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剖面层序地层及沉积学分析

如题所述

一、标准剖面的建立

惠民凹陷西部由于地应力作用方式极为复杂,导致断裂体系类型多、分布广、错综复杂。寻找一口地层很全的井进行层序地层划分是相当困难的,同时也因为区内构造格局的复杂性,在不同构造部位,在同一时期其沉积环境并不相同。考虑到这些原因,我们在参考临盘油田所拼接地层剖面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起五张标准剖面(剖面位置见图3-3),并对之进行了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这五张剖面分别是:①唐庄地区标准剖面,代表西部湖盆边缘沉积特征;②大芦家地区标准剖面,代表临邑大断层下降盘临南洼陷沉积特征;③田家地区标准剖面,代表中央隆起带中段南坡沉积特征;④商二区标准剖面,代表中央隆起带东段沉积特征;⑤商三区东标准剖面,代表临南洼陷东部地区沉积特征。

二、单剖面层序地层分析

1.唐庄地区标准剖面(图4-1)

唐庄地区标准剖面由临18井、盘49井、盘47井拼接而成,本剖面总体上反映了湖盆边缘地层的沉积特征。

在此剖面上识别出了两个层序界面,即层序Ⅱ/Ⅲ的界面和层序Ⅲ/Ⅳ的界面,包括Ⅱ、Ⅲ、Ⅳ三个层序。

(1)层序Ⅱ/Ⅲ界面 该界面位于盘47井1764m井深处。在该界面之下,发育富含炭屑、炭质泥岩,准层序组呈进积、加积式;界面之上缺少炭质泥岩,并有大套砂岩出现,准层序组以弱进积为主,表明界面上下沉积环境的变化,界面处岩层颜色以紫红色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偏向正值,电阻率曲线以低值为特征。

(2)层序Ⅲ/Ⅳ界面 该界面位于临18井2287m井深处。在该界面之下,见有大量岩屑,并有薄煤层出现,准层序组以进积、加积为主;界面之上缺少植物屑,准层序组以退积式为主。自然电位偏向正值、电阻率较低。

(3)层序Ⅱ 在唐庄地区标准剖面上可以划出层序Ⅱ的四个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LST)、湖侵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和下降体系域(FSST)。由于本层序下降体系域(FSST)不发育,没有单独划出而归入HST中。层序Ⅱ的发育特点是低水位体系域(LST)特别发育,而相对TST和HST以及FSST都不发育。

低水位体系域(LST) 从盘47井2045m开始向下,基本上都属于LST,由于其下部没有良好识别标志,在本区剖面上没有划出底界,故一直到2485m都归入LST,总厚度达440m。LST在岩性特征上以红色、杂色砂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呈明显负异常,电阻率曲线低(2~4Ω·m)而平直,准层序叠加模式以加积为主,是一套洪水-漫湖沉积。

图4-1 唐庄地区标准剖面

湖侵体系域(TST) 在盘47井为1997~2045m井段,厚度48m。TST在岩性特征上表现为灰色、褐色砂泥岩沉积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呈齿状,幅度差为30~70mV,电阻率曲线同LST相似,相对偏低(2~4Ω·m),但起伏变化大、呈尖峰状,准层序叠加模式为退积式,为一套滨浅湖滩坝沉积。

高水位体系域(HST)和下降体系域(FSST) 位于盘47井段1835~1997m,厚度162m,由于二者在本层序中都不发育,故没有把它们具体分开。岩性特征表现为灰白色砂岩夹黑色炭质泥岩为主,下部砂岩含量较高,自然电位曲线偏向负值,电阻率值较低,一般为1~3Ω·m,准层序叠加方式以加积式为主。上部砂岩含量相对较少,自然电位曲线偏向于泥岩基线,电阻率值依然保持在1~3Ω·m附近,准层序组以进积式为主,为三角洲平原沼泽沉积。

(4)层序Ⅲ 在此层序中可进一步划分出四个体系域,即低水位体系域(LST)、湖侵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下降体系域(FSST)。层序Ⅲ的发育特点表现为LST不发育,TST、HST和FSST特别发育。

低水位体系域(LST) 盘47井1697~1763.5m井段,厚度较薄,仅66.5m,自然电位曲线偏负,幅度差达70~80mV,电阻率平缓,一般为1~2Ω·m,砂岩含量相对较高,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

湖侵体系域(TST) 包括临18井的2577.5~2583m以及盘47井的1623~1697m总厚度达79.5m,岩性以灰色、褐色灰质泥岩、油页岩为主,砂岩很少,自然电位曲线偏向泥岩基线,电阻率呈齿状,一般为1~4Ω·m,少量可达6Ω·m,准层序叠加方式以退积式为主,为浅湖沉积。

高水位体系域(HST) 该体系域包括临18井的2381~2457m、盘49井的1627~1665m以及临18井的2465~2577.5m,总厚度达226.5m,其下部以水体较深的细粒灰质泥岩、泥岩粉砂岩沉积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偏向于泥岩基线,电阻率值低缓,一般为2~5Ω·m,准层序叠加方式以加积式为主。其上部沉积以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沉积为主,泥岩较少,自然电位曲线呈漏斗形,幅度差可达70~80mV,电阻率曲线值增大,一般2~6Ω·m,个别达到7Ω·m以上,准层序叠加方式以进积式为主,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

下降体系域(FSST) 主要位于临18井2288~2381m井段,厚度为93m。以灰色粉砂、细砂岩沉积为主,夹灰黑色泥岩,自然电位曲线偏负,幅度差达90mV,电阻率值降低曲线呈齿状,一般为1~4Ω·m,准层序叠加方式以进积、加积式为主;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

(5)层序Ⅳ 由于本研究范围向上只到沙三段顶,因此在此剖面上只识别出层序Ⅳ的低水位体系域(LST)和湖侵体系域的底部。

低水位体系域(LST) 该体系域在临18井2260~2288m井段,厚度仅为28m,低水位体系域仍然不发育。沉积以砂泥混杂为特征,其顶部发育一套生物灰岩,为三角洲前缘沉积,自然电位曲线幅度差降低为30~40mV,部分达到70mV,电阻率曲线起伏大,呈锯齿状,一般为1~6Ω·m,准层序叠加方式下部为弱进积式,其上部则表现为弱退积式。

湖侵体系域(TST) 从临18井的2260m往上进入层序Ⅳ的湖侵体系域,沉积特征表现为粒度细,以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偏向泥岩基线,电阻率值偏低,一般2~3Ω·m,为浅湖—半深湖沉积。

2.大芦家地区标准剖面(图4-2)

大芦家地区在构造上位于临邑大断层的下降盘,属于临南洼陷,同时它又位于主要物源供给方向。因此,本地区老第三系地层沉积厚度大,在层序演化上类似于P.R.Vail的生长断层型层序。本剖面由临46井、临56井、临深1井和临82井拼接而成。该剖面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临南洼陷断层下降盘的沉积地层特征。

在大芦家地区由于地层厚度大,受钻井深度限制,本标准剖面最深只到沙三段下部,因此,在此剖面上仅识别出了一个层序界面即层序Ⅲ/Ⅳ的界面,主要为层序Ⅲ和层序Ⅳ的下部。

(1)层序Ⅲ/Ⅳ界面 该界面在临46井3343.5m处。在此界面之上岩性上以灰色砂泥混杂沉积为主,偶见炭质泥岩,自然电位曲线偏向泥岩基线,幅度差较小,仅30mV左右,个别达到50mV以上,电阻率值较高,一般在18Ω·m,个别达到40Ω·m以上,声波时差曲线变化频率高,感应曲线也有很大幅度差。在界面以下,沉积以大套砂岩为主,夹少量泥岩,自然电位曲线偏负,呈箱形和漏斗状。声波时差曲线、电阻率曲线以及感应曲线平直,同上部地层截然不同,在界面处各测井曲线都有明显响应。

(2)层序Ⅲ 本层序发育时期,临邑大断层活动性最强,断层落差最大,同时大芦家地区又位于主要沉积物供给区。因此本层序沉积厚度很大,TST、HST和FSST都很发育。

低水位体系域(LST) 该体系域没有钻穿,未划出底界。在临82井上4005~4080m井段,厚75m以上,属沙三段下部,沉积以粉砂岩夹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稍偏负,幅度差为25~30mV,呈漏斗形,电阻率值较低,一般1~5Ω·m,个别达8Ω·m,电阻率曲线平直,准层序叠加方式以进积式为主,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

湖侵体系域(TST) 包括临深1井3545~3591m井段和临82井3921~4005m井段,总厚度130m,属沙三段中部,岩性以灰色泥岩和灰褐色油页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平直偏向泥岩基线,电阻率值很高,可达100Ω·m,一般在70~80Ω·m,曲线呈齿状,为较深湖沉积,沉积了巨厚的油页岩和泥岩,在油页岩之间夹薄层粉砂岩、细砂岩,为西部肖庄、唐庄的三角洲沉积近源滑塌所致,准层序组在下部为退积式,上部表现为加积式。

高水位体系域(HST) 包括临56井3549~3655m和临深1井3230~3545m井段,总厚度达421m。该体系域在层序Ⅲ中占总厚度的一半还要多,充分体现了生长断层型层序体的发育特点。本体系域沉积特点总体上表现为粒度细,下部以灰褐色油页岩夹薄层粉砂岩为主,上部以灰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为特征。自然电位曲线平直,偏向泥岩基线,为一套较深湖泥岩沉积夹近源滑塌浊积岩。电阻率曲线变化较大,下部值较高,一般40~50Ω·m,个别可达90Ω·m,上部电阻率偏低,一般8~14Ω·m,准层序叠加方式以加积式为主,在顶部略显进积式。

下降体系域(FSST) 包括临46井3343.5~3410m和临56井3520~3545m井段,总厚度为91.5m,属沙三段上部沉积。岩性以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夹灰色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偏负,呈箱状和漏斗状,幅度差60~70mV,电阻率曲线略高,一般10~20Ω·m,准层序组表现为进积、加积式。本段临深1井3155.9~3166.42m为取心井段,岩心中反映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前三角洲夹风暴岩沉积。

(3)层序Ⅳ 仅划出了低水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的一部分。

图4-2 大芦家地区标准剖面

低水位体系域(LST) 在临46井3121~3343.5m井段,厚度为222.5m,属沙三段上部沉积。下部表现为砂泥岩互层,夹少量炭质泥岩,上部砂岩含量较多,自然电位曲线呈齿状,幅度差为40~50mV,电阻率曲线变化较大,一般在3~10Ω·m,个别达20Ω·m以上,甚至到30Ω·m。准层序叠加方式在下部表现为弱进积式,上部则表现为退积式。临10-1井3067.0~3238.0m,临深1井的3045.5~3053.0m为取心井段,两口井均为三角洲的砂泥岩沉积夹风暴成因的含生物碎屑砂岩。根据岩心、岩性、电性资料分析本段为三角洲夹风暴岩沉积。

湖侵体系域(TST) 在临46井3121m井段以上,以灰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粉砂岩,自然电位曲线平直,偏向泥岩基线,电阻率曲线值较低,一般为6~10Ω·m,准层序组以退积式为主,本段地层大芦家地区为半深湖泥岩夹近源浊积岩沉积。

3.田家地区标准剖面(图4-3)

田家地区位于中央隆起带中部,它既靠近临南洼陷,又邻近中央隆起带的鞍部——宿安沟,同时又位于陆源碎屑沉积的主要部位。因此,它基本上可以反映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沉降中心的地层特征,本剖面由田3井、田12井拼接而成。田家地区较大芦家剖面沉积厚度更大,最大井深也只刚到沙三下亚段,所以在本剖面上只识别出了层序Ⅲ/Ⅳ一个层序界面,沉积地层主要属于层序Ⅲ和层序Ⅳ。

(1)层序Ⅲ/Ⅳ界面 参考大芦家剖面,在田家剖面上识别出层序Ⅲ/Ⅳ的界面,它位于田3井2742.5m井深处,此界面之上岩性以砂泥岩互层为特征,自然电位曲线呈尖指状,电阻率曲线表现为较高值,尖峰常见,感应曲线起伏变化较快,在此界面之下,沉积以大套砂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呈箱状,电阻率曲线较平缓而低,感应曲线变化平缓,准层序叠加方式以进积、加积式为主。

(2)层序Ⅲ 在此剖面上,层序Ⅲ更为发育,厚度在1000m左右,TST和HST比其它地区的厚度都大,该层序在此剖面上仅划分出TST、HST和FSST。

湖侵体系域(TST) 在田12井3385~3500m井段,厚115m。该体系域没有划分出其底界面,在岩性上以灰色泥岩和灰褐色油页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平直,靠近泥岩基线,电阻率值极大,一般为100~200Ω·m,感应曲线平缓,准层序叠加方式以退积式为主,为较深湖沉积。

高水位体系域(HST) 包括田3井2832.5~3038m井段和田12井2878~3385m井段,总厚度达712.5m,包括沙三段中上部,比大芦家地区要厚得多。其底部岩性以一套灰白色粉砂岩夹灰色泥岩为特征,是三角洲滑塌而成的浊积扇沉积;中部为一套灰色泥岩、灰褐色油页岩,是较深湖沉积;上部以大套灰色泥岩夹粉砂岩为特征。自然电位曲线总体表现为25mV左右,高者可达50mV,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上部低值,一般5~6Ω·m,下部高值,一般10~30Ω·m,个别可达140Ω·m,感应曲线平缓,准层序叠加方式以加积式为主。T12井2884.74~2890.74m为取心井段,岩心中灰黑色泥岩夹块状细砂岩,见变形构造、重荷构造,为物源来自北部埕宁隆起的深水浊积扇沉积,即通常所说的基山砂体。

下降体系域(FSST) 位于田3井2742.5~2832.5m井段,厚度90m,属沙三段上部。沉积以灰色粉砂岩、细砂岩夹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偏负,幅度差70~80mV,电阻率曲线较缓,其值一般为3~5Ω·m,感应曲线变化大,准层序组以进积式为主,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是临邑砂体的一部分。

图4-3 田家地区标准剖面图

(3)层序Ⅳ 该层序下部以砂泥岩沉积为特征,只划分出LST和TST的一部分。

低水位体系域(LST) 位于田3井2621.5~2742.5m井段,厚度121m,岩性以灰色粉砂岩、泥岩为主,为滩坝砂岩夹风暴岩沉积,自然电位曲线呈尖指状,幅度差为50~60mV,电阻率值较低,一般2~6Ω·m,准层序叠加方式以进积式为主。

湖侵体系域(TST) 位于田3井2621.5m以上井段,属沙三段上部。岩性以泥岩夹粉砂岩、油页岩为特征,自然电位曲线偏负,呈指状,幅度差30~40mV,电阻率值略有增加,一般为4~8Ω·m,个别达到10Ω·m以上,准层序以退积式为主。邻近的T5-7井2935.5~2979.0m为取心井段,为叠复冲刷的沟道沉积,所以根据岩性、电性及岩心资料分析,本段田家地区为深湖浊积扇沉积。

4.商二区标准剖面(图4-4)

商二区标准剖面由商7井、商6井拼接而成。该区位于中央隆起带东部,与田家地区相比,总体上表现为沉积厚度较薄,沉积粒度较细,同时由于本区远离物源,靠近沉积中心,在沉积地层及层序演化上有其独自的特点。对比其它剖面,在此剖面上识别出了层序Ⅱ/Ⅲ和层序Ⅲ/Ⅳ两个层序界面,划分出层序Ⅱ、层序Ⅲ和层序Ⅳ三个层序。

(1)层序Ⅱ/Ⅲ界面 位于商6井2596.5m井深处,该界面上下在岩性上无太大的差异,都是灰色泥岩和灰褐色页岩,自然电位、声波时差曲线在此也无明显变化,但电阻率曲线在该界面处明显变高,呈指状,其值可达26Ω·m以上,而其上下地层电阻率值一般为2~8Ω·m,感应曲线明显偏低。这种现象可能同下伏层序高水位体系域及下降体系域粗粒沉积物的进积有关系。

(2)层序Ⅲ/Ⅳ界面 位于商7井2134m井深处,该界面之上以灰色砂泥岩互层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呈指状偏负,电阻率曲线呈小齿状,感应曲线值较高,界面之下以灰色泥岩夹粉砂岩为特征,自然电位曲线偏向泥岩基线,电阻率曲线低缓平直,感应曲线值降低,亦较平直。

(3)层序Ⅱ 商二区层序Ⅱ层序地层特征同西部唐庄地区相似,下部以砂岩为主,但上部高水位体系域和下降体系域更加不发育。在此剖面上,识别出了湖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下降体系域没有单独划出而合并在一起。

湖侵体系域(TST) 位于商6井2631~2755m井段,厚度124m。在此剖面上该体系域没有钻穿,因此,没有识别出其底界面。该体系域下部为红色、杂色砂泥岩层,砂岩含量较少,自然电位曲线呈指状,电阻率曲线呈齿状,一般在1~3Ω·m,为洪水-漫湖沉积体系的砂坪、砂泥混合坪沉积。上部以灰色、灰白色砂泥岩为主,砂岩含量相对比下部要高得多,自然电位曲线呈尖指状,偏负,幅度差一般70~80mV,电阻率曲线同下部相似,为滨浅湖滩坝沉积,整个体系域准层序叠加方式呈退积式。

高水位体系域和下降体系域 位于商6井2596.5~2631m井段,厚度34.5m,岩性以灰质泥岩和泥灰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偏向泥岩基线,电阻率相对变高,一般2~10Ω·m,准层序组呈加积式,为浅湖—半深湖沉积。

(4)层序Ⅲ 相对于田家地区,沉积厚度略薄,总厚度为746m。但由于基山浊积砂体的原因,导致其高水位体系域在沉积厚度和粒度上有别于本地区的沉积背景。在此剖面上将层序Ⅲ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LST)、湖侵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和下降体系域(FSST)。总体表现出LST不发育,TST、HST和FSST比较发育的层序特征。

图4-4 商二区标准剖面图

低水位体系域(LST) 位于商6井2566~2631m井段,厚度65m。总体上表现为沉积厚度薄,沉积粒度细,以灰质泥岩和页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平直,靠近泥岩基线,电阻率值一般2~8Ω·m,曲线呈齿状,准层序组以加积式为主,为较深湖沉积。

湖侵体系域(TST) 位于商7井2706~2817m井段,厚度111m。岩性以灰褐色油页岩、页岩夹灰质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平直,偏向泥岩基线,电阻率曲线呈齿状,其值偏大,一般20~40Ω·m,局部可达60Ω·m以上,准层序叠加方式以退积式为主,为较深湖—深湖沉积。

高水位体系域(HST) 位于商7井2224.5~2706m井段,厚度481.5m。底部为一薄层火成岩,电性特征上表现为SP稍偏负,幅度差25mV,电阻率很大达60Ω·m;下部岩性以油页岩夹灰质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平直,靠近泥岩基线,电阻率值较高,一般10~50Ω·m,准层序组呈加积式,为深湖沉积;上部以砂泥岩沉积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呈指状、箱状及漏斗形,电阻率曲线呈齿状,其值相对较低,一般为2~6Ω·m,准层序叠加方式以进积、加积式为主,为深湖浊积岩沉积。

下降体系域(FSST) 位于商7井2134~2224.5m井段,厚度90.5m。岩性以大套泥岩夹薄层砂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呈小齿状,幅差25mV,电阻率值较低,一般2~4Ω·m,准层序组呈进积式,为较深湖泥岩夹盆地西部三角洲前缘近源滑塌浊积岩沉积。

(5)层序Ⅳ 该层序下部仍以砂泥岩沉积为主,划出了低水位体系域(LST)和湖侵体系域(TST)的下部。

低水位体系域(LST) 位于商7井2090~2134m井段,厚度44m。沉积以灰色砂泥岩为特征,自然电位曲线偏负,幅度差50~60mV,电阻率值较低为2~4Ω·m,准层序叠加方式以加积式为主,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

湖侵体系域(TST) 位于商7井2090m以上井段,下部岩性以砂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偏负,幅度差50~60mV,电阻率值较低为2~4Ω·m。上部沉积以灰质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靠近泥岩基线,电阻率同下部相似,准层序组以退积式为主,为半深湖沉积。

5.商三区标准剖面(图4-5)

商三区位于临南洼陷东端,中央隆起带东段南坡。本区标准剖面由商87井、商95井、夏44井和商58井拼接而成,总体上反映了惠民凹陷沉积中心的沉积特点。同时该剖面还表现为沉积厚度薄,火成岩比较发育的特点。在本剖面上划分出了层序Ⅱ、Ⅲ和Ⅳ共四个层序。识别出了层序Ⅱ/Ⅲ和层序Ⅲ/Ⅳ两个层序界面。

(1)层序Ⅱ/Ⅲ界面 位于商58井2829m井深处。该界面表现为自然电位曲线平直,电阻率高达30Ω·m以上,而其上下地层电阻率值一般6~10Ω·m,感应曲线偏低。在此界面之上岩性以灰质泥岩、油页岩为主,其下灰质泥岩相对减少,油页岩相对增加。

(2)层序Ⅲ/Ⅳ界面 位于商95井2025m井深处。上部以砂泥岩沉积为主,下部以泥岩、灰质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在此界面之上表现为齿状,幅度差25~30mV,其下表现为曲线平直,靠近泥岩基线,电阻率曲线无明显变化,感应曲线表现为低值。

(3)层序Ⅱ 层序Ⅱ沉积特征同商二区相似,在此剖面上识别出了低水位体系域(LST)、湖侵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和下降体系域(FSST),高水位体系域和下降体系域没有单独划出。

低水位体系域(LST) 从商58井3063.5m井深处开始往下都属LST,厚度120m,此剖面没有钻穿,总体沉积特征表现为以棕色砂岩夹棕红色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呈指状,幅度差30~40mV,电阻率曲线呈齿状,一般为4~10Ω·m,准层序组以加积式为主,为一套洪水—漫湖沉积。

图4-5 商三区标准剖面图

湖侵体系域(TST) 位于商58井2861.5~3063.5m井段,厚度202m。下部岩性以棕色粉砂岩夹棕红色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靠近泥岩基线,个别呈指状,幅度差可达25mV,电阻率曲线呈齿状,一般6~10Ω·m;上部以灰色粉砂岩夹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呈指状,幅度差一般25~30mV,电阻率同下部相似,准层序叠加方式整体表现为退积式,为滨浅湖滩坝沉积。

高水位体系域(HST) 和下降体系域(FSST) 位于商58井2829~2861.5m井段,厚度32.5m。岩性上表现为灰褐色油页岩和灰色灰质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平直,靠近泥岩基线,电阻率明显升高,为7~16Ω·m,个别可达22Ω·m以上,感应曲线偏小,准层序组以加积式为主,为半深湖—深湖沉积。

(4)层序Ⅲ 在商三区剖面上,该层序在沉积上较商二区要薄,总厚度约530m左右。该层序划分出低水位体系域(LST)、湖侵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和下降体系域(FSST)四个体系域,总体上仍表现为LST不发育,TST、HST和FSST较发育的特征。

低水位体系域(LST) 位于商58井2803~2829m井段,厚度26m。沉积以灰质泥岩夹灰褐色油页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平直,靠近泥岩基线,电阻率值较高,一般8~25Ω·m,感应曲线偏低,准层序组呈加积式,为较深湖—深湖沉积。

湖侵体系域(TST) 位于商58井2708~2803m井段,厚度95m。其中夹有47.5m的玄武岩地层,若扣除玄武岩则TST厚度仅为47.5m。以灰褐色油页岩夹灰质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平直,靠近泥岩基线,电阻率值很高,一般为20~40Ω·m,感应曲线略偏低,准层序叠加方式以退积式为主,为深湖沉积。

高水位体系域(HST) 包括商95井2050~2094m井段、商87井2569~2729m井段、夏44井2509~2594m井段和商58井2607~2708m井段,总厚度为390m,其中夹有44m玄武岩和凝灰岩。该体系域下部沉积以油页岩为主,其间夹有两套玄武岩,自然电位曲线平直,靠近泥岩基线,电阻率值较高,一般10~18Ω·m,准层序组以加积式为主,为深湖沉积;中部沉积以灰质泥岩向上变为粉砂岩、泥岩互层为特征,夹有两套凝灰岩,自然电位曲线略有起伏,幅度较小,10mV左右,电阻率降低,一般4~6Ω·m,准层序叠加方式以进积式为主;上部表现为灰质泥岩、泥岩向上变为粉砂岩夹泥岩为特征,自然电位曲线由泥岩基线向上变为齿状,幅度差25mV,电阻率较低,4~6Ω·m,准层序以加积、进积式叠加为特征,为深湖泥岩夹浊积岩沉积。

下降体系域(FSST) 位于商95井2025~2050m井段,厚度25m,岩性以泥岩、灰质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靠近泥岩基线,电阻率值较低4~5Ω·m,准层序组以加积式为主,为较深湖—深湖沉积。

(5)层序Ⅳ 该层序包括低水位体系域(LST)和湖侵体系域(TST)的下部。

低水位体系域(LST) 包括商87井2397.5~2402m井段和商95井1992~2025m井段,厚度37.5m。岩性以粉砂岩夹泥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呈齿状,幅度差25~30Ω·m,电阻率曲线低平,一般为4~5Ω·m,准层序叠加方式以加积式为主,为滩坝沉积。

湖侵体系域(TST) 位于商87井2397.5m井深以上层段,底部以粉砂岩、泥岩为主,为滩坝沉积,向上变为大套泥岩,自然电位曲线由下部的偏负(幅度差为25mV)向上变为平值,靠近泥岩基线,电阻率下部偏高为4~7Ω·m,向上又变低4~5Ω·m,准层序组以退积式为主,为较深湖沉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