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历和古代秀才,举人,进士的对比

现在的专科生相当于古代的什么功名呀,求给位给小弟详细解释一下

通过府一级考试的称生员,即秀才,登记注册,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见官不跪,成绩优秀者可以享受政府发的生活补贴。

至少相当于本科学历。或者是扩招前的中专(有国家干部身份,可分配工作)

举人:通过省级国考称为举人,同时获得科级公务员任职资格。比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还牛。勉强相当于省部级机关的国考吧。

贡士:通过中央的考试称为贡士,不出太大意外,可成为国家处级公务员,成绩最优秀的甚至可以直接副厅级。相当于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班毕业。

扩展资料:

一、秀才: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

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

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二、举人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

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三、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秀才

百度百科举人

百度百科进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6

一.秀才

秀才由院试(童试)选拔而来,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升初中,只是古代文盲较多,有些童生年纪比较大,甚至有五六十岁还在考秀才的。各个朝代秀才的待遇不同,大体都是见了地方官不用跪,犯了罪不被打,免除服役等,有些朝代秀才可以分到良田、银两等,尤其唐朝秀才待遇更是令人羡慕,不过比较难考。

二.举人

中了秀才以后就有了功名,可以继续参加乡试(秋闱),考上了就称为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升高中。中了举人除了秀才的特权还有固定的经济补贴,可以免除十人服役和赋税,与地方官平起平坐,利用特权赚点钱是没问题的。

三.贡士

成为举人以后还可以继续参加会试(春闱)考取贡士,相当于现在高考前参加会考,我们考合格了能保证毕业时拿到高中毕业证,且有资格参加高考,古人参加会试合格就是贡士,可以参加殿试。贡士的待遇比举人要高一些,毕竟有更多的机会,但是不上不下的,差不多都是继续参加殿试,跟现在高考前问你要不要报考一个意思,那些放弃高考只拿了个毕业证的小伙伴在古代属于贡士了。

四.进士

考中举人并顺利成为贡士以后就可以参加殿试了,殿试是由皇帝主考的,考中前三名为一甲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授官了,剩下的为二甲和三甲进士,可以继续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做官。进士就相当于现在参加高考后考上大学,考了重点直接被某公司录取,剩下的要继续进修,等毕业了才能去面试。

拓展资料: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5

1、秀才

秀才由院试(童试)选拔而来,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升初中,只是古代文盲较多,有些童生年纪比较大,甚至有五六十岁还在考秀才的。各个朝代秀才的待遇不同,大体都是见了地方官不用跪,犯了罪不被打,免除服役等,有些朝代秀才可以分到良田、银两等,尤其唐朝秀才待遇更是令人羡慕,不过比较难考。

2、举人

中了秀才以后就有了功名,可以继续参加乡试(秋闱),考上了就称为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升高中。中了举人除了秀才的特权还有固定的经济补贴,可以免除十人服役和赋税,与地方官平起平坐,利用特权赚点钱是没问题的。

3、贡士

成为举人以后还可以继续参加会试(春闱)考取贡士,相当于现在高考前参加会考,我们考合格了能保证毕业时拿到高中毕业证,且有资格参加高考,古人参加会试合格就是贡士,可以参加殿试。贡士的待遇比举人要高一些,毕竟有更多的机会,但是不上不下的,差不多都是继续参加殿试,跟现在高考前问你要不要报考一个意思,那些放弃高考只拿了个毕业证的小伙伴在古代属于贡士了。

4、进士

考中举人并顺利成为贡士以后就可以参加殿试了,殿试是由皇帝主考的,考中前三名为一甲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授官了,剩下的为二甲和三甲进士,可以继续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做官。进士就相当于现在参加高考后考上大学,考了重点直接被某公司录取,剩下的要继续进修,等毕业了才能去面试。

扩展资料:

1、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2、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3、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4、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5、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6、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名衔称谓的出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7-14
如果一定要比,比较合乎情理的是: 秀才,相当于高中毕业,因为他们可以算是有学问的人。 举人,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 进士,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类似职称的说法,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员。因为每一届全国才几十个。 状元,绝对不能说相当于博士,因为博士太多了,而状元几年才出一个,至少应该相当于院士,如果状元可以说是一种荣誉的话,那就应该相当于现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延伸: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第4个回答  2014-06-09
秀才全国约有三万-五万人,秀才也称“生员”,只是一种资格考试,考上之后可以参加乡试,因此要不断的考试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员的身份。
据查,清代全国一共建立了二十三个省,其中内地十八省为沿袭旧制或以旧制为基础,其余在边境并为清末所置。据统计,每次乡试每个省大约100-200个举人;据此推断,每次全国举人总数大约3000-4000人。

进士的录取约为举人的5%左右,每年约合150-200人。

对比清朝的人口约合2亿(乾隆30年左右),每年秀才的比例约为万分之2.5,举人约为万分之0.25,进士约为万分之0.01左右。

对比现在:
专科生:在古代不属于士族
普通本科:在古代不属于士族
重点本科:努努力可以考虑秀才
清华北大:努努力可以考虑举人

不得不说,古代的进士,现在没有能够通过考试或者分类进行对比的,都是人中龙凤才能得中进士。追问

那专科生和普通本科生 在古代 就是没有功名的老百姓了吗

追答

仅从占人口比例来说,是的。
但是只从这一方面看太片面了,没法对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