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春写作有开始但没有终点美文摘抄

如题所述

  在我告别职业生涯而回归写作的这段时间里,我对于写作这件事,似乎又有了一点新认识。
  像我这样的人,若从高中开始试写小说算起,后来的写论文编教材写各种挣钱的玩意,再到报社当编辑记者写下无数的稿件,也写过几个小说,还写过所谓的历史小说和文史类长稿,好好坏坏杂七杂八一大堆,怎么会在荣休之后,才对写作有新认识呢?
  当然认识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风景和境界。
  当《同步悦读》跨过7周岁门槛之际,白夜主编约我写点什么,关于写作的。我想了有半个月,这个任务还没完成。此时我手中有两个活,一个活是为元旦新开张的公众号“看冰的下午”写稿,这个公众号我已写了四十几篇文章,订阅数近千人,最近写的海外中医“师兄杨观虎”系列也要定期更新;另一个活是为某单位委托的重点书目写医药篇。两个活每天早上交叉唱响,我的早课便没一日中断过。有四点多起,有5点后起。通常一篇稿子完成后我都要修改很多遍,还要算上采访、读书和研究资料的时间,那荣休后的这几个月,我还处于工作状态,至少写作,在我心目中就是沉甸甸的一份工作。
  很多文章其实很难写。若在以往,我压根不会去写,也不碰这类题材,但现在有公号后,被逼着时不时地要更新一下,于是被动行为下进行的写作,进去后才发现,也是别有天地的。
  像我这样的写作者周围有很多,同步家园里更是一抓一大把。
  我写了几十年还是非职业写作,偶出一篇佳作那也只是老天的眷顾。虽然在写作上具备有职业精神,但却不是这个领域里特别有天赋的人。那些有天赋的写作者,能够写出充满灵性富有挑战性的高难度作品,那才是作家。而大量的写作者如你我这样,多数停留在爱好的层面,写些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自带素材的富矿挖完后,再写点别方面的东西,虽然拥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但虚构类的复杂文本是我们写不了的。但是,就是这样的写作,也会带动你境界的提升,思维的缜密,写作技术的精进和知识面的扩大。写作中的快乐更是只有自己才知道,而别人却无法感同身受。
  写作中,我们还会经常触碰到天花板。
  比如像我,自从11年前开始自学中西绘画后,写作曾一度淡出生活多年。前几年,更是愈写愈少。当然,每年还是会写它几篇的,为朋友的新书写序啊什么的,或者为偶尔的一个冲动写篇文章之类。但做编辑久了有个坏毛病,一般的文章吧瞧它不起,而好的文章吧又是偶尔才得之,短文章吧没意思不想写,长文章又太累不想写……再加上如今写文章也没什么稿费,种种的一切叠加起来,便愈加不愿写稿了。
  画画时身体虽累,但脑子是放空的。但放空的生活久了后又发现一个问题:记忆力开始下降。
  我虽然读书很多但记忆力很差,看了即忘,也就享受一下读书过程而已。便下决心要改变这个问题。不能人未老记忆先老是不是?于是从去年十月起开始做读书笔记。当然是在电脑上做。把一个人的一生重新加以梳理。我先后做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有文征明,有傅山,有赵孟頫,有颜真卿,再加王羲之。这五个人物的读书笔记一做,我的记忆迅速恢复了。
  2023年元旦,女儿帮我注册了一个公众号“看冰的下午”。我是勉为其难地开写公众号的,你想想,我不缺少发表的平台啊,同步悦读和“绿潮”,想发就发,多简单。但女儿的热情不能打击吧,那就写。也许会有意外的感受呢?
  此时,刚做过的读书笔记派上了大用场。
  我先写的是“魏晋风度之王羲之”系列,跟着看的人居然有不少,这让我大感兴奋。原来写作还可以如此去写。天马行空去写,让文章变得和电视剧一样好看。有故事有细节有悬念有推理。那些一直活在云里雾里的历史人物,因为写作,而与他们有了亲密接触。原来看不懂的南北朝,终于也看懂了。
  写作重新引领我们对历史进行新认识,引领我们平淡的生活出现新亮点,打开电脑,打开文档,我就能做到。
  我们家还有一位被称为作家、编剧的职业写作者。她写得很少,我写完十篇王羲之,她还在体验生活,采访人物。她后来写出的一个小说被《小说选刊》转摘。她从事的是高难度的写作。这种写作遇见的障碍更多,要做的调查也更多。她刚刚与一位美国探险家、徒步旅行家在北京郊区走了几天,每天走20公里,昨天走到卢沟桥。这一段经历不知可会在她的未来写作中带来影响。但生活就是这样子。
  平淡的写作者要在生活中创造奇迹,就像那个徒步旅行家一样从非洲走起。安于平淡,只属于我们这样的写作者。
  可是,哪一种生活不值得记录呢?平淡属于我们,也属于这个时代。而像我女儿这样的写作者,她不喜欢平淡生活。她要不断地跳出平淡去闯天下,那也只是写作的需要。
  多样式的写作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而平淡的写作者也可以在写作中闯荡江湖,历千辛万苦后写出独属于你的人生。
  写作有开始,但没有终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