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鱼刺多,哪些鱼刺少呢?

如题所述

鱼,作为一种“小孩吃了聪明,男人吃了强壮,女人吃了漂亮,老人吃了长寿”的肉类,广受营养学家和喵星人的欢迎。爱吃鱼的人一定知道,吃鲫鱼、草鱼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因为它们的刺又小又密,一不小心就会发生鱼鲠在喉的惨剧。而吃鲶鱼、乌鱼的时候,就可以稍微放松一点,因为它们的刺比较大,也比较明显,可以很容易地剔出来。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一些鱼刺多,一些鱼刺少的情况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所谓的“鱼刺”是什么。这些鱼刺在生物学上有个学名,叫肌间骨,它是分布于鱼类椎骨两侧肌隔中的小骨,主要生长在低等真骨鱼的体内。我们熟知的鲤鱼、草鱼、鲢鱼,都属于低等真骨鱼中的鲤形目。古生物学家们发现,随着鱼类的逐渐演化,肌间骨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又从多到少,最后消失的过程。例如,出现得较早的鳗形目,是肌间骨最多的,而略微晚一些出现的鲤形目,肌间骨依然存在,但是数量比起鳗形目已经有所下降,到了更晚一些的鲇形目(例如鲶鱼),体内的肌间骨已经接近于无。可以说,鱼刺的多少,部分程度体现了鱼类的进化史呢。

那么,肌间骨主要有什么作用呢?这在科学界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认为肌间骨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肌肉,控制鱼的运动。在鱼需要进行纵向运动的时候,肌肉收缩,凭借肌间骨产生作用力,做出一些较为细微的方向转变。但是像鲶鱼这种肉食性鱼类,捕食主要依靠瞬间爆发力,需要强劲的骨骼支撑和发达的肌肉。这种生存的需要,使得肉食性鱼类不再依赖肌间骨,骨骼在进化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粗大,小刺也越来越少了。总之呢,动物进化的过程通常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结构简单到完善。鱼类骨骼的进化在数量方面就表现为逐渐减少而更合理集中。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生活会经常发生“鱼刺卡喉”的情况,也有因处理不当,因鱼刺卡喉而丧命的事,那么鱼刺卡喉最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呢?可能会有人“说喝醋、拿馒头噎”,但这真的好使吗?

我们先听听专家怎么说。专家说鱼刺卡喉后,最好的方法是“停止咽,努力吐”,也就是赶紧催吐,如果吐不出来,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每逢家假日,医院都有很多排队取鱼刺的。

所以,大家吃鱼的时候一定要慢嚼细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8
一般我们吃的鲤鱼、鲫鱼、白鲢、草鱼等这一类淡水鱼,小刺比较多,特别是黄花鱼很多小刺,像鲈鱼、鳜鱼、鲶鱼、黑鱼、鲶鱼等这一类鱼刺就很少,另外,就是海水鱼,像带鱼、龙利鱼、石斑等这一类鱼刺也比较少。
第2个回答  2020-11-28
基本上,有鳞鱼刺比无鳞鱼刺要多一些,在淡水鱼中,鲫鱼,鲤鱼,鲢子鱼刺比较多,桂鱼,鲈鱼,罗非鱼等刺要少一些,海鱼中的大多数鱼都没有什么刺。
第3个回答  2020-11-25
刺多的鱼有:1.鲫鱼,鲫鱼的肚子上只有几根大刺,鱼尾和鱼身小刺儿多点,但鲫鱼的味道确实好。2.刀鱼,从小就爱吃炸刀鱼,但实在是刺太多了,而且都是倒勾。非得炸的酥脆,能够嚼烂最好。刺少的鱼:1.鳕鱼,把鳕鱼切成一节节的,给孩子炖最好了。2.龙利鱼,超市里直接卖的都没有刺了。3.牛鱼,鲽鱼,直接清蒸,刺儿都少。
第4个回答  2020-11-27
鲤鱼、鲫鱼、花白鲢、草鱼等小刺多。鲈鱼、淡水鲳、鳜鱼、鲶鱼、鲑鳟鱼、罗非鱼(福寿鱼)、黑鱼、鲶鱼等无小刺。带鱼、鲅鱼、扒皮狼、黄花鱼、石斑鱼、龙利鱼、多宝鱼等刺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