走路等;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会发生畸形,如上肢的畸形、脊柱的弯曲畸形、屈膝畸形、小腿向内弯或者向外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