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为何却让诸葛亮冷汗直流?

如题所述

前两天看电视剧是《三国演义》看到这个片段,心有所想,就跟大家分享出来。

刘备誓为二弟关羽报仇,领七十五万人马大举进攻东吴,不料却在遭遇陆逊的火烧连营,大败而归。在永安县永安宫,刘备忧心忡忡,染病不起,在也没有回到成都。在公元223年招诸葛亮到永安,安排后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安托孤。

刘备对诸葛亮说:安排刘禅继位,你来辅佐他,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听到这话,诸葛亮立马汗流浃背,跪下泪流满面说:我愿意尽我最大能力来辅佐他,直到我死。

为何刘备的这句话能使诸葛亮的有这么大的反应?当时看电视剧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刘备说这句话应该是试探诸葛亮,诸葛亮如果反应不激烈的话,恐有杀生之祸。

后来查了下史书,才知道: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有好多解释。

第一种观点:刘备比较仁义,说法是,刘禅如果实在不行,你就取代了他,自己做国家君主。所以历史上有好多人都在歌颂刘备,英明神武,一世仁义。仁义到可以把国家政权托付给有能力的人。

但是这种观点,小编并不认可,中国自三皇五帝后,尧舜可以禅让,但是到了禹的时候就采用了君主世袭制,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以前。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之下,刘备不会那么开明。如果真的有心禅让给诸葛亮,直接下一道圣旨,接替自己的君王就可以了。

第二种观点:刘备比较虚伪,在临死之时用这样的话语来试探诸葛亮。足以表现这个人比较奸诈,事实他不可能让诸葛亮去取代刘禅,自立君王的。

第三种观点: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个取的意思是选取、替取的意思,是从刘备的诸多儿子中再选取一位君王,替取他。这种说法也是能站得住脚的。我们都知道刘备有一位儿子叫刘禅,还有一位儿子叫刘永。提出这样的观点也不是不可取。如果刘禅不行,就选刘永做皇帝也是可以的,赋予你自立君王的权利。

而我的观点是刘备在临时之时说这样的话,是对诸葛亮一个亮底牌的说法。因为在刘备入川后,当时的理想匡扶汉室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诸葛亮当时为什么出山,因为刘备的理想和他是一样的:匡扶汉室,而刘备入川后,诸葛亮的理想还是没有变。因为理想的改变,原本亲密无间的关系也出现一丝丝裂缝,但是表现不是那么明显。在这种关系下,刘备托孤诸葛亮也不是那么的放心。所以就做了:托底牌、设副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正严副”两件事情。

这种观点也是一家之言,而真正能明白当时心境、意境的人恐怕只能是刘备自己了。毕竟我们相差年代、身份、环境、年龄这些的都不一样。那么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留意,共同探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7
刘备不是你们的毛爷爷,人家做人才没那么阴险,这句话就是本意,如果不能辅佐,就可以自己取代。天下姓刘姓诸葛一个样。电视剧里刘备说这话之前还有一句,如果无丞相,吾早已是草中枯骨。你说这话还能是虚伪之辞吗?当然对心理龌蹉的小人是怎么说他们也是不会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