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是什么

如题所述

19世纪60至90年代前期,清政府洋务派官僚为适应外交事务和洋务运动发展需要,相继创办一批新式学堂。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北京设立以后,恭亲王奕(讠)斤为培养通晓外语的洋务人才,正式奏请培养翻译人员。同治元年(1862),奕(讠)斤在英国人威妥玛的帮助下,延请英籍教士包尔腾(1826―1907)充任教习。同治元年七月(1862年8月)在北京正式设立同文馆,为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附属机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建的一所新式学堂,清末设立的第一个官办外语学校。先只有英文、德文、日文等班。招收条件初为招收十三、四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有功名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最初定为3年,到光绪二年(1876)分为五年和八年两种。课程最初只设英、法、俄、汉文,同治六年(1867)后又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除汉文由中国人任教外,其他课程多为外国人担任。该馆被外国人操纵,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实际操纵着经费、人事和教学计划,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27―1916)任总教习长达20余年(1869―1894),总管教务。该馆设有印刷所,译印数、理、化、历史、语文等书籍。同文馆自同治元年开设算学。建馆以后,课程大为扩充,制度渐趋健全,师生人数也逐渐增加,它实际上已由一所外语学校发展成为一所近代化的多科的外语和科技学校了。同文馆每3年举行一次大考,择优保奏官职。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日(1902年1月11日),并入京师大学堂,属隶外务部。奕(讠)斤奏设同文馆之初,得到江苏巡抚洋务派要员李鸿章等人的极力支持。李鸿章也深感在外交事务中因没有自己的真正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译员而常受人欺弄,主张在洋人总汇之地的上海、广州设馆培养翻译人才。于是,在同治二年仿照北京同文馆,在上海创设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学馆,称“广方言馆”,亦称“上海同文馆”,选拔江浙地区14岁以下颖悟端静的儿童入馆学习外国语文和自然科学。初分英、法文两班,后又设日、俄文班。3年毕业,派充翻译,并择优保送调京考试授职。同治八年移入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局内附设的一所西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兵工专门学堂及中学堂。此外,经李鸿章奏请,由署两广总督晏端等人经办,仿照上海例,于同治三年创立广方同文馆,又称“广州同文馆”,选派协领王镇雄为该馆提调,谈广(木)丹等为馆长。招收14至20岁之间的满汉学生,也收20岁以上有科举功名的学员。先设算学班,后又设法、德文班。3年毕业,派充各衙门翻译。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科技、军事、医务、制造、矿务等方面人才的学校。例如,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校,同治五年马尾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光绪五年创办的天津电报学堂,六年创设的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十一年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十三年创设的广东陆师学堂和水师学堂,十六年创立南京水师学堂,十八年湖北铁路局附设化学堂、矿学堂,十九年创办天津军医学堂、江南水师学堂,二十年创办湖北自强学堂,二十一年创办湖北武备学堂,等等。其中,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创办的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创办的自强学堂,最有影响。以上这些学堂的建立,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