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中一月》

如题所述

对题目有一点疑惑,《一中一月》是报纸吧,我记得我还在一中的时候《一中一月》不是很乐意冠以“校报”的名头。
“如何评价”一份报纸并不好回答,主编在换,多种多样的文章都具有一席之地,在此仅以我所知的局部(主要范围为前两本纪念刊)发言。
一,产生:在第一本纪念刊上,创刊人的文章有很详细的讲述。总的来说《一中一月》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催生的。天时:王屹宇校长班子的政策,学生活动在铜陵一中的缺失;地利:铜陵一中的学生们普遍爱思考有主见,学校氛围相对宽松;人和:创刊人及当时的2015届十班同学,到后来的15届二班同学都对《一中一月》的成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所谓人红是非多,我也略听过一些非议,但就像社会历史观上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纠缠一样,没有领头人和支持者都不会有后来的一中一月。私心以为,将其誉为铜陵一中学子的共同结晶更符合这份报纸的宗旨。
二,运营:这个估计只有内部成员了解比较多,我只有根据表象说说了。一中一月的结构看起来是比较健康的,以兴趣集结,以强人带头,并且没有太多利益纠葛,比很多大学的社团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根据报纸,一中一月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比较强势,在一中的各种活动中比较活跃,在学生组织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处理与在校学生关系时,总体上是很负责的,不同编辑的风格不同。拉广告很有独立性,但个人觉得还是学校拨款更好。一中一月吧年久未更新,不知道是不是不用了。
三,内容:一份报刊最核心的还是内容啦。
1. 指导思想:《一中一月》很长时间内都是以《南方周末》为师的,也比较有南周的风骨。一中一月贯彻了“做时代的观察家”这一口号,对校内的事刨根究底为学生发声,对国内外的事进行指点江山。当然也时有”愤青“的既视感。
2. 排版印刷:排版是从11期往后稳定的,排版精美,印刷注重质量,这一项可以给满分。
3. 时事评论:这一部分实话说来因人而异。创刊人的文章很有可读性。而有的人只摹其形,未得其神。有的评论主观设定比较强,有的知识水平不够。
4. 校内活动及人物报道:图文并茂,事实与观点俱有,很好。
5. 理科知识探索:比较专业还提升逼格,大神云集的地方。
6. 世界万象:纵览世界,拓宽视野,话题跨度很大,当然囿于知识水平不排除有个别稿子不好。
7. 文艺:这个不同期差距有点大,有时异彩纷呈,有时乏味做作。可能不同人对文艺的理解不同吧。有看过一期2016年的报纸,文艺版质量不敢恭维:古诗韵律我不是很懂,但刊登的古诗连文字的美感都没有多少;新诗一首都没有;散文/小说文风矫揉造作,充满着青春杂志的味道;书评也没有。可能大家口味不同了吧。
8. 动漫影视:不感兴趣不评价。
四,影响
以后《一中一月》如果进了历史书肯定少不了分析影响这一块,姑且在此分析一下吧。
1. 积极影响
(1)思想性:对不少高中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自由独立民主理性梦想这些名词,对形成独立人格很重要,但在教学中比较缺失。
(2)知识性:让很多读死书的人了解到更广阔的世界,发现兴趣,拓宽视野。
(3)丰富校园生活:在学习考试之外有其他的事可以干,有可以拓宽能力的地方。
(4)里程碑作用:在铜陵地区引发了《我们》、《十七月章》等报刊的问世。在铜陵一中校内社团成立、学生会改制、选修课活动课等一系列变化都收到了一中一月的影响。
(5)已经成为铜陵一中教育模式的一张名片。
2. 消极影响(个人观点,欢迎探讨,拒绝撕)
(1)思想上:让某些孩子变得比较激进。生活中需要隐忍的时刻很多,追求道义上的正确会伤了自身也会孤立自己。当没有自信可以圆润脱身,没有对全局的准确把握,就不要盲目地发声。当然,媒体的责任是义无反顾的,怕就怕有些人没有立身之本却追求嘴上之快。
(2)耽误时间:这个是难免的,不排除个别大神意志坚定。但是某些成绩垫底还乐此不疲地发文并且以此安慰自己棒棒哒的孩子,还是赶快抓紧时间去做做题看看书。应付高考机制比《一中一月》重要得多,嗯。
五,我的个人想法
1. 改版更新微信公众平台!像一中一月前编辑建立的”北山之子“就很好啊。一中一月的网站登陆比较麻烦,QQ空间和贴吧都没有微信主流。微信公众号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报纸上的文章,让影响力从铜陵扩张,也可以吸引更多优质投稿。并且微信文章编辑并不复杂,不会造成过高的运营成本。
2. 求新求变。版式内容啥的都可以变,总是一样的外在会让人疲倦。前人之树足够伟岸,但也要不断创新才能让它有新的活力源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