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有什么说法?

如题所述

春秋战国时期呢,简称为秋春,它是指从公元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可是还有一个说法,是指从公元770年到公元前403年这段时间。这些阶段是周王的势利变弱,而诸侯国群英争夺的阶段。在这里一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陆续独霸,她们世称“春秋五霸”。这部《春秋》纪录着从鲁隐公到鲁哀公,一共十二代君王242年历史时间。它把这一段阶段所发生的大事都记录了出来,以便后大家参考,让人们从历史中参考及其汲取教训。恰好是因为它所记述的这一段阶段,与西周历史的时长按段是十分类似的,所以我们才把这一段历史时间以《春秋》取名,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

所说春秋时期之一的“秋春”他只是纯粹来自没经孔圣人梳理以前的《春秋》,它由鲁国史官所撰写,关键记述那时候世界各国产生的大事件,由于该书文件目录一部分按年、季、月、日所撰写,又将一年产生的大事件分春、夏、秋、冬四季纪录,因此简单概括下去就把这一部编年体书本命名为“秋春”。然后孟子将《春秋》进行梳理修定,变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所以说“秋春”之名立即来自《春秋》。鲁国史籍收集整理世界各国发生的大事,编写成一部史籍,依照春、夏、秋、冬四的记述方法来纪录,被称作《春秋》。


既然是依照四季来区分的,那为什么不称为冬夏呢?由于大事儿多产生于春,秋两个季节。春季主祭拜,秋季主要伐。《左传》本名实际上称为《左氏春秋传》,在《左传》含有一句名言称为:“国之大事,在戎与祀”。所说“秋春”,据说是来源于于鲁国著作的史籍《春秋》。而那时候的世间,并没有太多的“日期”区划,跟之后史籍的实际到“七月十三日丑时”之类的准确时长不一样,鲁国的史官们,喜爱拿一年四季而言事。又换句话说,她们只喜爱拿主观性感觉该记录的事儿写进去。

事不详尽,可是却把标志性事件写了出来,某一年春,某一年夏,又或是某一年冬,鲁国人这本书成后,得意忘形,总是要起个好名字吧,即然都以世间的四季来写这两百多年的小故事,那么就以“秋春”之名吧。“东汉”一词都是本地大家记述那一段历史的通用性词,《尉缭子》今东汉相攻;《左传》以周敬王当政有四十四年,故第二年为周元王年间,为东汉之始;《秦记》、《史记》、《战国策》均以“东汉”一词替代,后人的史官懂事时,也将三家分晋到秦统一这一段时期称之为“东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26
这与孔子与弟子们编撰的《春秋》书籍有关。《春秋》这部书籍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一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期间所发生的大事,这些事大多数发生在春秋之季。而且,这些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时间,与当时历史发展时期基本相吻合,比较客观真实。因此,当时的文人们借用了“春秋”这个词,称这段历史为:“春秋时期”。时间久了,人们说起“春秋”,不用特意指明是“春秋时期”,大家也都会心领意会的。
第2个回答  2022-07-26
因为在历史上孔子有写过一本书叫做春秋,孔子也是生活在春秋时代,里面记载了春秋各个国家的繁荣。
第3个回答  2022-07-26
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知识非常的繁茂,像是百家争鸣,就跟春天一样,但是后来又慢慢的没了,就跟秋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