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提问有什么学问?

如题所述

我们在社会交往之中,应当学会时常向别人提问。提问对获取信息、促进交流、了解对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善于提问的人,不光可以掌握住会话的进程,对会话的方向加以控制,还能够打开对方的心扉,拨动他的心弦。

要想提问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应当做到下面几点:

①一般提问。根据社会学家的理论,所有发问对一般提问方式都适用。这一提问方式能够调动起对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满足对方希望社会评价肯定与嘉许的心理。一般的提问方式若是再能配以赞同的微笑,效果可以更好。

②选择提问。提问应当经过选择,不要提出对方肯定不能或是不愿回答的问题。提问在一开始不要限定对方的回答,也不要随意去搅乱对方的思路。

③真诚提问。不应当盛气凌人、故作高深、卖弄学识,要给人一个真诚和可信的印象,营造出信赖坦诚的心理环境和交谈气氛,谈话才可以愉快正常地进行。

④续接提问。要是某次提问未能达到问话目的,利用续接提问是十分有效的。比如,你可以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办法的”、“后来为什么这样”,或是用适当的沉默暗示你还在等待他做进一步回答,让对方在宽松的气氛之中详尽地陈述你所想探知的内容。

⑤因时提问。提问必须选择时机。亚里士多德曾说:“思想让人说出当时当地能够说和应该说的话。”讲话的时机,亦即讲话的环境,包含了双方所处的自然环境、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一般来说,当对方非常忙,不宜闲谈与此无关的事情;当对方失意或伤心时,不要提起会引发对方伤感的话题;在业余时间中与医生、律师之类的人谈话,不要动不动就问有什么病要如何治、或是有什么纠纷要怎样处理,关于过于具体的问题,人们大部分时候,通常都是不想涉及的。因此提问应当像屠格涅夫说过的那样:“开口讲话之前,先要把舌头在嘴里转上十圈。”这样一来你的问题才会收到满意的回答。

⑥因人提问。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男女老幼之分,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不同,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各异,因此,提问应当以对方的具体情况为准。对象有差异,提问的内容与方式当然也会随之改变。

⑦适当提问。提问应当讲究得体,方便对方回答。提问是否能得到满意的答复,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恰当的提问,能让人知道难答也乐意回答。当我们想让对方毫不含糊地给出明确答复时,适当的提问是较为理想的方式之一。

⑧诱导提问。这一提问方式是巧妙地引导对方讲出自己心里的话,与此同时它也是“迂回”对策之一种。

总而言之,提问是打开对方话匣子的钥匙。提问应注意形象、贴切,不能够生搬硬套,以提问为主,以说明问题为次,说明问题是为提问服务的。

往往一个有经验的交谈者在对方向他提问后,可以迅速思考选择出一个最佳的答复方法。回答他人的提问,头脑要冷静,不能让提问的人牵着鼻子走。对于问题,能答就答,不能答的则要回避。

回答的技巧主要是存在于提问的前提中。回答问题之前一定要仔细分析对方的问话。若是不作分析,张口就答,很可能让对方控制住,掉进准备好的“语言陷阱”。因此,在回答他人的提问之前,分析提问前提是回答成功的关键。掌握前提之后,可以选用以下几个回答的方法。

1.设定条件法

对方所问的内容,或许很模糊,有时甚至十分荒诞,或是愚蠢,以致让人很难做出回答。这时,我们在认真分析的前提下,可以使用设定条件法。有个故事讲到,一天,国王指着面前的一条河问阿凡提:“这条河里的水能装多少桶?”阿凡提说:“要是桶与河一样大,那仅有一桶水;要是桶只有河的一半大,那么就是两桶……”阿凡提的答案很巧妙。由于这个问题非常怪,国王是故意刁难阿凡提,让他不能直接回答。他就只能先设定条件,然后说结果。条件变了,结果自然就变了。

第二个例子:

问:“今天有只黑猫在我身后,这是凶兆吗?”

答:“那得看你是人还是老鼠。”

前者的问题非常无知,回答者没办给他做解释。于是就设定个条件,结果也不言而喻,还幽默地讽刺了问话之人的愚昧。

2.答非所问法

答非所问指的是回答问题的一种回避战术。对方提问后,总想我们给出明确的回答,可是我们不想回答他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不动声色地转开话题,答非所问,使对方无法获得想要的答案。日本影星中野良子到上海宣传,记者问她:“你打算何时结婚?”中野良子微笑说:“我要是结婚,肯定来中国度蜜月。”明星的婚期,属于个人隐私,中野良子当然不想吐露。虽说她并未告诉婚期,却说出结婚会来中国度蜜月,遮掩了过去,还表现出她对中国的友好。

对一些是非提问作答,还能够使用反答法。本该回答“是”“有”,偏要从“不是”、“没有”的方面回答;本来该答“不是”“没有”,却回答说“有”、“是”。例如:

问:“你和你的妻子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答:“我俩是同一天结婚的。”

旅行家:“我想问,有什么大人物曾经出生在这座城市里吗?”

导游:“没有。只有婴儿出生。”

第一个例子本要答“没有”,可却从“有”的答案中找到一个话题。后者则有一定的讽刺含义,也属于答非所问的一种战术。

3.巧借前提法

巧妙地利用提问者的问题,在回答之时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仿照或借用问话之中的情态与词句,变成一种出人意料的答案,也是应付提问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比如:在1972年5月,维也纳的某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的记者马克斯·弗克兰尔问基辛格关于美苏会谈的程序问题:“到时,你是想要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下一场倾盆大雨,一批批地发表协定呢?”基辛格顿了一下,一字一板地回答:“我们应该会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的协定。”会场传来哄堂大笑。基辛格巧妙地利用记者的提问,仿照他问句的词语情态,使用幽默风趣的言语同记者周旋。这个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4.言此意彼法

言此意彼,以及通常所谓的“双关”。大家都知道,用双关的修辞法来回答,有着幽默、含蓄和讽刺的功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我国古代著名的辩才纪晓岚,曾经做过朝廷的侍郎。而和珅却是个奸臣,曾经任尚书,他对纪晓岚的才华非常嫉妒。某一天,纪晓岚与和珅一同去散步。碰巧,有条狗打他们俩身边跑过。和珅指着那条狗问纪晓岚说:“那是狼(侍郎)是狗?”他原想用谐音双关来骂纪晓岚。可纪晓岚非常机敏,马上答曰:“垂尾为狼,上竖(尚书)是狗。”和珅自作聪明,想用双关语来骂纪晓岚,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让纪晓岚利用谐音双关戏弄了一番。

还有则故事,回答的方法也运用了谐音双关。古时西域向朝廷献上狮子,养在御苑,每天吃羊肉十五斤。有位员外郎名石中立,与同僚一起去观看。那个同僚问他说:“这个畜生还能吃那么多羊肉。我们为官的,每天不过才几斤,难道我们不如牲畜吗?”石中立回答:“你怎么连这都分不清楚?它是苑中狮,我们只是园外狼(员外郎的谐音),如何相提并论?”一样都是发牢骚,石中立用了谐音双关语,回答显得幽默含蓄,比他那位同僚的牢骚要高明得多。

5.否定前提法

我们有时不赞成对方的问话,尤其是对方带着一种不甚友好的态度问话时,我们应当做出否定的回答。否定回答应当主要否定对方提问的前提,包括了他的观点、倾向和态度。

黑格尔在《哲学演讲录》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个诡辩家问梅尔德谟:“你是不是停止了打你父亲?”这个诡辩家想让他陷入困境,无论他回答“是”,还是“不是”,都掉进了“语言陷阱”中。若是答“是”那说明了他曾经打过他的父亲;若是答“不是”,那就等于他还在打自己的父亲。梅尔德谟十分聪明,回答:“我从来没有打过父亲。”这个答案完全否定了问话的前提,让诡辩家想嘲笑梅尔德谟的阴谋无法得逞。

6.颠倒语序法

在回答对方的问题时,若是把对方的语序稍微颠倒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和原来问句的意义截然相反的答案句式。若能用得好,是非常巧妙的。

有个神父曾经问两个牧师:“你们在祷告的时候抽烟吗?”其中一位回答:“我做祷告的时候抽烟。”结果神父痛斥了他一顿。另外一个答:“我抽烟的时候做祷告”。结果神父大大地赞赏了他。

实际上,两人的回答是同一个意思,然而顺序不同。前者说做祷告还抽烟,显出他对上帝不虔诚。可后者在抽烟时都做祷告,说明他能够抓紧时间,祷告得非常勤奋,表现了他对上帝的忠诚。后者回答的巧妙之处正是他颠倒了语序,构成了与前者回答截然相反的意义。

还有一则外国的小幽默:

穷人:“先生,早上好,你今天来得很早啊!”

富人:“我来散步,顺便看看有没有胃口对付早餐。你在做什么?”

穷人:“我来转转,顺便看看有没有早餐对付胃口。”

这位穷人非常幽默,通过把富人问话的语序颠倒,讽刺了社会的不公平。

在我们日常的交谈中,提问需巧,回答应妙。回答是一个人智慧的综合外化,是为人所憧憬的高层次的艺术境界。想要回答巧妙,就要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妙答,能让你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聪明人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