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独处的人不太正常?3个独处方法能让你获得精神滋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虽然传统观念认为,如果一个人大部分时间在独处很可能不太正常——逃避社交是因为他们患有抑郁症或者焦虑症。但是根据心理学家观察,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在独处时感到心身放松而愉悦。另外马斯洛也说过:成熟的、达到自我实现阶层的人尤其喜欢隐秘、超然和静思冥想的感觉。

现代人因为生活节奏加快,再加上信息爆炸,常常感到身不由己、身心俱疲。什么时候可以暂停一下?喘息一会儿?做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听风声雨声或者对着夜空发呆?答案正是: 独处的时候。

史蒂芬妮·罗森布鲁姆 是《纽约时报》的资深专栏作家,在完成了一次名为“独行巴黎”的任务之后,她仍然对巴黎念念不忘。她想念的不是巴黎的风景、美食,而是在巴黎的另一个自己——到底是什么让自己在巴黎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掌控时间,感官变得更加敏锐,内心更加充盈?

罗森布鲁姆 百思不得其解,为了找到答案,她决定重新回到巴黎。此外她还选了其他三座城市,伊斯坦布尔、佛罗伦萨和纽约。前两者是作者非常喜欢的城市,而纽约正是她的家。罗森布鲁姆认为只要通过这次旅行能够找到独处快乐的答案,那么她就可以在今后的生活里也采用类似的方法,是她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获得同样美好的感受。

后来罗森布鲁姆将这4段旅程的感想成书,书名就叫《精致的独处》。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分享了旅行的感受,同时还引入了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一些前沿研究结果,并加入了自己关于独处以及幸福的思考。罗森布鲁姆说,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旅行的感想之作,同时也是一封情书,专门写给那些喜好独处,并且愿意在独处时思考、创造、学习技能和解决问题的人们。她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展开“思考之路”,明确独处之于自己的乐趣,并且找到自己想在独处中获得的东西。

《精致的独处》主要包含三部分的内容: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打发时间变得特别容易——随便上上网、追追剧、刷刷微信、微博,看看抖音视频,几个小时就没了,所以人们感觉自己越来越愿意独处了。

可是这样的独处还是在被信息牵着鼻子走,而且长时间面对电脑或者手机,难免会腰酸背痛,头晕眼花……所以这样的独处不但算不上是“精致的独处”,还常常被冠以“杀时间”的罪名,让人不能安心。

那么“精致的独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呢?

独处是否出于自愿,似乎是它能否带来快乐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为被放鸽子或者被社交关系抛弃的被动独处,往往心有怨念,呈现出孤苦伶仃的境况,和快乐根本搭不上边儿。而主动选择就不一样了,在自己希望并且努力创造条件去独处的情况下,对于别人质疑的目光你能坦然地迎视,甚至无视,因为此时的你注意力完全在自身,而非他人。

说起来很有趣,达尔文曾经发表过人类厌恶孤独感的著名观点。但其实他自己却非常喜欢独处。他每天会独自在书房里待6个小时,此外还很喜欢围绕着附近的一片小树林散步。在散步的途中,他为很多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法,因此他称这条路为“思考之路”。正是在“思考之路”和书房里,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一书。可见积极的独处体验,不但不会让人感到难过,反而容易获得更多的有益思考和杰出创作。

近些年来,出现了很多关于如何获得幸福的科学研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心流”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当人们全身心沉浸在当下所做的事情当中,浑然忘我,并实现目标时(这个目标可大可小,可能是登上一座山峰,也可能只是完成一个插花作品)就有产生幸福感。而要达到这种状态,独处就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

所以,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手头一大堆待办事宜,仍然刷着手机看搞笑视频却非常焦虑,因为那些任务搅得他根本无法专注的去享受当前的快乐。而当一个人专心致志地烘烤面包时,她闻到了酵母的香味儿,体会到了面团儿的细滑柔软,感受到了黄油的质感,以及鸡蛋打入面粉时呈现的美感,正是专注使人体会到了独处时的喜悦。

研究表明,要想在专注的独处中获得更多美好体验,“品味”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品位”绝不仅仅指的是纯味觉享受,而是指一个人管理或者留意包括味觉在内的一切积极体验方式。比如:调动嗅觉去体会法棍的香气,调动聆听海浪拍打岩石,调动触觉体验咖啡的丝滑感受……等等

好了,现在我们终于明白 “精致的独处”是指我们出于自愿地专注于当下,并且积极调动所有感官去细心体会,最终收获幸福美好的体验。它有时只是一种感受,使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更爱自己,也有时会通过思考和努力取得一些成就,比如完成一篇文章,一幅画,一首歌……

这听起来真不错,对吗?可是问题来了,道理人人都懂,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啊——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在近47%的清醒时间里,都在想和自己手头上事情无关的东西——由此看来,要想获得专注,学会品味当下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几个小技巧可以帮助你:

当你正在独处时,提醒自己这一切稍纵即逝。比如:很棒的一道美食马上就要吃完了;这趟难忘的旅行即将结束了——这种提醒会让你意识到眼前的美好时光即将逝去,这会让你倍感珍惜,产生很强的愉悦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时间越稀缺,人就越有积极性,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总会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所以,为了防止失去之后的惋惜,诀窍就是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正如乔布斯所说:“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

作者也有同样的感受,当她6月份独自坐在圣日耳曼德佩区人行道上的一张桌子旁时,一场大雨刚过,听着周围法语低沉的嗡鸣声,闻着咖啡的香气,同时还有微风轻轻撩动自己的头发,当时罗森布鲁姆曾想:这暴雨初歇的美妙时刻将永不复在。于是她将这些感受铭记于心,并写入书中,使这段精力不但当时美好,而且回忆起来也依然分外鲜活。

这是指专注于某一感官的感受来加强对当前事物的体验,窍门是关闭其中某一感官。比如说:闭上双眼深嗅花的芬芳(嗅觉),聆听雨滴敲打在屋檐上的叮咚声(听觉),体验溪水浸润双脚的清凉(触觉)……等等

“自我祝贺”就是让我们在终于达到目标时,去回顾在期望和努力过程中的感受,让心中的喜悦加倍增长。

罗森布鲁姆说对于巴黎的旅行她期待已久,所以当她把房间钥匙交到前台,离开酒店,走上空无一人的街道时,回想起曾经为这次旅行所付出的努力、遭遇的困难,顿时感觉整个巴黎都在张开手迎接她,这正是“自我祝贺”带来的喜悦。

这实际上是一种头脑快照——把一些美好场景的细节在脑海记录下来(不拘限于视觉),并不断回放。对于罗森布鲁姆来说:巴黎咖啡馆外的蓝白相间的阳伞,佛罗伦萨教堂的尖顶,伊斯坦布尔空气中雨水的味道,纽约餐厅里瓷器杯碟相碰时的清脆响动,就是她独自旅行的记忆建设,在她书写本书时不断在眼前浮现。

无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的人天生敏锐,而另外一些人则神经大条。但以上的几种方法可以让你渐渐变得细腻起来,在独处时越来越体会到幸福和恬淡。

不论我们多么爱好旅游,它终究不是生活的常态。所以为了获得如旅行般的日常生活独处体验,罗森布鲁姆在游历过三个城市之后,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纽约,开始了对身边生活的挖掘。最终,她提出了几种简单易行的独处方式,供我们体验和尝试。

很多人可以自己独用快餐,却不能独享大餐,他们总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事实证明人们对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表现出来的是超乎寻常的焦虑。

曾经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分别把一人用餐以及两人共同用餐的几组照片出示给被访者,并请他们评论。原以为单独用餐者会得到更多负面的评价,却不曾想结伴者同样会被贬低。两者根本没有任何差异,所以,大可不必因为独自用餐而妄自菲薄。

正如罗森布鲁姆所说:独自外出吃饭正是体验本地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如果能够坐在窗边那就更好了。你可以一边享受美食,一边观察餐厅内的客人,还可以扭头望向窗外,说不定还会发现一个自己心仪的小店,成为你用餐之后的漫步之地。作者坦言其实自己也是一个有点害羞的人,尽管她也有点担心别人的看法,但相比之下,她更看重自己。

原来世人都一样,无法脱掉旁人眼光的影响。只不过,有时候你需要为了自己有所取舍。找一家自己心仪已久的餐厅,换上喜欢的衣服,独自去享用大餐吧!当你面对的不是其他人时,你面对的便是整个世界。

这比独自用餐要容易得多,毕竟不管别人是不是独自去,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是集中在展品身上,而不是独行者身上。

而对于独自逛展的你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自己掌握参观的节奏,并且沉浸其中,与吸引你的艺术品彼此注视交流,而不用分心去顾忌同伴的喜好。研究者指出:博物馆高贵、朴素,甚至是魔法般的氛围,能让人“反思、平静、自由,可以让参观者在摆脱社会约束的情况下,增加自我认知。

所以当你情绪低落无处可去时,不妨到博物馆来一次独处疗愈,空旷安静的环境能够让你平静下来,而沉默的展品因为承载着时光的记忆或者创作者的心绪不但会引起你的关注,进而产生共鸣,让你暂时忘掉痛苦,甚至还能让你受到启发,打开自我,放下过去,迎接未来……

巴尔扎克曾经说: “步行只是活着,漫步才是生活” 。所以上班路上的行走并不是体会独处的最佳时机,因为有时间和目的地的限制,你无法保证毫无负担地欣赏风景。

相比较而言,漫步才是体验独处的最好方式。人们在关于幸福的研究中发现,期待是快乐的一种自由形式,而且是一种最不容易受事态发展影响的形势。要想获得这种期待的快乐,就不能固守某个行程,因为那样期望就会和实际情况有落差,而且没有机会发生机缘巧合。

漫步刚好完全符合上述的要素,你只是沿街四处张望,并不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常常有可能发现意外的惊喜。

话说作者在巴黎旅行时,因为那里从无淡季,所以到处人山人海,难以找到安静的独处之地。于是她索性随意拐进一条人少的小路,不想在那个过程中她竟然发现了一本漂流的图书(“图书漂流”是藏书爱好者的一个活动,人们把书在某处“放生”,以便其他人发现和阅读它们);而在佛罗伦萨时,作者在旅行团匆匆走过的途中留意到了街头艺术家克莱·亚伯拉罕修改过的街头标志——后者特别善于巧妙的利用贴纸把箭头变成天使,使一个普普通通的标志变得有趣。

诗人加里·斯奈德说,孤独赋予了我们一种“超级视觉”,让感官更为敏锐,提升了对平时容易忽视的日常事物的敏感度 ——熙熙攘攘的人流无视独具匠心的街头艺术创作,而作者却像挖到宝藏一样,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找到了一种在人群中独处的美妙状态,并乐此不疲。

这种自发的游戏并不是作者的独创,达·芬奇就常常在漫步时寻找独特的男女进行尾随,之后将他们画出来。无独有偶,行为艺术家托·阿孔奇也会跟踪陌生人,并在他们进入私人空间之后,用笔记和照片记录自己的经历。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一样可以锁定自己有兴趣的形式,发明全新的游戏,开启自己的漫步探索之旅。 想在漫步之中获得快乐的诀窍是:对于意料之外的事保持开放的态度,放下期待,让我们的内心为不可预知的事情留出足够的空间。

研究表明,步行的确能够显著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许多成功人士深谙此道,比如乔布斯常常在遇到难题时采用漫步的方式方式去思考,并找到解决办法。另外,思想家、艺术家,甚至很多普通人在大街上巡行时,灵感迸发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所以当你思路混乱、头晕脑胀时不妨到户外漫步,这样不但可以放松的心情,调整节奏,同时还能够引发思考,激发创意。

罗森布鲁姆通过对三个城市的独自旅行,找到了一些非常好的独处方法。之后她重回纽约,并且为重新认识自己生活的城市确定了具体的方案。她把每周的星期二定为“观光日”,强迫自己怀着像外出旅行一样的心情和态度,每周去尝试一次新事物,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找到了对纽约的热爱。

对于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两点一线的固定生活常常令我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美好熟视无睹。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罗森布鲁姆号召我们学习“精致的独处”,首先从熟悉自己的家乡做起。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惯性最难打破。 为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好建议,她让我们尝试做“每日假期”的品味练习——连续一周每天20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用时间太长,但要天天坚持,从中体会出独处的快乐,最终把它变成是生活的常态。

《精致的独处》使我们明白: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好,只是缺乏发现美好的眼睛和心灵。 当你学会了“精致的独处”,就寻找到了一把全新的钥匙,它可以带领你摘下公共场合的面具,做回自己,调整心理状态,激发更多创意思维,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绝佳方法——总之,它会让你获得生活中的更多喜悦和幸福,并使自己得到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