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的节日习俗

余姚有哪些节日习俗

1、清明节,余姚市民在清明期间,会到山间田头采摘艾草,回家制成青嫩的团子和清明麦果,糯糯的米香透着青草的气息,给节日添了一份思念。

2、除夕,中堂或大门口贴年画、春联、福字,尤其注意,余姚旧俗里“福”字不能倒贴。还有请菩萨、谢年,祝福须有男性当家人主持,为保持肃静,有些人家女人、小孩要回避。祝福如果用三牲、五牲,宰杀鸡鹅时要注意留几根尾巴上的长毛。鲤鱼须是活的,祝福结束即放生。

3、中秋节,宁波一带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期间还有请月姑、烧斗香、龙舟竞渡、放船灯等活动。

4、元宵节,正月十四夜姚西姚北一带农民扎火把,到自家田头照坏虫;妇女有请‘屙缸姑娘’(厕神)的习俗。姚南山区一带有拜“仙姑娘娘”的习俗。

5、春节,零时正,放开门炮,祭天地神,早食豆茶、汤圆、年糕、粽子,谓之头头顺流,团团圆圆,年年高升。春节那天一早祭祖、拜坟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15
余姚的节日习俗主要包括: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零时正,放“开门炮”,祭“天地神”,早食豆茶、汤圆、年糕、粽子,谓之“头头顺流,团团圆圆,年年高升。”祭祖、拜坟岁。逢人拱手互道“恭喜发财”。忌用剪刀、扫帚、秤杆、点灯(未昏即眠);忌说“死”、“输”、“光”等。死了人不报丧,不办丧事,过初五再料理。席上忌食整条鱼,谓之“有头有尾,吃剩有余。”大岚一带还忌早晨打喷嚏,以为一岁不键;忌白天打破碗盏,若打破,则念“大碗生小碗,明年生小倌”,以讨彩解魇。次日开始走亲戚,拜年,互赠礼品,给小孩拜岁钱,到正月十八止。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例假三天,兴向烈军属拜年和馈赠礼品。迷信活动逐渐减少,走亲戚、拜坟岁尚存。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十三日至十八日,宗祠挂灯结彩,挨家串户调车子灯,舞狮子灯,演灯头戏,十三日为上灯夜,女孩子穿耳裹足。家家团聚吃汤团,谓之“吃元宵”。民国中期开始,此俗逐渐消失。1979年灯节复兴。是年,余姚城区“灯展”丰富多彩,泗门镇舞狮子灯活动轰动附近乡村。

清明节——缘门插柳,食艾青麦果、艾青团或饺,还食苜蓿(称“亮眼草子”)。节前节后十余天,宗祠祭祖,家家上坟。城镇男女青年赴郊外赏春色,游览名胜古迹,俗称“踏青”。建国后,渐兴春游,扫烈士墓。上坟尚存。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名“端阳节”。节前姑娘缝制各式香袋,有鸡心形、菱形、粽子形、虎头形等等,内装雄黄、樟脑等香料,或挂床前或佩小孩子胸前。门前悬艾株,插菖蒲。中午,食“五黄”(雄黄酒、雄黄豆、黄鳝、黄豆、黄瓜)、花糕、巧粽、茶叶蛋,取酒中雄黄在小孩额上画“王”字。在后门壁角喷洒雄黄酒,以麦须、艾叶烟熏,以除秽消毒。城区、石堰(今属慈溪市)一带赛龙舟。今仅存吃粽子和茶叶蛋等。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亦名“鬼节”,以素食祭祀祖先,请吃“七月半饭”。七月十三至十八,僧寺办斋,庙宇演目连戏,调吊、调无常、放焰口,超度冤鬼。此俗今废。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节前,亲朋互赠月饼等礼品。是夜,合家团聚室外吃月饼、水果赏月,有的还备酒菜酌饮。70年代中期始兴集体赏月。今旧俗复兴。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登高,食花糕。农村裹粽子,山区则食“山芋艿烩鸡娘”。此俗今罕见。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俗称“三十年夜”、“过年”。旧时,农历十二月二十至三十,称日为夜,俗称“二十夜、廿一夜、廿三夜……三十夜(月小,廿九称三十年夜)”。廿三夜送灶君上天,此日前要“掸尘”(今称大扫除)。“廿三夜”晚饭前于灶龛前设供祭灶君,撕下灶君像朝天焚烧,称送灶君上天,至除夕换上灶君新像。此俗建国后渐废除,但大扫除一直坚持。廿三夜前后,做年糕,办年货,准备菜肴过年。“三十年夜”,设影堂祭祖,剪贴春联和元宝、双喜字,家家户户布置一新。傍晚分岁,吃年夜饭,家家团聚,因故未到者,虚蛇一盅一筷,以示“团圆”。后长辈向晚辈分“压岁钱”。是夜,火烛高照,放鞭炮,合家团聚欢娱,称之“守岁”。建国后,此俗尚存,但迷信活动逐渐减少,春联亦推陈出新。80年代复兴放鞭炮,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目。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5116.htm?fr=ala0_1_1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2-26
余姚的节日习俗主要包括: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零时正,放“开门炮”,祭“天地神”,早食豆茶、汤圆、年糕、粽子,谓之“头头顺流,团团圆圆,年年高升。”祭祖、拜坟岁。逢人拱手互道“恭喜发财”。忌用剪刀、扫帚、秤杆、点灯(未昏即眠);忌说“死”、“输”、“光”等。死了人不报丧,不办丧事,过初五再料理。席上忌食整条鱼,谓之“有头有尾,吃剩有余。”大岚一带还忌早晨打喷嚏,以为一岁不键;忌白天打破碗盏,若打破,则念“大碗生小碗,明年生小倌”,以讨彩解魇。次日开始走亲戚,拜年,互赠礼品,给小孩拜岁钱,到正月十八止。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例假三天,兴向烈军属拜年和馈赠礼品。迷信活动逐渐减少,走亲戚、拜坟岁尚存。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十三日至十八日,宗祠挂灯结彩,挨家串户调车子灯,舞狮子灯,演灯头戏,十三日为上灯夜,女孩子穿耳裹足。家家团聚吃汤团,谓之“吃元宵”。民国中期开始,此俗逐渐消失。1979年灯节复兴。是年,余姚城区“灯展”丰富多彩,泗门镇舞狮子灯活动轰动附近乡村。

清明节——缘门插柳,食艾青麦果、艾青团或饺,还食苜蓿(称“亮眼草子”)。节前节后十余天,宗祠祭祖,家家上坟。城镇男女青年赴郊外赏春色,游览名胜古迹,俗称“踏青”。建国后,渐兴春游,扫烈士墓。上坟尚存。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名“端阳节”。节前姑娘缝制各式香袋,有鸡心形、菱形、粽子形、虎头形等等,内装雄黄、樟脑等香料,或挂床前或佩小孩子胸前。门前悬艾株,插菖蒲。中午,食“五黄”(雄黄酒、雄黄豆、黄鳝、黄豆、黄瓜)、花糕、巧粽、茶叶蛋,取酒中雄黄在小孩额上画“王”字。在后门壁角喷洒雄黄酒,以麦须、艾叶烟熏,以除秽消毒。城区、石堰(今属慈溪市)一带赛龙舟。今仅存吃粽子和茶叶蛋等。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亦名“鬼节”,以素食祭祀祖先,请吃“七月半饭”。七月十三至十八,僧寺办斋,庙宇演目连戏,调吊、调无常、放焰口,超度冤鬼。此俗今废。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节前,亲朋互赠月饼等礼品。是夜,合家团聚室外吃月饼、水果赏月,有的还备酒菜酌饮。70年代中期始兴集体赏月。今旧俗复兴。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登高,食花糕。农村裹粽子,山区则食“山芋艿烩鸡娘”。此俗今罕见。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俗称“三十年夜”、“过年”。旧时,农历十二月二十至三十,称日为夜,俗称“二十夜、廿一夜、廿三夜……三十夜(月小,廿九称三十年夜)”。廿三夜送灶君上天,此日前要“掸尘”(今称大扫除)。“廿三夜”晚饭前于灶龛前设供祭灶君,撕下灶君像朝天焚烧,称送灶君上天,至除夕换上灶君新像。此俗建国后渐废除,但大扫除一直坚持。廿三夜前后,做年糕,办年货,准备菜肴过年。“三十年夜”,设影堂祭祖,剪贴春联和元宝、双喜字,家家户户布置一新。傍晚分岁,吃年夜饭,家家团聚,因故未到者,虚蛇一盅一筷,以示“团圆”。后长辈向晚辈分“压岁钱”。是夜,火烛高照,放鞭炮,合家团聚欢娱,称之“守岁”。建国后,此俗尚存,但迷信活动逐渐减少,春联亦推陈出新。80年代复兴放鞭炮,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目。 其中某些不重要的可以忽略,毕竟春节要分你我的,要详略得当
第3个回答  2013-03-13
余姚过年的习俗:十二月廿三夜前后,做年糕,办年货,准备菜肴过年。“三十年夜”,设影堂祭祖,剪贴春联和元宝、双喜字,家家户户布置一新。傍晚分岁,吃年夜饭,家家团聚,因故未到者,须设一盅一筷,以示“团圆”。后长辈向晚辈分“压岁钱”。是夜,火烛高照,放鞭炮,合家团聚欢娱,称之“守岁”。解放以后,此俗尚存,但迷信活动逐渐减少,春联亦推陈出新。80年代以来时兴放鞭炮,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目。

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为除夕,俗称“三十年夜”、“过年”。旧时,农历十二月二十至三十,称日为夜,俗称“二十夜、廿一夜、廿三夜……三十夜(月小,廿九称三十年夜)”。廿三夜送灶君上天,此日前要“掸尘”(今称大扫除)。“廿三夜”晚饭前于灶龛前设供祭灶君,撕下灶君像朝天焚烧,称送灶君上天,至除夕换上灶君新像。此俗在余姚农村一些地区尚保留。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零时正,放“开门炮”,祭“天地神”,早食豆茶、汤圆、年糕、粽子,谓之“头头顺流,团团圆圆,年年高升。”祭祖、拜坟岁。逢人拱手护道“恭喜发财”。忌用剪刀、扫帚、秤杆、点灯(未昏即眠);忌说“死”、“输”、“光”等。死了人不报丧,不办丧事,过初五再料理。席上忌食整条鱼,谓之“有头有尾,吃剩有余。”大岚一带还忌早晨打喷嚏,以为一岁不键;忌白天打破碗盏,若打破,则念“大碗生小碗,明年生小倌”,以讨彩解魇。次日开始走亲戚,百年,互赠礼品,给小孩拜岁钱,到正月十八止。解放以后,国家规定春节例假三天,时兴向烈军属拜年和馈赠礼品。迷信活动逐渐减少,走亲戚、拜坟岁尚存。
第4个回答  2012-02-25
水电费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