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文《北京的春节》 课后题

课文省略
题目: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要写清楚原因)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要按照我们广东江门台山的习俗哦!)的。写出来。
急需啊!我会很感激大家的

腊月初八家家都熬腊八粥、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准备年货,买小玩意。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除夕守岁 贴年画 穿新衣 还有吃团圆饭。
初一 第九段前3句
十五 主要是挂灯 吃元宵
十九春节结束

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哪些部分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详写: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

略写:腊月初九到二十二、过了二十三、初六、正月十九。 这样写更好的体现出北京人过年的风俗习惯。

北京的春节阅读链接写法的不同与相同。
《北京的春节》 与《 过年》《 除夕》 相同:都是描写过年的景象
不相同:北京的春节 作者对除夕吃团圆饭,守岁一带而过
《过年》 作者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描写
《除夕》 对年夜的准备描写的十分丰富,写出人们热闹的景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6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腊月初八家家都熬腊八粥、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准备年货,买小玩意。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除夕守岁 贴年画 穿新衣 还有吃团圆饭。
初一 第九段前3句
十五 主要是挂灯 吃元宵
十九春节结束

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哪些部分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详写: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

略写:腊月初九到二十二、过了二十三、初六、正月十九。 这样写更好的体现出北京人过年的风俗习惯。

北京的春节阅读链接写法的不同与相同。
《北京的春节》 与《 过年》《 除夕》 相同:都是描写过年的景象
不相同:北京的春节 作者对除夕吃团圆饭,守岁一带而过
《过年》 作者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描写
《除夕》 对年夜的准备描写的十分丰富,写出人们热闹的景象
第2个回答  2010-03-14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每逢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锅“腊八粥”。除按传说的纪念意义供奉外,还在亲友邻居之间互相馈赠,然后是自家享用(举丧人家不熬粥)。粥里放入杂豆、杂米和多种干果,意味着一年之中五谷丰登。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还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坛子,搁在暖室,为的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用。据说食之可防瘟疫。
“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
“廿三糖瓜儿粘”
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进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儿粘”是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廿四扫房日”
“扫房日”实际指搞卫生。擦拭家具,扫墙顶灰网,撕掉旧年画,粉刷裱糊,贴新画等等。
“廿五糊窗户”
“糊窗户”是过年时要重新买些高丽纸,把窗户糊得白白净净,再贴上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挂签儿(剪纸),过年的气氛就特别浓了。
其他就是把过年吃的大菜都做出来,过年的几天是不再做饭的。
“卅晚上熬一宿”
到了三十晚上(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饭后,要尽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大年初一扭一扭”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过年时,街上所有店铺都停业休息,只有卖鞭炮的商店开着门。
“破五的饺子”
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这一天晚上,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铺要开张了。各家在开业前,都要在门口挂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柜台里响起一片清脆的算盘声,意在来年生意兴隆。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
娱乐活动
大钟寺敲钟白云观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老北京人过年头件事--逛。逛庙会、逛厂甸。
春节期间,旧京的庙会很多,而且各个庙会都有独特的地方。在西郊的大钟寺庙会,人们击打永乐大钟,用钟声迎接新岁的来临;在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用娱乐活动寄托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后来,售卖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摊子越来越多,厂甸的文化色彩渐渐浓了起来。
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厂甸特有的娱乐气氛也很吸引人,逢春节,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围观者人山人海,笑语欢颜,十分热闹。
在厂甸能买到可心的年货,各种小吃更令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精选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
第3个回答  2010-03-17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4、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第4个回答  2013-02-28
腊月初八家家都熬腊八粥、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准备年货,买小玩意。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除夕守岁 贴年画 穿新衣 还有吃团圆饭。
初一 第九段前3句
十五 主要是挂灯 吃元宵
十九春节结束

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哪些部分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详写: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

略写:腊月初九到二十二、过了二十三、初六、正月十九。 这样写更好的体现出北京人过年的风俗习惯。

北京的春节阅读链接写法的不同与相同。
《北京的春节》 与《 过年》《 除夕》 相同:都是描写过年的景象
不相同:北京的春节 作者对除夕吃团圆饭,守岁一带而过
《过年》 作者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描写
《除夕》 对年夜的准备描写的十分丰富,写出人们热闹的景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