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抑制针是什么?有哪些作用?

“打还是不打?”张凤(化名)一家曾陷入长久的纠结。打,有副作用,不打,会影响孩子的身高。这是两难的选择。在纠结背后,更多的则是焦虑。这是很多家长面临的同一个困扰:身高。张凤也最后决定了给女儿妞妞(化名)打一种“性抑制针”。大半年时间,他们已经花了近十万元。

一名9岁女孩,因为怀疑“性早熟”的问题,担心身高不够,打“性抑制针”半年,花10万。家长的焦虑症又开始犯了。长得太高不行,长得太矮也不行,这届家长真的是心碎啊。

说实话,我看着都直挠头,这种贩卖焦虑真让人受不了。回归正题,看看家长们到底为何闹心。

如上图所示,1-18岁男、女身高标准都有具体的参照数值。以10岁男孩为例,身高127.6CM及以下为矮小,身高133.8CM为偏矮,140.1CM为标准,146.4CM为超高;以10岁女孩为例,身高127.9CM为矮小,134CM为偏矮,140.2为标准,146.4为超高。

而现在有的孩子还没有达到标准值的范围,于是乎,家长们就炸了。而长不高一般都会和性早熟联想在一起。

先科普一下,什么是性早熟,家长为什么会担心长不高,又为什么要打性抑制针。

性早熟是指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呈现第二性征。按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分为中枢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和外周性(非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以往分别称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可以看出来,这个时间限定有较大人为因素,其实性早熟并没有什么危害,就是发育早一些而已,器官功能都健全的,也不影响生育后代。

但是人们主要担心的是什么呢?主要担心性早熟后骨骺愈合,不再长身高的问题。受性激素的影响,长骨骨骺会加速愈合,骨骺愈合后,身高就不再增加了,骨骼即使在生长激素的作用下,也只会长宽度。

所以,应对性早熟,本质上是应对身高问题。

而性抑制针,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多肽类药物。作为国际上治疗中枢性性早熟(CPP)的主要药物,抑制针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活动和性激素分泌,减缓CPP患儿骨龄进展、改善成年身高。

通俗来讲,抑制针的作用就是抑制骨龄的过快成熟。骨龄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骨龄情况直接决定了孩子成年身高的情况,骨龄闭合的话,那么身高线性生长停止,所以抑制针在生长发育领域内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抑制性腺轴,抑制骨龄过快增长,为孩子身高增长争取时间。

每个孩子都可以打性抑制针吗吗?答案当然不是。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性早熟发病率约为0.43%,全国约有53万名患儿。儿童性早熟可能造成身高增长期短、自卑心理、性行为提前等影响。但实际上并非所有性早熟儿童都需要打针,儿童生长发育专家王春林医生强调:“中枢性性早熟的孩子,才有可能需要打抑制针。”

作为旁观者而言,我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对于孩子的身高问题,家长应该放松一些,顺其自然,就是让孩子多运动,调整饮食,早睡觉,保证一个正常的生活规律。

而打性抑制针,就是通过长期的药物干预,抑制孩子的发育,让身高快速生长减慢,抑制骨龄过快的成熟。说得更直白些,就是让初潮的时间滞后一点,给孩子长身体的时间就能更久一点。

未来本就难以预测,孩子能不能长高?会长成什么样?这些自然之事父母若过度忧虑,未免庸人自扰。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孩子的成长更需理性看待,切莫将“关心”之手伸得太长,反而画地为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