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需求?

教育管理专业:
门科 : 教育经济学教程
解释 : 什么是教育社会需求?

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从表面上看,受教育是个人的行为,但受过教育的人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繁荣、进步做出较大的贡献,教育也能给整个社会带来较大的收益。社会需要教育为各行各业提供所需专业人才和劳动力,需要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遵守、保护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制度。因此,社会经济越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就越大,教育不仅对个人来说是一项有利可图的投资,对整个国家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投资。
(一)教育社会需求的特点
1、层次性和渐进性。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人才的需求,从而也影响了社会对不同层次和类别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农业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程度较低,人们只需接收一定的扫盲教育或者初等教育就可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在工业社会,社会通常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至少需要接受中等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这需要人们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层层递进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2、持久性。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了潜在的生产力,而生产和传播知识的教育则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社会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依靠教育所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所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多样而持久的。
3、可规划性。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有其内在的决定因素,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计划者,不能随意确定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但它可以对教育需求做出规划,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对教育的社会需求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某些政策去引导劳动力市场,进而对教育的社会需求做出调整。
(二)教育社会需求的类型
按照需求主体的不同,教育的社会需求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国家的教育需求。教育需求概念运用到整个教育系统,需求主体就是国家。国家对教育的需求是指国家基于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和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与公民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政府出于政治需要,为了社会整体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致力于这一矛盾的协调和解决。此外,在公共财政预算约束的条件下,政府除了加大教育成本的补偿力度,适度扩大教育规模,满足人们旺盛的教育需求之外,还必须采取适当的学生资助政策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与效率。
2、企业的教育需求。企业的教育需求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技术不断创新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企业的教育需求包括雇佣受过不同层次和种类教育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和为在职员工提供在职培训两个方面。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来支持,而这些人才都是由教育培养出来的,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又必须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这就要求企业定期要为其员工进行在职培训,使劳动者和管理者能够不断学习并及时更新知识,从而企业投资于教育,形成了对教育的需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4
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满足社会的知识需求和道德法律需求。作为教育宗旨,是对内部而言的,它必须以社会需求为条件,而不能主观上想当然。除了社会稳定需求包括道德和守法两个方面以外,知识需求同样包括两个方面——知识技术的传帮带和技术的创新。从知识结构分析,社会需要各种职业,各种知识层次的公民, 社会的价值需求也决定了教育培养的向度。什么是社会的价值需求?简言之,根据创造的效益和大众对某些职业的意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取向有所偏重,从而形成的人才流动趋势。由此,社会需求也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秩序需求、承传需求,创新需求、纷纭需求。
满足社会的道德、法律需求,在中小学阶段有道德法律教材,在大学有政治课,用不着再谈。要谈也是从科学的教育方法分析,如中小学生要注重日常行为的教育问题,大学生要注重社会理论(主要是哲学理论)的认识问题。

承传需求就现实分析,是受绝大多数人缺乏创新的智商所决定,他们能学好前人的知识,传承前人的技术,也是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且比例上占绝大多数。正是基于这一社会客观现实,在教育宗旨中,不能放弃学习型人才的培养,甚至要当作主体宗旨来认识。承传需求除了智商的现实因素外,还有一个历史因素。就抽象性认识而言,它包涵两个方面:理论精髓和交流方式。对优秀成果,应不折不扣地继承,对交流方式,尤其是语言形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就用不着花那么大的精力去学习,只要略作了解就可以了。语言的交流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如现代词汇的积累,各种文体、风格的范本阅读、理解、鉴赏,常用的实用性文体的写法。至于古代文献的研究,那是专家的事情,每一个学生并不可能当什么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更何况,我们的语言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即便不读一句古文,对那些比较通俗的古代作品,也能理解其大意。这就牵涉到语文教材的改革。现在的初中、高中语文教材,每学期都有两个单元的古文,占据1/3的篇幅,且这种文章花去的教学时间更多,这实际是在耗费智力资源。古代诗歌中有一些经典名句,在写作中还时常用到,学一些古代诗歌,还是很有现实意义。至于其它古文的介绍,作家的介绍,可以放置历史教科书中。我是从事语文教学的,对古文也有兴趣,但不能因我的兴趣就不提出相反的意见。总之,没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内容要从教材中消失。

创新需求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创造是永无止境的,它包括技术的革新,新理论的诞生。新理论尽管有限,但应用是无限的。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社会现实;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在技术上引领新潮流。道理虽然是如此,但又不能不顾及创新智商的现实。或者说,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这一素质,他们只能依葫芦画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已经在以往的文章中作过说明,就是分类教学,即将极少数奇才生集中在一个学校。如果我们良莠不分,将培养创新精神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必然会耗费教育时间,事倍功半,势必会影响知识的普及和根基。奇才自然要有普通的基础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实际上,他们在奇才学校学的既有普通知识,也有相对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设立奇才学校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学生吃不饱的问题。 当他们学了普遍性知识后,就要转到相对专业性的学习,如数学中的微积分、物理中粒子理论之类。在安徽中国科技大学分校也办了少年班,估计学校的管理还不配套,出现生活难以自理就在所难免。现在很多幼儿园和私立英才学校,实现的都是封闭性教学,小孩一个月只能见到一次父母。为什么这些学校的学生能自理呢?只要我们加强配套,这些问题将不成为问题。

纷纭需求包括基础需求和专业需求。作为初中、高中阶段,还属于满足普遍基础需求阶段,基本不存在社会价值定位。作为教育部门,就得弄清什么是普遍的基础,英语那么难,是不是普遍的基础?函数是不是普遍的基础?微积分是不是普遍的基础?美术是不是普遍的基础?作为有些学生要深入学习英语,学习函数,普通学校(除奇才学校外)要不要满足?在我看来,这些内容已经带有明显的价值定位,不是普通初高中的主要内容。如果你在这方面还转不过弯来,说明你对“社会需求”还不甚了了。从内容上分析,这种“函数”理念,严重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强调数学教育,是中国大部分教育专家的观点,认为数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管我有趣我以前也对数学很有兴趣,但我不这样认为,真正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能够举一反三的,只有科学的哲学体系。数学的思维不过是由数到数,根本没有将思维拓展到其它领域。是否具备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还需要从天赋角度认识,为什么女孩的数学成绩一般比男孩差?这就是天赋使然。现在,将数学视为各门功课的基础课程,不仅给某些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还排斥了部分文科方面的人才。当然,我又反对中学时期讲什么哲学,但不讲哲学,并不意味着不训练哲学的思维方法。在《相反法则》一文中,我没有用到一个哲学名词,但处处体现着哲学的思维方式,目的是给广大教师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新思路。就是数学、物理、化学中的定律、原理,不要停留在专业的分析上,要将它们同社会生活和其它学科联系起来,这才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能解决具体问题,也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素质,是社会的第一需求。我们的教学中体现这一点没有?不但没有体现,而且是中国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社会试卷是纷繁复杂的,不像校园一般平静,一样和谐。这些答案是我们的书本上找不到的,也没有交给他们的钥匙——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而我们的学生从书本上找答案,找方法,本也没错。可这些答案给出的方法无效,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与我们教育理念有关系。只强调校园学习,忌讳学生社交;只讲正面,缺乏反面;只讲道德,不讲“缺德”;只讲思维方法的控制,不讲认识的自由;只讲绝对,不讲相对;只照搬,不反对。在教育方式上,只注重课堂的灌输,不重视自学和社会实践。教育主管部门不妨调查一下,有几所中学参加过社会实践,有几所中学带过学生春游、秋游。什么原因?就是怕出安全事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愿培养温室里的花,也不愿意这些花沾染丝毫泥尘污垢。

从性质认识,教育满足需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基础需求,一是业务需求。从共性分析,国家只能解决最普遍的问题,即教育中的基础性问题,样样由各级政府包办,就违背了辨证法。即便由国家和各级政府解决教育投入,也不要将其绝对化。对那些愿意上更优秀学校的家庭来说,要有选择的空间,支持私人经营。国家又需要大批人才,这是一种个性认识,也要加大高教投入。这就得有选择性的重点扶持,不能全面开花。总之,国家要照顾两头,抛开中间。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又呈相反思路:基础教育中,照顾大众的,抛开特殊的;专业教育中,照顾特殊的,抛开大众的。这,才是合理的方略。既然要抛开中间,部分教育产业化就势在必行。从教育的性质分析,它本身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就得注重有赏。我培养了你的技术,你可以赚钱,我就应该有回报。

有网友认为,“产业,是一个能够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行业”,于是得出所有教育不能产业化的结论。这种理解是缺乏依据的。旅游业有没有创造物质财富给对方?电影业有没有创造物质财富给对方?现在为什么强调知识产权,知识本是无形的,但你可以将知识以高价卖给人家,让人家创造财富。不将教育产业化,实际是在贬低知识的价值,好像当老师的,拿低收入是理所当然的。至于北欧,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实行从小学到大学全部义务教育,并不意味着这是正确的。因为它从根本上否定了知识在创造财富中的首要地位。老师只拿点国家给他们的死工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收入有所增加,但远远比不上在企业的利益。有人认为,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教师是高尚的职业,言外之意,你拿低收入是高尚的,由此而推,人家拿高薪就是不高尚的,甚至是卑鄙的。这样的说法有理由吗?同时,难道只有当老师的就需要这种境界,其它职业就可以不要?总之,这种观念,毫无依据。

要将部分教育私有化,政府就有一个经济的掌控问题。从国外的情况分析,对收费标准的认识,都不赞同市场控制论。但为什么他们的收费是我们的好几倍呢?其实,还是存在市场问题。一是他们的市场承受得了,二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所导致的。你收费太高,就会失去学生资源,只有适当降低标准,才能维持其生存。教育是一个常规性行业,是传授原有的知识,故不像其它高新技术企业,惟我独尊,凭借其技术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教育在这方面无法同企业相比,客观上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漫天要价。西方的民办教育与经营巨头的资助也有关系。这些经营巨头不是靠教育来盈利,而是体现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价值观。故他们并不去管理,仅仅是出钱而已,将资助视为慈善之举。这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教育模式,中国的私有资本虽然在逐年增长,但他们的教育资助全部体现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建设上。作为中国目前的民办教育,不能套用西方的教育经济模式,应该在政府掌控下,将民办教育产业化、市场化。何谓掌控?主要是税收调节和公办学校收费的横向调节。株洲市有一家名位“迪斯尼英语培训学校”,他们在三个地区开办了这种班。每周两节课,每一季度就收取学费1370元(含课本)。聘请一个老师,负责四个教学班。我并不反对这种高收费,他能保障质量,人家自愿掏钱,何乐而不为?但税收上还得根据其利润情况进行控制。我不知道税收部门是否收了税。可我国的政策更加拔高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也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从目前的实际状况分析,民办教育还必须认可利润问题,还没有达到“公益性”的层次,也没有必要将民办教育“公益化”。至于中小学滥收费的问题,关键是管理问题,有的地区,学校连日常的开支都无法保障,更不用说政府给教师什么奖金,不从学生那里收取费用,难道要从老师的工资中扣押不成?学校一旦发生学生伤亡事故,学校得付给家属一大批赔偿金,而这,似乎这都是学校的事,政府根本不予理睬,甚至还站在家长一边。不收取一些费用,一旦出了问题,钱从何处开支?而这些,是不是管理问题?公务员有奖金,有补贴,难道当老师的就该倒霉,既不允许你发奖金,也不允许你发补贴。老师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政府不给我改善条件,补偿福利,收学生的费用是理所当然的。话又说回来,我是坚决反对中小学滥收费的,问题是你政府得加大投入呀。

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教育的总宗旨就是一切为社会服务。这也可称之为教育的总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真正理解了这一基本宗旨,无论是对教材的定位,还是对培养目标,都有其现实指导意义,就不会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认识不清。

参考资料: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