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墓地规模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他的弟子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坟墓并没有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然后世将孔子的坟筑高,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罢了。

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157年,东汉桓帝刘志勅令鲁相修建孔子墓,把墓前砖祠坛换成了石头。石方3尺,纵横各7块,又在墓前造神门一间,之后又在东南建造了一间斋宿,整体面积也只不过一公顷而已。

孔子墓整体看起来恰似一隆起的马背,所以又称马鬣封。孔子墓的封土东西长30米,南北宽28米,高5米。

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在墓前立石碑2通,前碑篆书刻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字样,后碑篆书镌刻“宣圣墓”3个字,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

从正面看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几个字并不能看全。相传,朱元璋得天下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就采取了尊孔贬孟得政策,将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可太师刘伯温却对他说:“您是王,孔子也是王,天下怎么能有两个王呢?”

朱元璋想了想,问道:“封都封了,现在还能怎么办呢?”

于是,刘伯温出了个主意,就在墓前砌了一道栏杆,将墓上的王字挡住了一横。

墓前的石台始建于汉代,唐时改为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后来历代都有所扩建。

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孔鲤是孔子的儿子,先孔子而死,并无特殊建树,但因其系孔子之子、孔伋之父,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也被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

神道是连接孔林和曲阜县城城门的通道,神道的前段比较疏朗,建筑仅置有文津桥、碑亭和石坊,神道平直,两侧桧柏龙干虬枝,夹道侍立,营造出一种古老而又庄严的氛围。

神道中巍然屹立着一座万古长春坊,这是一座6楹精雕的石坊,支撑石坊的6根石柱上,两面蹲踞着12个神态不同的石狮子。

坊中的“万古长春”4字,是后来的明朝在修葺时增刻的,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样。

石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中雕二龙戏珠,旁陪丹凤朝阳纹饰,使整个石坊显得气势宏伟,造型优美。

坊东西两侧各有绿瓦方亭一座,亭内各立一大石碑,都是明朝的官僚郑汝璧及连标等人所立的。东面的石碑上面刻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10个大字,西面为“阙里重修林庙碑”。两碑都十分高大,碑头有精雕的花纹,碑下有形态生动的龟趺。

穿过厚实的神道,放眼望去,碑碣、墓冢林立,古木森森,芳草吐碧。折而向西,便是洙水桥坊与洙水桥,位于孔子墓轴线南端,是孔子墓甬道的第一道大门。

洙水桥坊的两面各刻“洙水桥”3字,后来在修葺的过程中,在北面署刻了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字样,南面刻写了雍正十年年号,坊北有一券隆起颇高的拱桥架于泮水之上。

泮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合流,到曲阜北又分为两条河道。春秋时孔子在泮泗之间讲学,后人就以泮泗作为儒家代称。但泮水河道久湮,为了纪念孔子,后人就将鲁国的护城河指为泮水,并修了精致的坊和桥。

洙水桥的南北各有历代浚修洙水桥的碑记,桥上有青石雕栏,桥北东侧有一方正的四合院,称作思堂,堂广三间,东西三间厢房,是为当年祭孔时祭者的更衣之所。

室内的墙上镶嵌着大量后世文人赞颂孔林的石碑,如“凤凰有时集嘉树,凡鸟不敢巢深林”、“荆棘不生茔域地,鸟巢长避楷林风”等。

在院的东邻还有一座小院,门额上刻有“神庖”两字,是当年祭孔时宰杀牲畜之处。

此后一段时间内,中原连年战乱,孔林也遭破坏,林内树木所剩无几,仅有50多座墓葬。

到南北朝时期,以孔子墓为中心植树600株,蔚然成林。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驾临鲁地,亲自祭祀孔子,下诏栽种柏树,并为孔子修饰坟茔,逐渐恢复了孔林的规模。

之后,又修建了林墙。林墙全部用灰砖砌成,高4米,长7.3千米,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

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此时,孔林的墓道轴线也就正式形成。

到了元朝,孔子的孙子被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子孙将其尊为三世祖。孔伋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死后被葬在孔子墓的南面。

这样一来,孔子墓东为子孔鲤墓,南为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被命名为“携子抱孙”。在当时的民间一直都有“怀子抱孙,世代出功勋”、“父在子怀,富贵永远来”的说法。因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