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国君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

如题所述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全力支持。秦孝公对于商鞅的支持信任可以说是变法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我来探讨一下秦孝公为什么能够如此的重用商鞅。简单来说,就是,商鞅对秦孝公很有用,同时又很没有威胁。法家主张尽所有可能把权力都集中在君主手里,所以一向很得最高统治者的欢心。对于他们来说当然是有用的。这是法家的作用,而商鞅个人还有其他因素。
1。商鞅深刻了解魏国的内部情况。秦由于文化上的落后,长期被其他六国排斥。‘以夷狄遇之,不与中国之会盟’。所以,孝公即位的时候对六国的具体情况基本上是抓瞎的。而商鞅长期学习,生活,工作在魏国,对于魏国的内部情况,包括高层才能知道的情况都是很了解的。(他是魏国丞相的亲信),而魏国作为六国最强的国家,是当时秦东进的主要敌人,主要障碍。秦了解了魏国的山川地理,形式险要,物产气候,还有兵力虚实,周边国家对它的牵制程度等等,就能有针对性的制定战略方针政策,事半功倍。(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知道这么多的情况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象现在上网查查就行了)
象孙膑也和商鞅是因为差不多的情况得到重用。但是孙膑在魏国呆的时间和官府层级都不如商鞅,所以对魏国的全面了解也就不如商鞅,孙膑只是比较了解庞涓。
2。同时,魏国作为战国最早变法的国家。它的变法改制的经验知识也是各国学习的对象,魏国的人容易受到各国的招揽。商鞅入秦时候就带着李悝的法经。
由上两点,可知商鞅对于秦国来说是很实用的。而商鞅对于孝公个人而言,他比较放心的地方在于。
1。商鞅是外国人,在当时情况下,外国人不可能作秦的君主,丞相已经是他们能作到的最高位置了,这一点就比孝公身边的那些亲戚贵族要令人放心的多。(这些贵族的王族身份和势力是对君主威胁最大的)而且商鞅还帮助孝公打击贵族,显然这点很让孝公舒服。
2。商鞅的名声很差。这点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名声很差反而容易得到重用呢?唐朝唐德宗的时候,卢杞是众所周知的奸臣,有人问德宗,他为什么不用陆贽这样又能干又忠心的大臣,反而总是离不开人人喊打的卢杞呢?他回答说,人皆言其臭,我唯闻其香。是啊,如果人人都觉得商鞅不是好人,刻薄寡恩,在老百姓那里就不会跟着他造反,在官员那里就不会有人和他拉帮结派。这种人用起来是最放心的。更何况商鞅的政策是经过孝公同意的,孝公内心还觉得商鞅是替他分担了骂名,忠心可嘉啊。
3。商鞅以实际行动消除了孝公对他的最后的疑虑。商鞅是卫人,而卫国在战国时期一直是魏国的属国,两国关系密切。商鞅本人长期学习和生活在魏国。起码可以说是半个魏人,这也是他能够了解新的法学知识和魏国内情的原因。但孝公因此担心他对于朋友,亲戚,故国还有感情羁绊,不能全心为己。商鞅利用和魏国主帅公子卯的朋友关系,在双方开战前先抓住了公子卯,从而大败魏军。这个类似投名状的东西一面清楚表明商鞅从此和魏国绝情绝义了,自然被魏国人所彻底仇恨(后来他逃命去魏国的时候别人就完全不理他),另一方面却得到了孝公的彻底信任,马上给他一大块封地,作为外国人,这已经是相当难得的最高物质奖赏了。这场战争有两个地方可以比较。就可以看到区别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20
秦孝公时期,商鞅开始实行变法!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 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第2个回答  2016-01-12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 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第3个回答  2016-01-12
秦孝公当然是非常支持了,但是商鞅得罪了秦惠文王老师为代表的一批贵族,被五马分尸,应该算是不支持不反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