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啥如此崇敬晏子?

如题所述

晏子,名婴,字平仲,莱人也(莱,今山东高密),是我国春秋后期齐国著名的相国。其一生先后相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位国君,总时长达半个多世纪,其中相齐景公时间最长。晏子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其在朝,君语及之则危言,语不及则危行;国有道则顺命,国无道则衡命”。以此三世显于诸侯。太史公曰: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齐景公即位之初,国内公室衰落,大夫专权,尤以田氏势力最为强盛。但齐景公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短短几年齐国便由乱入治。

然而国情稍好,齐景公便不再孜孜求治,而是贪图享乐,厚赋重刑,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乱象丛生。但因为有杰出政治家晏子的辅佐,齐景公依旧维持了几十年的统治,齐国在各诸侯中尚能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

司马迁对晏子十分推崇,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羡焉。”司马迁不仅钦佩晏子的治国理政才干和敢于进谏、匡救君恶的勇气,而且更崇敬晏子“进不失廉,退不失行”的人生信条和恪守古义的高风亮节。



晏子以苦为师,德厚而不受禄,生活俭约,以洁其下,为世人型范

故事之一:晏子给景公当相国,穿着布衣服和粗皮衣去上朝。景公说:“先生的家,已经穷到如此地步了吗?为什么穿着这么简朴呢?寡人不了解先生家的情况,这是寡人的罪过啊!”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先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然后再穿衣饮食的人,就会觉得贪图美味是错误的;先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然后再行动的人,就会觉得行为邪僻是有害的。我不贤德,我的家族的人更比不上我,他们依靠我的俸禄来祭祀祖先的有五百家,我还能穿着布衣服粗皮衣来上朝,这对我来说不是已经很奢华了吗?”说完拜了两拜就告辞了。

故事之二:晏子担任齐国的相国三年,齐国政治清平,百姓欢悦。梁丘据看到晏子吃中午饭肉食不多,于是就把这事儿告诉了景公。第二天,景公要把都昌之地封给晏子,晏子推辞不接受,说:“富裕但不骄纵的人,我不曾听说过;贫穷但不遗憾的人,我就是啊!之所以我贫困但不遗憾,是因为我以贫穷为自己的老师。如今君上封给我土地,就是改换了我的老师。老师被轻视了,封赐却被看重了,因此我请求辞谢封赏。”

故事之三:晏子正在吃饭,景公派遣的使者到了。晏子把自己的饭分给使者吃,这样一来,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者回去以后,就把这件事儿告诉了景公。景公说:“啊!晏子的家,原来是这贫穷啊。寡人不知道,这是寡人恶过失啊。”于是就派官吏送给晏子千金的财物和市场上的税款,让他用来款待宾客。晏子推辞了,景公三番两次地派官吏前去送给他,晏子最终拜了两拜辞谢说:“我的家不贫穷。我靠着君上的赏赐,父族、母族、妻族都蒙受了恩泽,还延及朋友,并用它赈济了百姓,君上的赏赐已经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

我听说,从国君那里得到丰厚的赏赐用来接济百姓,这是臣子代替君上治理百姓,忠臣不这样做;从国君那里得到丰厚的赏赐却不接济百姓,这是筐子和小箱子的收藏行为,有仁心的人不这样做;进身时从国君那里得到赏赐,退隐后又得罪于士人,死后钱财转移到别人手中,这就是替人做家臣的收藏行为,聪明人不这样做。一匹粗布衣裳,一盆饭食,我已经很满足了,这些赏赐就免了吧。”

景公对晏子说:“过去我的先君桓公,曾经把在册的五百社的土地和人口封给管仲,他不作推辞就接受了,先生这样推辞是为什么呢?”晏子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想这就是管仲的失误、我的得当之处吧!因此我两拜辞谢不敢接受君上的命令。”

故事之四:晏子担任齐国的相国,穿的是粗布衣衫,吃的也不过是小米饭、五个鸡蛋和海苔而已。他身边的人将此事告诉了景公,景公因为这件事要封食邑给晏子,于是派田无宇将台邑和无盐邑送给他。晏子回答说:“从前我们的先君太公受封营丘,土地方圆五百里,为天下诸侯国的首领。从太公一直传到君上这一代,已有几十代国君了。如果都能以取悦国君来获得食邑,等不到君位传到君上这一代,大家都会奔赴齐国来索取土地,到如今君上恐怕连立足栖身之地都没有了。我听说,臣子有贤德就多给他俸禄,臣子没有贤德就减退他的俸禄,哪里有不肖父为不肖子,为取得封邑而损害他们国君的政事呢?”于是晏子最终没有接受封邑。

故事之五:齐景公打算为晏子换一套住宅,说:“先生的住宅靠近市场,低洼狭窄喧闹尘杂,不适于居住,请换到干爽敞亮的地方去住吧。”

晏子谢绝说:“臣的先辈都住在这里,我不配继承先辈的功业,这住处对于我来说已经很奢华了。况且住处靠近市场,一早一晚都能得到我需要的东西,这对小人是有好处的。岂敢烦扰乡里众人帮我迁居呢?”

景公笑着说:“先生住的靠近市场,知道什么贵什么便宜吗?”

晏子回答说:“既然自己从中能得到益处,怎能不知道呢?”

景公说:“什么贵什么贱?”

当时,景公滥用刑罚,市场上有人卖假肢,因此晏子回答说:“假肢贵鞋子贱。”

景公听后脸色变得悲伤凄怆。景公为此而减省了刑罚。

君子评论说:“仁德之人说的话,它的好处真大呀!晏子只说了一句话,齐侯就因此减省了刑罚。《诗》曰:‘君子来造福,惑乱很快就消除。’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晏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废义逐利、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春秋后期,但他不同俗流,依然恪守春秋之义。韩诗外传》卷第四:“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财货,不为贾道;故驷马之家,不恃鸡豚之息,伐冰之家,不图牛羊之入。千乘之君不通财货,冢卿不修币施,大夫不为场圃,委积之臣不贪市井之利,是以贫穷有所欢,而孤寡有所措其手足也。”

官僚、贵族以“食厚禄”分肥国家,就不能再与民争利,要保持身份的高贵,恪守冠冕堂皇的教条。董仲舒说:“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在春秋前期及更早一些时期,“诸侯不专封”“大夫不专地”的“春秋之义”,在人们头脑中还是起一定作用的。何谓“诸侯不专封”“大夫不专地”?荀悦《申鉴·时事》:“诸侯不专封,富人名田愈限,富国公侯,是自封也;大夫不专地,人买卖由己,是专地也。”

然而,“及其周后,礼义弛崩,风俗灭息。故自食禄之君子违于义而竞于财,大小相吞,激转相倾。此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无以充虚蔽形也。”因此,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无救,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繁而奸邪不可胜者也。

晏子不仅恪守春秋之义,而且也拒绝君上的赏赐,尽管这种赏赐名正言顺,其用意是“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

清代王夫之说:“德立而后道随之,道立而政随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混乱不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做官发财”的心理和思想大行其道。正如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一文中深刻揭示当时社会腐败的原因时所说:“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检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个大字。”保持名节的过程就是一个修身进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克服一个“贪”字。贪,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让你冷酷无情,让你良心泯灭,让你寡廉鲜耻、道德沦丧。如此怎么能取信于民,治理好国家?晏子深谙从政为官、治理国家之道,故安于俭朴,不重外物,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其实,贪者,也是思想和精神包袱。生命本是一场欢乐的舞蹈,人们之所以不能尽情起舞,是因为私欲束缚了自己。



晏子为淑人君子,不因权势而移情,不贪美色而失妻子之心,有古圣贤之风

故事之一:齐景公有个非常痛爱的女儿,想把她嫁给晏子。景公于是就到晏子家宴饮,正喝得痛快的时候,景公看见了晏子的妻子,问:“这就是先生的妻子吗?”

晏子回答说:“对,是我的妻子。”

景公说:“嘿!她又老又丑。寡人有个女儿既年轻又漂亮,请让她充实先生的内室。”

晏子离开坐席回答说:“如今我的妻子确实又老又丑,可是我与她共同生活的时间很长,过去也曾赶上她既年轻又漂亮的时候。况且人本来就是壮年托身于人一直到老,从漂亮时候托身于人一直到变丑。他曾托身于我,而我也接受了她的托付。君王虽然有所恩赐,但可以因此让我违背我妻子的托付吗?”晏子拜了两拜谢绝了。

故事之二:田无宇瞧见晏子独自站在屋门内,有个妇人从里面走出来,只见她头发斑白,身穿黑布衣服而里面没有穿皮衣。

田无宇讥讽晏子说:“刚才从屋里出来的是什么人呀?”

晏子说:“她是我的内子。”

田无宇说:“先生的官爵是中卿,拥有七十万钟的食禄,为何还要这么年老的妻子?”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离弃年老的妻子,叫做惑乱;纳娶年轻的妻子,叫做淫荡。而且贪恋美色而忘掉道义,地位尊贵而丧失伦理,这叫做违背道德。我可以做淫乱之事,不顾伦理,违背传统道德吗?”

故事之三:有个从事手工的女子打算托身于晏子的家,说:“奴婢是东城外的平民,希望能投身到先生家里,与先生家的众内室同列。”

晏子说:“时至今日,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不贤德呀!自古治国从政之人,让士人、农夫、工匠、商人各居一处,男女之间有分别而互不交往,因此士人没有邪恶之行,女子没有淫秽之事。如今我身负治国重任为民做主,竟有女子打算私奔于我,我一定有好色的表现而在行为上有不廉正之处了。”于是从此不再见这个女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