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圈油田油藏特征剖析

如题所述

1.油气源

如前所述,大牛圈油田位于景谷盆地东部断阶,至20世纪末,共有产油井10余口,经多年的石油地质研究,尤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低熟—未熟石油成因机制、成藏条件与资源预测”项目的深入研究,对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的圈闭条件、油藏类型及油水分布状况已查清,对其成藏条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前面几章的分析可知,景谷盆地三号沟组第二、三段暗色泥岩,有机质含量丰富,其类型为Ⅱ1型干酪根,成熟度处于成熟阶段;沉积环境为半深湖—深湖,暗色泥岩累计厚度达300m以上,是该盆地的主要生油岩。全盆地的平均生烃强度为26.8×104m3/km2。大牛圈油田现已探明含油面积0.3km2,探明储量41×104t,储量丰度为137×104t/km2,为中等丰度油田,油藏埋深150~450m,属浅型油田。

2.储集条件

大牛圈油田牛二、牛四断块储集层主要分布在三号沟组第三、第四段,为水下扇砂体沉积。储集砂岩类型为中—细粒石英砂岩,次为细粒砂岩和细—中粒石英砂岩,其矿物成分除石英及长石外,尚有云母、碳酸盐岩岩屑、变质岩岩屑。填充物含量平均为13%,均为点接触式接触,岩石颗粒排列较疏松,压实作用较弱,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故储集层渗透性较好。储集层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孔、溶蚀孔和充填残余孔,另外部分构造成因和溶蚀成因的缝、洞,除少数被石英或方解石充填外,孔、洞、缝连通性较好。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23.8%(图5-15),平均渗透率为560.34×10-3μm2(图5-16)。

图5-15 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储层孔隙度直方图

图5-16 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储层渗透率直方图

通过油层孔隙度、渗透率与试油成果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物性与试油成果的关系,其结论为:油层孔隙度的最小值为13%,渗透率最小值为8.85×10-3μm2。按上述界限,绘制了大牛圈油田牛二、牛四断块的有效厚度图(图5-17、5-18)。

牛二断块产油层位于三号沟组第三段,油层段主要集中于Ⅱ砂组,埋深为海拔700.0~616.0m,油藏高度84m。Ⅰ砂组由于断层的影响,盖层封盖性差,储层受地表水的影响,很少见油。

牛四断块Ⅰ、Ⅱ砂组被严重剥蚀,仅在南部牛4-2井、牛4-1井等地残留少数地层。主力油层为Ⅲ砂组,埋深在海拔728~682m之间,油藏高度46m。

图5-17 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牛四断块有效厚度等值线图

3.封盖条件

大牛圈油田的盖层主要为三号沟组之上的回环组,其泥岩厚度有50~200m。三号沟组第四段泥岩为直接盖层,与断层组合形成很好的遮挡。对于大牛圈油田这样浅埋深的油田,储集层与盖层有明显的压力差,排驱压力相当大,且原油粘度高,这样的盖层条件是相当好的。大牛圈油田属断块油田,没有什么大的褶皱强度,油层压力也较低(牛二断块油层原始地层压力为3.26MPa,牛四断块原始地层压力为2.82MPa),所以封盖条件应良好。

4.油藏特征

牛二、牛四断块油藏属于岩性断块油藏,地层向西倾斜,倾角20°~40°,由西向东倾角逐渐增大。

牛二断块的北、东、南三边以断层遮挡形成边界,西以油水界线为边界(图5-18),形成独立的油水系统。该断块的砂体在牛5-1井、牛2-3井、牛2井一带发育,为厚层状砂体,向东方向逐渐分岔、变薄、尖灭。单层砂体最厚24.0m,最薄0.8m。主要产油层为三号沟组第三段Ⅱ砂组,具有一定的边水驱动能量和统一的油水界面。

图5-18 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牛二断块有效厚度等值线图

牛四断块砂体在牛4-1井、牛4-2井一带发育,Ⅲ砂组为薄层状砂体,向东方向逐渐变薄、尖灭。主要产油层位为三号沟组第三段Ⅲ砂组,油层主体部位在牛4-1井、牛4-2井一带,其北、东、南三面被断层封隔,西面与边水接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