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鲁迅的“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

如题所述

写作背景:在时局动荡的民国,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等多方势力的强力统治,先进青年的激流勇退,以及思想界的分化,让鲁迅难免陷入彷徨、苦闷,所以他必须重燃斗志,写下更犀利的文字去抨击它们。

了解完了这些,我们再回头来看“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奥妙所在。

一、从象征含义上:枣树代表着抗争者!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做抗争者并不容易,所以愿意做的人不多。但是,始终有无私奉献的大无畏者敢于站出来!

“一株是枣树”,他站出来了,虽渺小却坚定;“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又站出来一个,这股渺小的力量约聚越大。然而鲁迅的话语尽了,但其寓意还在延伸,那就是:还有第三株,它仍旧是枣树!

鲁迅这样循序渐进地叙写,将抗争者那种前赴后继的气势渲染了出来:第一个倒了,第二个又顶了上来。鲁迅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战斗虽苦,但勇于去战斗的人绝对不会缺失!

二、从写作手法上:充满艺术性,营造氛围。

从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式来看,这句话其实已经很难再浓缩了,非常凝练。

假如鲁迅这样来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两株都是枣树。”那么艺术性就会大大降低,且起不到强调的作用,鲁迅强调的就是这些敢于奉献的人。

另一方面,鲁迅将这句话放在开篇,引领全文,而且是独立成段落,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为了强调“枣树”的特殊意义。另外,枣树是一棵一棵的介绍,以及独立成段的结构,都营造了一种孤寂悲凉的感觉。

三、从情感上:体现了鲁迅的迷茫与彷徨

从现实出发,坐在窗前的鲁迅望向窗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枣树,鲁迅继续移动目光,又看见了另一棵枣树,其余再无其他。

可是鲁迅希望看到的是其他树站出来,就像枣树一样无畏,但是没有,这也体现了鲁迅的迷茫与彷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02

大概是在五年前,其实我就模仿过先生这种写法,约摸记得当时在读初二。很青涩的一个时期,有一少年挑灯夜读,忽然觉得先生这样的描述极其有趣,便照猫画虎,于是我便在一次照常的课后作文里写下了不平凡的一句话。句子是这样的:“我的舅舅家有两只狗,一只是黑狗,另一只还是黑狗。”当时年少,不解先生真义,不过是少年心性的恶趣味在其中作祟罢了。

幸得一良师,瘦削身形着泛白薄衫,有一细框眼镜,平日里蛮严厉沉默。他问我:“课后读过鲁迅?”我答:“嗯...不久前看过。”

他说:“那就好”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了,我颇有些忐忑,莫不是我作文中的恶趣味有何不妥?回到家中躺在床上,记忆中好像没有什么辗转反侧,少年的烦恼大概就是这样简单迅速,忐忑与后悔的情绪并未让我难以安睡,不久便在猜测之中安然眠去了。

幸得一良师,瘦削身形着泛白薄衫,有一细框眼镜,平日里蛮严厉沉默。

他问我:“课后读过鲁迅?”

我答:“嗯...不久前看过。”

他说:“那就好”

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了,我颇有些忐忑,莫不是我作文中的恶趣味有何不妥?

回到家中躺在床上,记忆中好像没有什么辗转反侧,少年的烦恼大概就是这样简单迅速,忐忑与后悔的情绪并未让我难以安睡,不久便在猜测之中安然眠去了。

第二日的课堂上,他忽然之间点到了我的名字,与平日里一般坦然,而我则不安。

“上次的作文杨小明同学写的很好,请他上来朗读一下”我怔住了,许久未曾起身,周身是不断的起哄。我终于还是上台朗读了。“在我的舅舅家,有两只狗,一只是黑狗,另一只还是黑狗......”讲台下有一个同学没有憋住笑声,而后便是一整个教室的笑声。我尴尬极了。

“安静。”

“赵小刚再笑罚抄生字十遍。”

随着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响起,教室里逐渐从沸腾归于平静,而我明显从赵小刚扭曲的五官中看出了他的确很难受,对于一向笑点极低的他,此时的我只能用目光表示同情。

随着我朗读声的停歇,他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字“鲁迅先生”

“杨小明同学作文中的黑狗其实借鉴了鲁迅先生的《秋夜》”“有没有同学读过?”讲台下议论声起,不久归于平静。

“鲁迅先生曾这样描述,我的家门前有两棵枣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意思呢?”

“乍看矛盾,但细细想来,倘若两棵枣树品种不同,一颗是沙枣,一棵是红枣呢?倘若一棵结枣,一棵不结呢?”

“同理,倘若杨小明舅舅家的两只黑狗品种不同呢?又或者性别不同,性情不同呢?”

“一棵树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也许鲁迅表达的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之情,一切都是旧的事物,而无新事物的,新思想的诞生呢?”

“倘若先生只是想混稿费呢?”“同学们,不要笑,怀疑与想象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读一篇文章,我们要有自己的见解,读者本就是再创作的主体,假若课本上怎么说,我们便怎么认为,那便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了。”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这堂课,那天的阳光很好,透过玻璃洒在前排女生的头发上,很好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5-04

最浅层来看,是用“重复”的文学手法描述了一下墙外的景象。深一层的含义来看,其实是表达了内心的寂寥感。最深一层来说,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所寂寥则必有所想,当时正是北洋政府与帝国主义雄踞中国之时,中国的革命正处于低潮时期,鲁迅的心中不免寂寥惆怅,不知如何是好。那么这两棵枣树,也像极了当时势单力薄的革命者们。

1.最浅层含义分析:

这一句诗使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这句诗本可以是,墙外有两棵枣树,却偏偏写”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正是刻意的在使用重复的修辞手法。这一修辞手法往往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这里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即改为了将某一景物的出现重复了两次。同样是为了强调某一种情感,那到底是为了强调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的深层含义中,我将分析所强调的具体的情感。

     

2.深一层含义分析:

当我们不断重复相同的数字时,会有一种莫名而来的无聊感。而重复的手法用在枣树的描写上,也是一样,会顿时产生一种寂寥感与无聊感。鲁迅在这句诗中使用“重复”修辞手法正是为了表达这一种极度的寂寥感。


3.最深层含义分析:

结合时代背景,当时正是北洋军阀与帝国主义横行的时代。鲁迅先生心系国家 ,但革命势力却始终顶着巨大的压力,无数次被摧残,革命一直处于低迷之中,看不到胜利的曙光,所以鲁迅这句诗里的枣树也意指着在艰难之中的革命势力,也表达了他对革命势力的担忧,对革命前途的担心、寂寥、苦闷。但秋夜全诗实际上又透着一种对未来的勇气与信心,属于先抑后扬。

第3个回答  2022-05-08

就只这几句, 已是使我认知天才之迸发, 骤尔不可方物。这是木心对此做出的评价。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1 句式内涵


    其一,这种十分鲜明而别致的句式能够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加强印象。让我们特别注意这篇作品中的枣树形象。在文学作品中造句的个性化是作家追求的。要是写:“墙外有两株枣树”,谁不会写呢?谁又会想到句式可以这样安排?鲁迅这样写了,的确分外引人注目。这是合于作者全篇文章用意的。《秋夜》中的寒秋、严霜、夜空象征了黑暗的现实社会。枣树则象征了执着于反封建的战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况。为了使这样一个形象成为中心,引起读者的注意,在作品一开头就用特殊的句式来暗示出意图。也就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形象。

    其二是为了使作品更加具有动势化。同样,鲁迅是写枣树,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里是写人(作者、读者)眼中的枣树,是写人“看”枣树的情景;从“老虎尾巴”(鲁迅房子)后窗向外看去,眼睛扫过墙外,先看到了一棵枣树,再继续看时,又看见了另一棵枣树。这正是尽力表现作者此时的沉思、冷静的形象。作者在这里不做一个简单的加法,就让客观生长的枣树化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眼中的枣树。   


02 深层意蕴


“枣树”代表了鲁迅本人的形象, 但这不是统一的外表的鲁迅, 而是分裂的内在的鲁迅;不是人们眼中的鲁迅, 而是鲁迅心中的鲁迅;不是鲁迅对外呈现给世人的自我, 而是他目光向内洞彻五腑燃烧自身烛照透视下的自我。在鲁迅创作时的主观意识中有着孤独苦闷甚至痛苦的内心,但直刺天空的枣树又象征着执着顽强的反抗情绪,枣树是作者抗争精神的化身。鲁迅用自己极其高超的语言调配艺术成功进入到自己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其内在精神漂流中的孤独苦闷和伤感虚空,同时,又借助象征手法,以枣树为主体意向,转达了意志凝聚的倔强不屈和英勇抗争。“枣树”形象有着鲁迅外表的奇崛冷峻和刚毅, 更有着他内心矛盾的强烈冲突和张力, 其形象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是通过矛盾性和分裂性体现出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5-02

一,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看似啰嗦,但是这是上面这句的增强版,是概念的聚焦。先强调门外的有东西,再强调东西是什么。这里有一个镜头的切换。这句话好在表现疏离感上。先看到有两棵树,然后看清了一棵,再看清另外一棵。枣树不再是叙述的重点,重点是通过这种缓慢的观察视角切换,凸显了观察者寂寥的心境。 二,结合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不难发现,其实这句话并不是病句,反而有深刻含义。不仅是景物描写更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知识分子急流勇退的抨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