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找医生你有被坑过吗?来看看哪些是真实的医生资质

如题所述

看病选择医生就好比高考选专业一样,绝对属于人生重大决策。要是走运找到一个技术好人也和善的医生,除了“药到病除”,还附赠“如沐春风”,让你身心都受用;若是走霉运找到一个技术不过关态度也恶劣的医生,那你就算倒了霉了,除了病没治好,还有一个“憋气窝火”并发症,甚至留下一个“讳疾忌医”的后遗症。

那究竟如何选医生呢?

面对诸多职称,我们主要考量哪一个?

临床职称怎么评的?

老中青医生,究竟怎么挑?

老专家在各方面完爆中生代?

是不是主任医师就一定比副主任医师牛?

医生手术水平高低,问谁最靠谱?

……

不着急,小编咨询了

咱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各位医生

才写出了这篇极为靠谱的就医贴

职称那么多,哪个是最重要的参考系?

我们在就医的时候,经常看到专家名字后面跟了各种各样的“称呼”,什么主任医师啊、教授啊、硕导啊、博导啊、研究员啊、主任啊、院长啊、院士啊……有些专家名字后面恨不能跟一个“加强连”,虽然是彰显了自身水平,但也给那些完全没有医学常识的患者朋友们造成了不少困扰,丈二的姚明——潘长江摸不着他头脑。

那到底哪个能衡量医生的水平呢?

首先科个普,医生名字后面的职称,一般分成临床序列、教学序列和科研序列。临床序列的职称,初级叫做住院医师,中级叫做主治医师,高级叫做主任医师,高级职称里又分正高和副高,就是通常我们见到的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教学序列的职称一般常见的是教授和副教授;科研序列的职称,一般常见的是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之类的。

通常医院里最重要的就是临床序列职称,但在大学的附属医院中,因为承担了教学任务,所以有的医生有教学序列职称,甚至有人还获得了科研序列职称。但是,后两者都不重要。如果你只是去看病,别的不用管,就看他的临床水平,教授不教授的无所谓,关注他的临床职称就可以了。

临床职称怎么评的?

任何一位正规医学院本科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是这样走上职业之路的。

首先来到医院实习一年后,具备资格申报执业医师,通过全国统一考试,第二年获得执业医师证书;

五年后,有资格申报中级职称,通过严格的考试、评审后,可以获得主治医师资格;

再五年后,发表三篇省级论文,参加两项科技进步奖活动,并通过了考试之后,可以申报副主任医师职称,评审通过后,可以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

考试主要考的还是英语和计算机,作为本科毕业的医生,副主任医师的职称就是他所能获得的最高职称了;

如果是硕士学位,在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五年后,再考试,发表三篇省级论文,主持两个科技进步奖的基础上,再发表一个专著(“写一本书”),就有资格申报主任医师职称了。评审通过后,获得该职称。

了解这个对就医有帮助?

绝对有帮助!

那么计算下来,一般情况下,副主任医师职称的获得必须在毕业12年之后,按照大学毕业22岁计算,最快要34岁才能获得副高。而一般的医院,职称的数量有限,往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得按资排辈,等上几年,一般的副主任医师,年龄都在40岁上下,那么主任医师,年龄很多也都在45岁左右了。

重点来了,如果一家医院的宣传品上出现了30多岁的医生是主任医师的状况,你就要当心了,这很有可能是虚假宣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