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来看,饮食习惯会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我们都知道,东方人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个性。西方人从前多靠鱼类为食人喜欢冒险,性格自由和勇敢。而东方人农耕文明繁荣,以大米小麦为食,性格相对温和保守。这是数千年来人类适应自然的结果。实际上,饮食对人格塑造有很大影响。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人们的饮食也有异同。例如,中国江南居民对谷物的消化能力很强,也适合以谷物为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的饮食。而北方更适合小麦种植;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则吃肉。因此中国东南部和西北地区人的人格特征明显不同,疾病谱也相差很大。我国北方民族性格豪放,而南方民族却温婉平静。至少,不同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这些差异和差异背后的可能原因之一。这就是地理区域决定生产方式的原因,它影响饮食和生活方式,影响自然习惯,也造就了人们的性格差异。

饮食习惯和肠胃也决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在哺乳动物中,以草为基础的生计,例如母牛,绵羊和兔子,总是显得更温顺和友善。老虎,狮子和狼以肉为食,几乎都残酷无情。


由于不同饮食习惯造成的人格差异也反映在不同的人类身上。依海为食的民族通常比较粗糙,思想开阔,好斗且拘束力差。依田为食的民族总体上是温和,安静,理智,自然保守和温和的,形成了一种强调整体与和谐的东方文化,并创造了一种将人与自然结合起来的人与自然的系统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8

众所周知,西方人和东方人性格有所不同,西方人善于冒险、开拓、勇猛;而东方人相对温和、保守。这是几千年人们在长期与自然界的适应过程中形成的。其实饮食对人们性格的塑造也有很大影响。

饮食习惯影响秉性,研究表明:饮食的习惯和肠子的长短也决定了人和动物的秉性差异。大家知道,食肉动物追捕的食物都是会跑会跳的,因此,在捕猎动物时必须要有冒险精神,且手段要残忍;而对食草动物来说,植物是不会逃跑的,故养成了相对温和、不慌不忙,三思而后行的秉性。在哺乳动物中,以草为生的,如牛、羊、兔等,总是显得温顺善良有余;而以肉食为生的虎、狮、狼,它们的性情几乎都凶残暴戾。

这种因食性不同而塑造的性格上的差异,也体现在不同的人类之中。肠子短的民族一般性格较粗犷、外露张扬,好斗、进取心强、克制力差。而肠子长的民族,一般性格偏于温顺,文静而理智,习性保守,中庸,并形成了强调整体与和谐的东方文化,创造出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系统思想。

地域差异背后的原因除了东、西方差异之外,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人们的饮食结构也有较大异同。如我国江南一带居民对谷类(如大米、糯米)等的消化能力很强,也适合于以谷物作为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的饮食结构;而北方更适合于麦类;西北和内蒙地区又嗜食畜肉。

众所周知,中国东南西北民众的性格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疾病谱也有较大的不同。至少,不同的饮食习惯,是这些差异与不同背后不可忽略的可能根源之一。这些,都是地理区域决定生产方式,从而影响到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并波及秉性习惯之故。

文化人类学认定: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定的生产方式,并造就了特定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类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然一方水土也导致一方疾病”。长期繁衍在东亚的黄河长江流域,造成了中国以农耕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以谷麦为主食的生产和生活类型。长期进化过程中,也使得我们民族在膳食及营养结构方面突现出了许多因适应与进化所形成的特殊性,包括消化功能的一系列特点。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第2个回答  2019-10-06
饮食习惯和性格体质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总吃牛羊肉的体质特别好。
第3个回答  2019-10-07
应该没有什么影响,地域不同造就人们饮食习惯不同。
第4个回答  2019-10-05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肯定会给民族性格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