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这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江河之所以有这样的深度,正是因为不拒绝细微的溪流,汇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规模。 泰山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度,正是因为不拒绝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原文出自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段话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囊括了上述这段话所蕴含的深意。我们现在做的工作,也许过于平淡,也许满地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正是我们这些渺小的存在才有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

如果没有农民伯伯的辛劳,我们何来粮食果蔬果腹?如果没有环卫工人的辛劳,我们何来整洁的街道、路面?如果没有守护在一线的警察、护士、医生,哪来的岁月静好?如果没有学者教书育人、研究学问,就没有知识的传承,我们就如同井底之蛙,封锁在自己的世界中。各行各业,工作虽然不同,但是缺一不可。正是这些平凡人的组合,才有如今的美好生活,也正是那些平凡岗位的坚守,才有如今的盛世繁华。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我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互相成就,让我们的祖国更美好,生活更圆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25

意思如下:

即使小溪流,大海也选择包纳,所以能成为大海。即使小土壤,大山也不排斥,所以大山能越来越高。

个人认为这句话其实存在弊病,古文讲究对仗工整。

在曹操的《短歌行》读到这样一句: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所以说,海对应的是深度,山对应的是高度,而句子中的海对应的却是大小,这是弊病。

当然,读书,咬文爵字并不好,但知道和不知道句子的毛病又是另外一码事了。

总的来说,这句话带有哲学的思维模式,就是常说的不以己跬步,无以至千里。

主要是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也就是量变能引起质变。

这句话最早出自于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但并非原文,原文如下: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李斯作为当时秦朝的知识分子说的很到位,也就是希望秦始皇能积累民心,稳固国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4-30

译成白话文:

大海不择细流:大海不会因为你是一个涓涓的细流而不去容纳你。所以有海纳百川。

所以能够越来越有深度,越来越大。

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高山不会因为土壤的细小而不去收纳它。所以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

原文出自:李斯的《谏逐客书》

“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下图为作者李斯: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4-16
实际上这句话是后来有人把李斯的话来了一番调整,并不是古人的原话.原文出自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因此,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所以能显示他们的恩德。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2-08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
实际上这句话是后来有人把李斯的话来了一番调整,并不是古人的原话.
●原文出自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言内之意是说,泰山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度,正是因为不拒绝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这样的深度,正是因为不拒绝细微的溪流,汇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规模.
言外之意,是奉劝秦王不能把六国的人才驱逐出秦国.秦王也正是因为没有驱逐出这些个体力量看起来比较微弱的人,汇集了这些人的力量,最后才统一了天下而成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