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断亲”的人多吗?

如题所述

断亲族”用来形容跟亲戚少有往来的一类人,在90后、00后之中,似乎越来越多。尤其是大学生,毕业后很多人不爱回去过年,主要有以下原因。
往返成本高,礼尚往来成本高。放假时间有限又比较集中,票难抢、票涨价,大多数毕业生的收入一般。考虑到走亲访友要买礼品,加起来足以让人有压力。明明回家却不露面,显得不礼貌。可是两手空空既让人挑理,又让自己拮据的处境显得尴尬。
调休制加深了打工人的辛苦指数,很多人不想折腾。当代毕业生的工作节奏,通常是上代人难以想象的。调休等于把本该休息的时间串过来,工作日要“连轴转”。忙了一整年,想到路上耗费很久,回家后也要忙这忙那,对于辛苦的打工人只想真正休息几天。
家长缺少意义的唠叨,是阻挡子女的重要原因,尤其以催婚、催育为典型。毕业生只想跟家人安静地相处,却总是被拉去相亲。
有些家长不考虑子女成家到底能否过得好,只是着急“完成任务”。本质上真的是为儿女好吗?而且一些父母的催促是没有下限的,结婚以后又催生,催完第一个又催第二个、第三个。
亲戚中的人情世故令人反感。有大学生说得很直接:自己并非抵触农村生活,而是讨厌那些没礼貌的亲戚。你过得不好,他们挖苦;你过得好,他们酸。
更无奈的是,许多人只是因为自己“岁数大”、“有辈分”,就在别人面前找存在感,习惯性地说教或者攀比。你甚至能从儿童、晚辈的受尊重程度,看出家长在家族里的地位。
教育培养了独立思维,当代学生的认知程度比家长这代有明显提升。如果聚在一起只是进行无谓的比较和讨论东家长、西家短,等于浪费时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20
好的,断亲是指与亲人断绝关系,这种手段可能会带来某些好处,但也有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断亲能否治愈原生家庭的不幸,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1. 个人层面
断亲可能使人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程度的解脱和平静,但它并不能保证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对于个人而言,治愈需要通过自我探索,心理辅导或其他适当的方法,来逐渐解决自己的问题。断亲只是治疗过程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这个过程本身。
2. 家庭层面
断亲可能会扰乱家庭结构和关系,对整个家庭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那些没有直接参与问题的亲人。因此,如果一个人想要断亲,他们应该考虑家庭成员的感受和利益。理想情况下,他们应该与家庭成员进行开放和诚实的对话,尝试与他们建立健康的关系。
3. 社会层面
断亲对整个社会也有影响。它可能使我们更容易忽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和依赖。同时,断亲也可能使我们更加孤立,缺乏对社会的信任和联系。这有可能加剧社会问题,例如情感孤立和心理健康问题。
在总体上,断亲不应被视为治愈原生家庭不幸的银弹。它可以是一个有用的手段,但只有在特定的个人情况下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在考虑断亲之前,人们应该先尝试其他的方法,例如个人治疗,家庭治疗或其他形式的咨询。只有在这些方法无效时才应该考虑断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