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直接表达了宇宙无限思想的是哪一说

如题所述

墨家是提出来过宇宙无限的思想,在《墨经》里说:“宇,弥异所也”,“久(宙),弥异时也”。

杂家也有讲过,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尸佼也在其著作《尸子》一书中讲:“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意思是东、西、南、北、上、下是“宇”,过去、现在、未来是“宙”。“四方上下”。

扩展资料:

古人是如何看待宇宙的有限、无限问题的。

首先接受现代宇宙学观测证据的,当然是天文学家。现代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是建立在科学观测证据之上的。在这样的模型中,时间有起点,空间也有边界。如果一定要简单化地在"有限"和"无限"之间作选择,那就只能选择"有限"。

古人没有现代宇宙学的观测证据,当然只能出以思辩。《周髀算经》明确陈述宇宙是直径为810,000里的双层圆形平面──下文就将证明不是先前普遍认为的所谓"双重球冠"形。汉代张衡作《灵宪》,其中所述的天地为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的球体,接着说:

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张衡将天地之外称为"宇宙"。

与《周髀算经》不同的是他认为"宇宙"是无穷的──当然这也只是他思辩的结果,他不可能提供科学的证明。而作为思辩的结果,即使与建立在科学观测证据上的现代结论一致,终究也只是巧合而已,更毋论其未能巧合者矣。

也有明确主张宇宙有限者,比如汉代扬雄在《太玄·玄摛》中为宇宙下的定义:

“阖天谓之宇,辟宇谓之宙。”

天和包容在其中的地合在一起称为宇,从天地诞生之日起才有了宙。这是明确将宇宙限定在物理性质的天地之内。这种观点因为最接近常识和日常感觉,即使在今天,对于没有受过足够科学思维训练的人来说也是最容易接纳的。

虽然在古籍中寻章摘句,还可以找到一些能将其解释成主张宇宙无限的话头(比如唐代柳宗元《天对》中的几句文学性的咏叹),但从常识和日常感觉出发,终以而主张宇宙有限者为多。

总的来说,对于古代中国人的天文学、星占学或哲学而言,宇宙有限还是无限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的定义,则可以被主张宇宙有限、主张宇宙无限以及主张宇宙有限无限为不可知的各方所共同接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8
关于宇宙无限性的思,国内有人认为是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其实早在公元年前四百多年的战国时代,我国就有这一思想的著录。《墨经》里说:“宇,弥异所也”,“久(宙),弥异时也”。《尸子》一书中讲:“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意思是东、西、南、北、上、下是“宇”,过去、现在、未来是“宙”。“四方上下”、“古往今来”都没有规定何地是起点,何地是终点,何时是开端,何时是终结。这两部书中关于宇宙的理解就包含着空间无限和时间无限的初步朴素的认识。直到今天,新出版的《辞海》在解释“宇宙”一词时仍引用《尸子》之语。
到了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张衡第一次明确提出宇宙无限的概念。他在阐述浑天说时,认为假想的天球是有边界的,但他并不认为这是宇宙的边沿。他说:“过此而往也,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就是说,人们能够观测到的空间是有限的,观测不到的地方是无穷无尽的。张衡在东汉时期就如此明确地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对宇宙认识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到了元代,关于宇宙无限性思想又有很大发展。元代进步思想家邓牧在《伯牙琴》一书中说,我们所看到的天地尽管很大,但和无限宇宙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之粟。如果无限宇宙犹如一棵树,我们所看到的天地就只是树上的一枚果实;如果无限宇宙是一个国家,我们所看到的天地则好比是国中的一个居民。这种认识不仅反映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同时又体现着宇宙是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它是对我国古代宇宙无限性思想的高度发展。
此外,在我国历史上,惠施也提出过:“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大无内,谓之小一”的无限宇宙观念。宋朝时期的张载曾作出过关于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无限性的著名论述。清朝末年的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亦相继提出过关于宇宙无限性的思想。总之,关于宇宙无限性的认识,在我国古代的思想宝库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
因此,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科普工作者,都应当向广大学生和人民群众广泛介绍我国古代关于宇宙无限性的思想。这对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