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始于什么时候

如题所述

中国最早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是《诗经》,但里面说的是野葡萄,“六月食郁及薁”,“薁”就是野葡萄。这反映出殷商时代的人们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但是,今天我们习惯上说的葡萄,指的却是欧洲葡萄,是在汉武帝时期才来到中国的。

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葡萄已经到达西域。因为匈奴等游牧民族部落的阻隔,它迟迟没有到达中原,还在大宛国逗留。大宛是古代中亚国家,和汉朝之间仅隔着一个匈奴。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但此时北方的匈奴却不太老实,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为消除匈奴的影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过去路途遥远,交通不发达,张骞一行人在途中不幸被匈奴扣留了起来,这一留就是十年,等他找到时机逃出来归汉时,他已经走了13年。在出使西域途中,张骞虽不自由,但还是了解到很多当地的风土民情,尤其是丰富的水果品种和粮食作物引起了他的兴趣。

比如,张骞看到大宛国的葡萄光溜溜的,鲜亮可爱,亲自尝了一口,对它甘甜的味道赞不绝口。他风尘仆仆回国后,把自己途经大宛国、大月氏、大夏国的情况汇报给汉武帝,受到了高度重视。从此,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之后,大宛国内发生政变,新国王上台后,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以表示臣服。和国王的儿子一起来的还有葡萄和苜蓿等种子,就这样,葡萄终于来到了中国!汉武帝早听张骞说过葡萄,于是赶紧让人在宫殿周围大面积种植了葡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6
葡萄是2000多年前传入中国的,在汉朝。

葡萄的东传真正在史书中有记载的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回葡萄的。

当时在西域有很多国家都有酿制葡萄酒的习俗,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于阗和尼雅的酿酒技术最为高超,甚至能酿造多种不同口味的葡萄酒。

葡萄酒也一直是西域进贡中原的贡品,到了唐朝中期,此时距李广利带回葡萄种已经过去了七百多年时间,但是葡萄酒还是得靠西域进贡。

这不仅是因为中原地区葡萄种植面积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酿造葡萄酒的技术是西域诸国不外传的机密。

扩展资料:

随著西域局势的逐步趋于稳定,商旅往来日益频繁,丝绸之路在西汉后期形成。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

汉朝遣使者至安息、奄蔡、条支和身毒等国,一年多则十余批,少则五六批,携带金币帛等物品,需要至少两三年,甚至八九年才能返回长安。

中国运往西方的物产以丝绸、铁器和漆器为主;而良马、骆驼、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黄瓜、胡豆和胡桃等也源源不断进入中国。
第2个回答  2020-10-16
在瑰丽多姿的百花园中,葡萄是一种古老栽培果树。在埃及古墓中曾发现葡萄的种子和描绘葡萄的图案,证明人类栽培葡萄的历史,至今约有5000-7000年,而在我国,葡萄的栽培历史至少也有2000年之久。
据《史记》记载:“宛左右,以葡萄为酒,汉使取其实”。后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也记载:“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葡萄实,于离宫别馆旁尽植之。”但实际上,比此更早一些时候,生活在我国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早已从事葡萄种植。后来,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逐步向内地移栽。其传播路线大致先逾葱岭,传入南疆,然后进入玉门关,过河西走廊,经陇坂高原,最后传入内地。
葡萄被引进我国之后,由于它原是一种起源于亚热带的果树,耐寒能力较差,因而开始引种到我国华北、东北地区时很难越冬生存。但是,在我国劳动人民精心培育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创造了坑埋葡萄藤蔓越冬的方法,保证了葡萄安全越冬。同时,还创造了葡萄的贮藏技术,为北方寒冷地区发展葡萄生产提供了可能条件,从而使葡萄这个来自远方的珍果,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扎根繁衍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温带地区“园植户种”分布广泛的果树。

公元七世纪,我国又从邻邦回纥引进优良的葡萄品种“马奶”,并学会了酿制葡萄酒的新方法,从而又使我国葡萄的种植面积进一步迅速扩展。到唐宋时代,我国的广西、云南、四川等省葡萄种植也相当广泛,数量之多,也可与桃李、柑桔蜚声齐名,并且远运各地,“售之四方”。明代我国北方的河北、山东、山西等省,葡萄栽植规模更为扩大,品种也增多,有“龙草珠”、“马奶头”、“水晶球”、“紫葡萄”等四种。
到了清代,我国栽种的葡萄品种已发展到15种之多。从上述可见,我国葡萄栽培历史相当悠久。
在我国,除了引入的外来的葡萄品种外,还有一种土生土长的野生葡萄,在东北、华北地区叫山葡萄,在南方各地叫做葛藟。至今大部分呈野生状态,分布在天然的灌丛林中,常常被采集来酿酒、制药,也是作为嫁接改良葡萄品种的重要砧木。
第3个回答  2020-10-16
1、不良气候。衡阳葡萄一般始花期在4月底5月初,盛花期在5月上旬。据当地气象资料,2001年4月底至5月初,天气基本正常,而5月4~9日,连降中到大雨,6天内基本无日照。此期正值葡萄盛花,由于雨水洗落了花粉,加之昆虫活动减弱,影响了正常的授粉受精。
但葡萄单性结实能力较强,形成了无籽果。而无籽果却不能产生足够的内源激素正常膨大,最终形成小粒果。这是造成葡萄小粒果的主要原因。
2、肥水不足。据调查,衡阳市有相当一部分葡萄园管理粗放,一年中很少使用有机基肥,仅使用少量化肥作追肥。部分果园常年使用大粪等单一性肥料,导致土壤粘重板结偏酸,进而引起硼锌缺乏、营养不全。而葡萄对硼、锌反应敏感,缺硼不能正常开花坐果,缺锌果实难以正常膨大。因此,在肥水不足、培管粗放的情况下,葡萄很容易形成小粒果。
3、超负荷生产。衡阳市酃湖乡凌塘村的部分果农片面追求高产,使葡萄高产的年份每亩达到3000~3500公斤。由于超负荷生产,葡萄当年树体营养消耗过盛,花芽分化没有足够的有机营养,导致花质偏差,影响下年开花坐果。相比之下,实行控产栽培的西湖乡新桥村通过加强修剪,常年产量维持在每亩150
第4个回答  2020-10-16
中国最早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是《诗经》,但里面说的是野葡萄,“六月食郁及薁”,“薁”就是野葡萄。这反映出殷商时代的人们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但是,今天我们习惯上说的葡萄,指的却是欧洲葡萄,是在汉武帝时期才来到中国的。
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葡萄已经到达西域。因为匈奴等游牧民族部落的阻隔,它迟迟没有到达中原,还在大宛国逗留。大宛是古代中亚国家,和汉朝之间仅隔着一个匈奴。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但此时北方的匈奴却不太老实,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为消除匈奴的影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过去路途遥远,交通不发达,张骞一行人在途中不幸被匈奴扣留了起来,这一留就是十年,等他找到时机逃出来归汉时,他已经走了13年。在出使西域途中,张骞虽不自由,但还是了解到很多当地的风土民情,尤其是丰富的水果品种和粮食作物引起了他的兴趣,比如,张骞看到大宛国的葡萄光溜溜的,鲜亮可爱,亲自尝了一口,对它甘甜的味道赞不绝口。他风尘仆仆回国后,把自己途经大宛国、大月氏、大夏国的情况汇报给汉武帝,受到了高度重视。从此,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更加密切了。之后,大宛国内发生政变,新国王上台后,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以表示臣服。和国王的儿子一起来的还有葡萄和苜蓿等种子,就这样,葡萄终于来到了中国!汉武帝早听张骞说过葡萄,于是赶紧让人在宫殿周围大面积种植了葡萄。据说还让专人酿造葡萄酒,之后东汉以至盛唐,葡萄酒一直是达官贵人的奢侈品。古书第一次明确记载内地用西域方法酿造葡萄酒却是在唐太宗年间,《册府元龟》中说:唐朝破了高昌国后,收集到马乳葡萄放到院中,并且得到了酿酒的技术,唐太宗把技术资料作了修改后酿出了芳香的葡萄酒,赐给大臣们品尝。
如今,我们能在大街小巷买到葡萄,吃到葡萄,喝到醇美的葡萄酒,应该给张骞记头等功。既然葡萄是汉朝才有的东东,那么秦二世吃到的葡萄显然是剧组给他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