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谁的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如题所述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原文: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后两句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

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5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受降城:唐灵州治所回乐县别称,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芦管:乐器名。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赏析: 这一首七绝是中唐诗人李益所作,曾一度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相传本诗写成后即被谱以管弦而广为传唱。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怀亲的诗篇。前三句所写,是诗人登城后的所见所闻,写足诗题。并为最后一句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你看,“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第三句描摹笛声,故意不言曲调之内容、声情,直至第四句才一语破的,让读者在“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图景中去揣测和回味那笛声所流露出的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读来,余音袅袅,言尽而意无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0-28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受降城:唐灵州治所回乐县别称,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芦管:乐器名。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赏析: 这一首七绝是中唐诗人李益所作,曾一度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相传本诗写成后即被谱以管弦而广为传唱。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怀亲的诗篇。前三句所写,是诗人登城后的所见所闻,写足诗题。并为最后一句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你看,“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第三句描摹笛声,故意不言曲调之内容、声情,直至第四句才一语破的,让读者在“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图景中去揣测和回味那笛声所流露出的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读来,余音袅袅,言尽而意无穷。

第3个回答  2020-11-13

兔小贝古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