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怎么形成的。

如题所述

十万个冷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9

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暴涨模型允许宇宙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大统一理论认为,重子数允许不守恒,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宇宙从无中演化是可能的。

无并非是绝对的虚无,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如果进一步说真空能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从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看,真空也可视为物质。

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认为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扩展资料:

大爆炸这一模型的框架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在场方程的求解上作出了一定的简化。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宇宙起源于100多亿年前的一个原始火球。

暴胀模型解决了宇宙学三大疑难:视界疑难、平坦性疑难、磁单极子疑难。大爆炸依据宇宙学原理,即奇点在所有空间爆发。

大爆炸理论最早也最直接的观测证据包括从星系红移观测到的哈勃膨胀、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精细测量、宇宙间轻元素的丰度,而今大尺度结构和星系演化也成为了新的支持证据。这四种观测证据有时被称作“大爆炸理论的四大支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宇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7-17
太阳系的形成

一、太阳的生成 要想完全了解太阳系的成因必须从太阳的形成过程谈起,因为没有太阳的形成,就不可能有太阳系的形成,也就不可能有地球的生成,同样不能有人类的形成,更谈不上今天人类的科学文明史。今天的所有文明都是太阳的原因。

在天文、地理、物理的科学研究领域中,普遍认为宇宙的形成的过程是在一次宇宙大爆炸中形成的,我们的太阳系也是在那个时期,一些星云自己,由于自己的万有引力而形成的,这是多少亿年前的事,这是通过观察所有星体,都正在远离我们的地球而去,说明宇宙正在膨胀,并且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大,为了解释宇宙的膨胀,用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做依据是最合适的理论;当然,在这个大爆炸理论下,我们的太阳、地球、月球以及各大行星都是在第一次宇宙大爆炸中形成的,这种理论能够解释很多宇宙中的问题,如果真是这样,地球的年龄应该和宇宙、太阳的年龄是一样的,或者是相差不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地球的年龄没有太阳大,太阳的年龄没有宇宙中的某些星体年龄大,这些事实说明宇宙并不是一次同时生成的,而是分批、分次形成的,具有时间的先后顺序,如果宇宙的形成是有层次的,是什么原因形成了太阳,进一步形成了太阳系。

既然星体寿命不同,说明星体的形成,具有层次的形成过程,否认了仅仅是由一次大爆炸引起的,它的形成是有层次的,这个形成过程又是如何的。

宇宙中普遍存在光子,光子是物质的基本粒子,太阳的形成应该是和光子的存在分不开的,光子信息是物质,如果由于星体的运动,使光子流动的方向总体向着某一处,而同时又是以光子漩涡的形式存在,在光子流漩涡内,其中心位置光子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光子信息的能量密度会越来越大,这种大的光子信息能量密度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物质;就是说由于光子信息漩涡形成了分子、原子构成了宏观的物质,光子信息这种物质由“暗物质”转化成了明物质;当光子流漩涡持续的时间足够长,不但光子流会构成物质,还能进一步构成了新的星体,在构成星体之前,也就是在星体形成过程中,星体不能发光,宏观表现为这个区域只能吸收光子,而不能发出光子,事实上是发出少量的光子信息,这就是霍---金之光,它就是霍-金的物理理论模型,就好像是这里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物质星体一样,将光子牢牢地吸住,从表面来看是由于星体的万有引力将光子吸引在中心,事实是光子旋涡的原因,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黑洞,通过这里的分析,黑洞的存在应该有两种情况,1、这里确实存在一个巨大的星体,所有物质都不能逃脱这个星球的万有引力,光子也不能逃脱,只能被这个星体吸引过去,形成黑洞;2、这里根本就不存在巨大星体,或者是仅仅存在一个小星体,只是由于这个星体周围的光子信息都是向这个方向集中的,并且形成了很强的光子信息漩涡,从而使所有物质都会向这个方向集中,宏观表现为光子也不能逃脱,表现为黑洞;

通过以上分析,银河系、太阳系能够形成,说明在银河系形成的初期,在银河系、太阳系内形成、存在一个巨大的光子流漩涡的区域,这个光子流区域就是整个银河系、太阳系的范围,其中光子流的中心就是在银河系、太阳系现在所处的相对位置上,因为银河系、太阳系是在不断运动着,所有光子流,大部分流向了银河系、太阳系所在的区域,使这个区域所带的电性,相当于负电荷形成的电场,将一些宇宙空间的正粒子吸引到太阳的区域,从而使银河系中心、太阳的物质质量变得越来越大,当银河系的中心质量大到一定的程度,中心光子能量密度大到一定的程度,银河系中心将会出现大爆炸,将更多的物质抛向银河系,这些物质具有相当高的温度,我们可以称为物质云,这些物质云由于万有引力自己吸引成一个集体,形成了星体,当星体质量足够大时,中心温度仍然很高,达到氢核反应的温度时,就会发生氢核反应,将更多的能量辐射到太空中去,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辐射到太空中的能量,不全是氢核反应时的能量,还有从恒星外吸收到的光子信息能量,这也是说,恒星在辐射光子能量的同时,如果辐射的能量大于吸收到的能量,星体质量会不断减少,如果辐射的能量小于吸收到的能量,恒星的质量半径会不断增加。

至于太阳这个恒星的形成,可能是一开始没有这么大,由于这个区域的光子流信息强度和时间,如果强度足够大,时间足够长,形成的星体质量很大,在星体内部的光子能量密度足够大,到后来,由于物质的形成,使物质内部光子运动变得杂乱无章,使分子、电子吸收之后,分子、电子振动加剧,提高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这里的温度就会很高,直到达到一定的程度,达到热核反应的温度,星体突然进行热核反应,星体内的光子信息能量密度,突然远远高于星体外围的光子信息能量密度,宏观表现为星体由行星变为恒星了,从此就发光了,这里有一点可以通过计算说明,恒星的发光时间要远远高于恒星内部热核反应的时间,因为恒星在发光的同时,还在不断地吸引着星体外围的光子信息,从而补充自己失去的能量。就是说,在恒星发光的总能量中,不仅仅来源于热核聚变反应,一部分是来源与宇宙空间的光子信息能量,这样,我们的太阳的寿命可能会更长一些。

事实上,物质的温度是由于物质所处环境的光子信息的能量密度决定的,光子信息的能量密度越大,温度就越高;光子信息能量密度小,物质的温度就低。所以讲,只要物质的质量足够大,在中心的光子能量密度足够大,物质中心的物质分子平均动能就会达到很高的能量状态,如果满足核聚变,星体就会聚变,不断产生能量发射出去。我们以地球为例,由于地球这个星体是个球形,在中心某一点,一定存在光子信息能量密度足够大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物质分子、电子、质子等微观粒子,在光子信息的作用下,它们吸收光子、发出光子的时间间隔非常短,自己的平均动能足够大,使物质处于等离子状态,当条件成熟时,一定能发生热核反应,就是说在地球内部存在热核反应的区域,只是这个区域的范围非常小,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地球的其它活动,对地球没有构成大的影响,没有产生宏观影响,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事实上所有的星体在光子信息作用下,形成星体的初始阶段,一定含有很多 等质量小的元素,是因为光子信息在制作宏观物质时,是从最简单的元素开始的,其中合成 这类元素需要的光子信息最为简单,所以讲,在所有星体的诞生中,只要光子信息的强度足够强,时间足够长,产生的星体质量足够大,星体中心的光子信息密度足够大,使中心的温度足够高,达到了核聚变的条件时,通常情形下都能产生热核聚变反应,因为在星体产生的同时 这种元素会同时生成的,都具备含有很多 的条件。

二、太阳行星的生成 太阳的周围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等,很多人认为宇宙中的所有恒星都应有自己的恒星系,但是目前能让人们发现的恒星系却不多,这并不是说恒星存在自己恒星系的可能性小,而是因为恒星距我们太远,恒星体系中的行星一般不会发光,靠反射其它恒星的光,它的亮度可想一般,因此不容易被人们发现恒星体系的存在,事实上随着人们对外星系的考察,仪器装备的水平越来越高,人们会发现很多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目前已有报道说,有人发现了存在一个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事实上像太阳系的恒星体系是很多的,相反只有一颗恒星存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真对这一事例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给予说明,一些人可能认为这个例子与事物发展无关,事实上物质与人类是相通的,是通过我们周围的光子信息,将我们联系起来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生孩子的夫妻占多数,而没有孩子的夫妻占少数,因为太阳系的生成过程并不是恒星变化中的必然过程,一定会存在单个恒星。

太阳系的存在,就是太阳系生存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太阳系的生存过程有两种可能性,一、如果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它们的年龄都是相同的,并且是和太阳的年龄一样大,这说明在太阳形成的同时,九大行星也同时形成了,太阳系就是在太阳系这个区域内,在巨大光子信息作用下,同时产生的,据现代科学证实,太阳的年龄有50亿年之多,而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没有得到其它行星的数据。从这个年龄不同来分析,太阳系内其它行星,不是和太阳在同一时期内产生的,而是另有原因。二、地球的年龄和太阳的年龄不同,说明地球是在太阳产生之后才形成,说到地球的年龄一定要说明,地球的内部年龄和表面年龄是不同,内部物质生成的年代要久远,有人研究发现月球的年龄比地球略大,这主要是因为地球比月球大,地球半径是6400公里,而月球半径是1738公里,如果在地面下4500公里处取得岩石,进行科学研究,就会发现地球的年龄是和月球的年龄是相同的。特别是地心处的岩石年龄会和太阳的年龄相同。

在太阳系内存在九大行星,它们公转方向是相同的,站在北极星上观察,它们都是逆时针旋转的,目前发现太阳系内不是九大行星,而是存在更多行星,特别是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小行星带,在海王星外也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可以肯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是逆时针旋转的,就是有个别小行星是顺时时针旋转的,也是由于其它行星在分裂时,由于动量守恒,有一个一定要向着相反方向运动的结果,但是这个顺时针旋转的小行星,由于大逆不道,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与自然界相矛盾,很快将会融会在自然环境中,它具有不久的寿命。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九大行星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科学家要研究的问题。这里说出两种可能性,供人们参考,在形成太阳的同时,太阳系内的光子信息同时产生了地球和其它行星,这是目前科学界公认的一种方式,也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只是地球处在光子信息合成的强度不大,产生的地球质量不大,从而形成了太阳系内的九大行星,但是由于地球的年龄与太阳的年龄相差太远,基本上可以排除太阳系内光子信息合成物质进一步形成地球、形成九大行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可以排除太阳系内的所有行星是一次性形成的。

如果九大行星,不是在形成太阳系的同时通过星云的变化,一次性形成的,那么太阳系内的其它行星就是来自于太阳本身,这九大行星都是太阳分离而形成的,它们都是太阳的孩子。我们说太阳系内的九大行星不是和太阳同时产生的,还有另一个依据,就是在太阳形成的光子信息的漩涡中,存在另一个巨大光子信息漩涡的可能性较小。也许人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太阳系内的九大行星是不是来自不同宇宙空间,有以下几个原因可以排除这种说法,第一、九大行星的物质元素结构,有近似性,排除了来自不同的宇宙空间,第二、尽管所有行星都受到太阳的吸引力,但是所有行星并不是都在向太阳靠近,而是远离太阳,宇宙空间的其它恒星系内的行星,也是在远离恒星系,最后成为自由行星,这一点有些像原子的电子,有可能成为自由电子,这个自由电子有可能成为其它原子的子民,围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但是 这个外来自由电子进入原子内部的可能性极小,所以讲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没有可能来自其它宇宙空间,但这些外来行星只能在太阳系的边缘,一个新的平衡位置运行,并不会在靠近太阳近区域的位置运动,这说明来自宇宙空间的可能性很小;第三、太阳系内的九大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像是来自宇宙空间毫无规律的自由行星的组合,更像是太阳自己体系的有序排列。

一组奇特的数字:3、6、12、24、48、96。。。。。

在这一列数字前加个零:0、3、6、12、24、48、96。。。。。。

在这一列数字上再加4:4、7、10、16、28、52、100。。。。。。

在这一列数字除以10得:0.4、0.7、1.0、1.6、2.8、5.2、10。。。

这就是著名的“提丢斯__波得定律”,但是这个定律对更远一些的行星误差就比较大了,例如:海王星的数列计算是38.8天文单位,而实际是30.1天文单位,冥王星距太阳的实际距离是39.5天文单位,而计算距离是77.2天文单位,显示出太大的误差。同时,某一段时间是这样一个规律,如果再过几亿年这个规律又要重新制定,否则误差会更大。

一、 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一些可供参考的数据

行星

行星质量

地球为 1

公转周期

平均半经

天文单位

太阳单位质量受地球引力为 1

水星
0.05
87.9 天
87.9
0.39
0.15
0.33

金星
0.82
224.7 天
224.7
0.72
0.52
1.58

地球
1
1 年
365
1
1
1

火星
0.11
1.9 年
693.5
1.52
2.31
0.05

木星
317.94
11.8 年
3340
5.20
27.04
11.76

土星
95.18
29.5 年
10776
9.54
91.01
1.05

天王星
14.63
84.0 年
30685
19.18
367.9
0.04

海王星
17.22
164.8 年
60201
30.05
903
0.02

冥王星
0.0024
247.9 年
90558
39.75
1580
0.000002

如果太阳系的各个行星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与太阳星云同时形成的,是在太阳之后才形成的,那么各个行星应该是从太阳体中分离出来的,九大行星是太阳的孩子,从现在来看,如果太阳系内只有九大行星,地球应该是太阳的第七个孩子,但是谁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谁也不知道冥王星是不是太阳的第一个子女,如果冥王星是太阳的第一个子女,地球应该是太阳的第七个孩子,目前仍然不能肯定这个结论,因为不断有人公告:他发现了第十颗行星,但是至少在冥王星外存在一个小行星带,最大的有直径是1000公里,通常在400公里到600公里之间,从1992年发现小行星带开始,到2004年,在小行星带内发现了大约700个小行星,随着人类对太空研究的观察,还会发出更多小行星;

太阳系存在不存在第十颗行星,甚至是第十一颗行星,就是通过研究证实没有第十颗、第十一颗行星,是不是曾经有过第十一颗、第十颗行星,已经变得没有意义,因为离太阳太远,处在光子信息能量密度比较小的区域,由于自己行星体内的光子信息能量密度比较大,特别是由于自己内部的温度比较低,使自己内部1立方米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与环境作用的光子信息能量比较少,表现出自己的质量比较小,也就是物质内部的引力质量不断减少,自己的内部的万有引力不断减少,同时由于光子信息能流问题,向环境辐射光子信息能量,使这些久远的行星一块一块分离,或者是突然出现爆炸,最后分离消失在茫茫宇宙之中了;无论是怎样的一种结果,有一点是肯定的,太阳的引力作用范围可以达到4500个天文单位,而目前发现的冥王星距太阳的距离最远只有49个天文单位,仅从这个空间距离的角度来讲,太阳系内应该存在更多行星。特别是目前天文学科学研究发现冥王星外存在一个小行星带,更加肯定了这个结果,太阳系内并不是仅有九大行星,会有成千上万的行星,这些小行星并不是一次性形成,而是分批次形成的,它们都是太阳的子孙。

三、地球的形成 我们说地球的形成,就是在想说其他行星的形成,就是想说太阳系的形成。在地球的形成过程这个问题上,众说不一,各有各的说法,普遍的说法是:同太阳一起在宇宙大爆炸时期同时形成的,有人说是从宇宙中的其它星体中漂移过来的,有人说地球就是土生土长的,就是在地球上现存的轨道上生长而来的,本人的还有一种观点是来自太阳体。也许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存在,但是哪一种因素的影响占的比例比较大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本篇文章中,其观点是地球的存在来源于太阳本身,地球是太阳的子女,是由太阳所生。

人们一定要问,太阳不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如何会诞生自己的孩子。我们将太阳系看成一个有生命的机体更合适,因为它存在一个有诞生、有死亡的现象,特别是行星的诞生和死亡,存在行星的生命历程过程。

在这个宇宙中,任何一个存在的星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利用,利用其它星体的物质太多,保持自我个性的内容太少,失去自我个性,也就是自我灭亡,这就是星体的终结,生命的死亡,所以讲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太阳系的存在同样具有它自己的生存方式,诞生出类似自己结构的星体,九大行星,其中地球是太阳的一个孩子。

一次生活小事的深思,有一天早晨,我是站在水渠边刷牙的,由于站的高,想着这样不会有水滴溅到脸上来,没有想到真的有水滴溅到了脸上,这本来是一件小事,由于正在思考地球的形成问题,将地球的形成,与其它星体与太阳碰撞时,同样会有星体、太阳的物质质量溅到同样高的地方,就是说由于星体对太阳的撞击,会溅一部分物质,到太阳周围,可能会形成一部分物质在太阳周围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不断吸收来自太阳的光子信息能量,这可能是太阳诞生地球的一种方式。

但是人们用概率计算,其它星体碰撞太阳的几率很小,通常在多少亿年都不会发生一次,这是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是太阳每3亿年围绕银河转动一圈,在银河系内存在一个物质返回银河中心径向轨道,这样,太阳在每3 亿年的时间内,就会定期经过这里,受到物质、星体的撞击。

人类对动物、植物的繁衍方式,都不能很好地研究清楚,根本没有时间去研究太阳的繁衍行为,因为人类的存在历史和太阳的生存历史相比,几乎到了忽略不计的程度。只有太阳、地球能够完全了解人类,控制人类的生存、繁衍以及人的思想,还能决定人类是否存亡,决定人类的将来和去向,而人类并不能完全了解太阳和地球,原因之一是时间太短、质量太小,在人类生存的历史中,地球、太阳的某一些行为还没有发生,人们无法去观测、证实,另一个是人类的物质质量太小,自己具有的光子信息太少,在太阳、地球上发生的事,在人类中间还不可能发生,基于这两个原因,人类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太阳和地球,特别是地球的出生这类事件更是无法知道,只有用人类的思想、用类比的办法来完成对宇宙、太阳、地球和物质的了解。

按照人类、动物、植物的繁衍方式,太阳的繁衍方式也是应该类同的,人类、动物是由于精子的进入母体,使卵子受孕,植物是受到花粉的传授最后长成胚胎,诞生新的生命。地球的出生也应该是类似的方法,首先是由太阳系以外或者是太阳边缘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太阳,自己和太阳内的一部分物质抛入太空,同时撞击太阳的这一部分星体,和太阳被撞击的大部分物质,进入了太阳的一个近日轨道运动,这个轨道在太阳的控制范围之内,属于太阳的体内,这个外来入侵者充当了雄性的精子作用;由于和太阳碰撞,会和太阳中的一部分物质,一同抛到太阳的周围,并非是各种入侵者的全部物质被抛出,而是只有极少部分被抛了太阳以外,同时被抛出太阳以外的物质,还有更多的是太阳物质的一部分;当这个速度达到一定的速度,就会在太阳周围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但是被抛出的这一部分不能算作星体,它仍然是太阳主体的一部分,没有超出太阳主体范围之外,就像是刚刚受孕的卵子,仍然在母体周围活动,或者说是在母体内,像是一个未出生的婴儿,正在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这个新生命在母体中(事实上是在太阳的2倍半径附近)孕育了约一亿年,一亿年是这样推算的:人类的孕期约是280天,是0.767年,大约过10倍于这个时间,7.67年就是儿童期,再过3倍于7.67年这个时间是人类的成年期,约过100倍于这个时间就是生命期(76年),由于人们估算太阳的寿命约是100亿年,如果地球和太阳同生共死,地球的生命周期也是100亿年,那么地球的生理孕期就是1亿年,这里认为孕期是生命周期的1%;出生之后的星体就在太阳附近运动,这相当于星体的童年时期,约过20亿年星体进入成年状态,再过20亿年星体进入中年状态,以后的星体,由于自己的生长,自己的质量不断增大,在自己质量增大的同时,是以吸收恒星发射出的光子为主的,在吸收光子的同时,会得到来自恒星光子的动量,这样随着行星质量的增大,行星会不断远离恒星,就是行星的质量越大,离恒星越远,或者是时间越长,离恒星越远,当离恒星的距离达到一定的程度,行星从恒星方面和其它方面得到光子能量相等的时时候,这个位置就是行星的平衡距离,事实上由于惯性,行星距离恒星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一定质量的行星与恒星存在一个平衡位置,行星会在这个平衡位置附近以某一个时间周期前后摆动,由于恒星的作用范围比较大,以太阳为例,作用距离为4500个天文单位,目前地球距离太阳只有一个天文单位,等到地球运行到自己的平衡位置的时候,地球就会在平衡位置附近,等待死亡,这也是说目前的地球正以某一个速度远离太阳,太阳系内的所有行星都在远离太阳;等到行星运行到冥王星附近的时候,所有行星由于温度比较低,星体与环境作用的光子信息能量减少,自己表现出的引力质量也在减少,星体内部的万有引力也在变化,加上环境光子信息能量密度变化,这种双重作用主,星体自己会自动分裂,转变为小行星,成为小行星带的一员。

在地球成长、老化、死亡的经历中,是这样一个过程。有这样三方面的因素:1、随着行星质量的增大,发出自己的光子信息越来越多,而吸收的光子信息能量越来越少,行星内外光子信息的能量密度差,也就是说由于这个原因,星体中心与星体表面的分子热运动相差越来越大,出现内外的温度差,这样会使星体的内外表面存在压力差,并且内外温度的差值越大,压力差值就越大,这样,会使星体的体积变大,体积越大,星体对星体表面物质的吸收力越小,加速了星体质量的流失,让星体走入老年状态。2、行星在太阳系中存在的时候越长,自己自转的角速度越大,表现上的离心作用就越强,加大了星体离散的可能性。3、星体在太阳系中存在的时间越长,自己离太阳中心的距离越大,环境的光子信息能量密度越小,环境温度越小,加大了星体内部的温度差,增加了星体内外的压力差,增加了星体离散的可能性。就目前来讲,估计冥王星处于这种状态。特别是太阳边缘的星体,处于等待灭亡的状态,或者遇到机会回到太阳身边,成为流星。离散的星体质量越小,自己内部温度越低,自己的质量越小,回到太阳身边的可能性越大。特别是光子,电子,分子,水分子回到太阳的可能性更大。

对待地球的形成过程,可以这样描述,一个太阳系外的小星体,或者是太阳系内边缘的小星体,由于某种原因,撞击了太阳,几块同时撞击太阳,有的被太阳吸收,有的撞击离开太阳,成为太阳的近日小行星,有的逆时针公转,有的顺时针公转,逆时针公转的小行星,被太阳周围的光子信息旋涡加速,速度不断增加,速度增加后的小行星,由于惯性要远离太阳,太阳的引力对小行星做负功,小行星的速度进一步减慢。顺时针公转的小行星,受到太阳系周围的逆时针公转的光子信息旋涡作用,速度变慢,离太阳的距离变小,太阳引力做正功,速度增大,再减速,再靠近,速度再增大,再靠近被太阳吸收。

只有逆时针公转的小行星才能存在更长的时间,吸收太阳的光子信息的能量,自己长大成为新行星,进一步长大成为类地行星,成为今天的地球,人类的家园。

四、太阳系的生命

地球是太阳的孩子,其它行星也都是太阳的子女,九大行星都是太阳的孩子,各个行星出生的时间不同;如果从行星的表面取得物质进行科学研究,会得出不同的年代,如果是从星体内部取得物质进行科学研究,它们的年龄都是太阳物质的年龄,具有相同的时间年限。只有星体表面的物质才具有星体形成之后的时间特征,内部已经是原发物质的时间特征了。

既然太阳系内所的行星都是太阳体内分离出来的,行星的质量大小反映了太阳的活动剧烈特征,和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时间长短,以及在自然界中吸收物质的多少,在自然界存在的时间越长,吸收物质的能量越多,星体质量越大。如果星体离开太阳的距离太远,处在光子信息能量密度非常小的环境中,由于星体内部的光子信息能量密度比较大,表现为宏观温度比较高,发出的光子信息能量多于星球从外界吸收的光子信息能量,星球的质量不但不会增多,相反还会减少。估计现在的冥王星正处于这种情形的开始状态,以后的冥王星离开太阳的距离更远,处于光子信息能量密度更小的环境中,星体物质的质量流失更加严重,最后只能消失在茫茫宇宙中。

太阳系内的九大行星,距太阳远近不同,说明行星是在不断离开太阳,并且在单位时间内,离开太阳的距离不同,也就是说各行星离开太阳的速度不同,它们在太阳系中存在的时间越长,吸收来自太阳的光子信息能量越多,得到太阳系内光子旋涡加速度的时间越长,星体获得离开太阳的速度越大,这里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系内的光子信息能量流动方向,在各行星的公转方向上,是以右旋转为主,但是在各行星的公转轨道的经向方向上存在以太阳为中心的,向外的光子信息流,驱使各行星远离太阳,这是动力来源,另外,由于太阳对各行星的万有引力存在,星球在经向上要离开太阳运动,太阳对各行星的万有引力是做负功,各行星的运动动能不断减少,速度不断变慢,就是说冥王星比木星公转运动速度慢,木星比地球公转运动速度慢,就是说离太阳越远的星球运动速度越慢;这在天文学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能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得到很好的证明。可以从理论上证明地球是以每年170米的速度离开太阳中心的。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宇宙的起源

我们生活的地球之外的空间,是一个广阎无坦广阔无垠的星星世界,我们称之为“宇宙”。它的起源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宇宙的不断膨胀
一般认为,宇宙产生于14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中。大爆炸后30亿年,最初的物质涟漪出现。大爆炸后20亿~30亿年,类星体逐渐形成。大爆炸后90亿年,太阳诞生。3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开始逐渐演化。
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原本人们想象宇宙会因引力而不再膨胀,但是,科学家已发现宇宙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8^-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宇宙中还有更多的暗能量。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中气体可能越来越少(并未确定这种过程会减少这种气体。)。以致于不能再产生新的恒星。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形成恒星的气体并不会减少而是转换成其他形态。所以新的恒星可能会一直产生.)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10^32年后,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71年后,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但质子是否会衰变还未得到结论,因此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宇宙中的质能会不停的转换。)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
这些结局只考虑到引力作用。实际上可能有更多其他的复杂因素。
2002年,据中国网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坦哈特教授与英国剑桥大学的尼尔·图罗克教授,发表了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断。他们认为,宇宙既没有“诞生”之日,也没有终结之时,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中进行运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是否正确,报导中认为,过几年国际天文学界可望对此做出验证。但直到2013年,循环宇宙的观点仍存在争议。
加速膨胀

一个科学家小组使用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空间望远镜进行的最新测量显示,宇宙的膨胀速度约为46英里(74公里)每秒·每百万秒差距(更精确的数值为:74.3 ± 2.1 (km/s)/Mpc)。
浩瀚宇宙为天文学家的观测和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谁能想象,璀璨星空正在不断远离我们,终有一天会在我们眼中消失?然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布莱恩·施密特指出,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空间正在加大。“这意味者大概百亿年后的未来,绚烂的星空用肉眼再难观测到,黑夜将一片空寂,大概1000亿年之后,除了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所有星系都将相距遥远各自飘离,人们看到的宇宙将空无一物。”
美国科学家日前表示,基于相关发现中所获数据的计算产生了一个坏消息,即宇宙可能会在数百亿年后面临一场灾难。“如果你利用我们现在知道的所有物理学(知识)直接计算,这是个坏消息,”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理论物理学家约瑟夫·利肯日前在美国科学促进会2013年年会上对媒体表示。美国科学促进会成立于1848年,是世界最大的科学协会之一,《科学》杂志也由其出版。利肯说,我们生活的宇宙并不稳定,科学界一直希望推算宇宙的长期稳定性,但这需要获得希格斯玻色子和其他亚原子粒子的精确质量,最近的发现提供了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显示数百亿年后将有一场灾难——“一个被认为会成为‘替代宇宙’的小空泡将在某处出现,随后逐渐膨胀并最终将我们破坏”。他认为,小空泡将以光速膨胀。
宇宙的创生

1.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
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
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2.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了哥白尼、赫歇尔、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学已经不再是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辩,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但是该理论存在许多使人迷惑之处。
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论”关于宇宙当初仅仅是一个点,而它周围却是一片空白,即将人类至今还不能确定范围也无法计算质量的宇宙压缩在一个极小空间内的假设只是一种臆测。况且从能量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考虑,一个小点无缘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大爆炸宇宙论面临的难题还有,如果宇宙无限膨胀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指出,能量从非均匀分布到均匀分布的那种变化过程,适用于宇宙间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给定物体中有一个基于其总能量与温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这个物理量取名为“熵”,孤立系统中的“熵”永远趋于增大。但在宇宙中总会有高“熵”和低“熵”的区域,不可能出现绝对均匀的状态。所以,那种认为由于“熵”水平的不断升高而达到最大值时,宇宙就会进入一片死寂的永恒状态,最终“热寂”而亡的结局。
根据天文观测资料和物理理论描述宇宙的具体形态,星系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宇宙结构至关重要,从星系的运动规律可以推断整个宇宙的结构形态。而星系共有的圆形旋涡结构就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那些椭圆、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态只是因为星系年龄和观测角度不同而产生的视觉效果。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螺旋现象对于认识宇宙形态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大至旋涡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这种螺旋线中产生。大自然并不认可笔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基本结构都是曲线运动方式的圆环形状。从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团、超星系团无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就是一个大旋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1-26

宇宙是怎么形成的?========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多样在物质表现状态的多样性;统一在于其物质性。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 
 
宇宙另一种解释:它只是人类视觉和触觉下的产物,更根本的是种思维世界,它不是物质世界,只依赖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它没有时间和空间,没有任何真理能证明它的存在。
宇宙膨胀
 
一般认为,宇宙产生于14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中。大爆炸后,分子碰撞,并产生光、热。大爆炸后30亿年,最初的物质涟漪出现。大爆炸后20亿~30亿年,类星体逐渐形成。大爆炸后100亿年,太阳诞生。3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开始逐渐演化。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瞬间产生巨大压力,之后发生了大爆炸,这次大爆炸的反应原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量子物理。
 
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原本人们想象宇宙会因引力而不再膨胀,但是,科学家已发现宇宙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相对的,还有“暗物质”有巨大的吸引力。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8^-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中气体可能越来越少(并未确定这种过程会减少这种气体。)。以致于不能再产生新的恒星。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形成恒星的气体并不会减少而是转换成其他形态。所以新的恒星可能会一直产生.)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10^32年后,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71年后,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但质子是否会衰变还未得到结论,因此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宇宙中的质能会不停的转换。)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3]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这些结局也只是假想推论的。 
 
近几年来,一批西方的天文学家发表了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断。他们认为,宇宙既没有“诞生”之日,也没有终结之时,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中进行运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是否正确,科学家认为,过几年国际天文学界可望对此做出验证。
发展轨迹---------
 
 宇宙是无形的。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的发展史可表示为一个右端开放的封闭曲面体,如右图。左端中心为爆炸起点,向右延伸137亿年,到达我们现在这个开口部。从左往右依次为:起点、40万年的初期膨胀、近4亿年的黑暗期、出现恒星、星系和行星发展期、含有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加速膨胀期。
 
宇宙的形状现在还是未知的,人类在大胆想象。有的人说宇
宙其实是一个类似人的这样一种生物的一个小细胞,而也有人说宇宙是一种拥有比人类更高智慧的电脑生物所制造出来的一个程序或是一个小小的原件,宇宙其实就是一个电子,宇宙是一个比电子更小得多的东西,宇宙根本就不存在,或者宇宙是无形的。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的发展史可表示为一个右端开放的封闭曲面体,如右图。
 
左端中心为爆炸奇点,向右延伸137亿光年,到达我们现在这个开口部。从左往右依次为:奇点、40万年的初期膨胀、近4亿年的黑暗期、出现恒星、星系和行星发展期、含有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加速膨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