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欲扬先抑的手法

如题所述

本文一开始林黛玉就出场了,但除了一句“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之外,作者对其外貌并未进行描写。直到宝黛相会之时,才用宝玉的眼来看黛玉的模样。王熙凤虽夸她标致,但那未必不是故意的奉承。至于其他人,都不是“有情人”,也不是“知心人”,所以,只有宝玉眼中的黛玉才是最真实的样子。(选自《作文指导报·高二版》)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他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从总体上看,她是那么的柔弱,她的眉间隐隐笼着一丝轻愁,似皱未皱,如有轻烟缭绕,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体现了她的多愁善感。作者赋予她这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好像已经为她安排好了在贾府的人生。“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进一步写她的愁与病:无事时也有闪烁的泪光,无恙时也有细微的娇喘,可见愁与病已经深入到她的内心。“病如西子胜三分”进一步写黛玉的病态美。

  外貌描写能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还可以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外貌描写要根据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勾勒,所写外貌必须切合文章的主题,能为刻画人物服务。作者对黛玉的外貌描写,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与诗人般的高贵气质,也体现出她具有非凡的才华。这段描写如诗如画,是《红楼梦》中最为成功的外貌描写之一。

二、先声夺人——代表人物:王熙凤

  所谓“先声夺人”,又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在刻画人物时,先描写语言,以声带人,引出人物,再对其外貌行为等进行刻画,并结合事件刻画人物形象。这样写易于表现人物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对王熙凤的描写一开始就是采用这种写法的,读来让人感觉别开生面。(选自《作文指导报·高二版》)

  当黛玉初进贾府,与贾母等长辈及众姊妹相见时,场面是肃静中带着沉闷,却在此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引起了黛玉的纳罕,此人的表现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这样的描写,使人物一出场就别具一格,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把一个在贾府身份地位不可小觑、八面玲珑的凤辣子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欲扬先抑——代表人物:贾宝玉

  在描写人物时,有时为了“蓄势”,就会采用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写人物。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能够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一样,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选自《作文指导报·高二版》)

  在宝玉未出场之前,先是王夫人“贬损”他: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不要睬他、姊妹都不敢沾惹他、娇养惯了、有天无日、疯疯傻傻。更早之前,黛玉的母亲就不只一次在她面前说宝玉的“坏话”: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爱在内帏厮混、无人敢管。当宝玉即将进来之时,黛玉还认为他是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蠢物”,连见都不想见。作者如此描写,可谓已经把宝玉“抑”到了极点。但是,当宝玉正式出场之后,黛玉对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读者眼里的宝玉形象也来了个彻底的“反转”。

四、以点带面——代表人物:迎春、探春等人

  所谓以点带面写人物,就是指写好一个人就选择一个突破口,从人物的局部或某一点入手,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本文除了对黛玉、宝玉、王熙凤三人花了较多笔墨来写之外,作者对其他人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能做到以点带面。虽寥寥数笔,却能尽显人物特征。

  比如,贾母是被人“搀”着出来的,一个“搀”字,一方面写出了她年纪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她在这个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贾母见到黛玉后,作者通过“搂”“叫”“哭”等动作,传神地写出了贾母对黛玉的疼爱。接着就写黛玉与三姐妹见面,作者只抓住她们的相貌特征,寥寥数笔就写出了迎春的温柔、探春的精干和惜春的柔弱。(选自《作文指导报·高二版》)

  据统计,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其中较有个性的也不下百人。《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首要区别就在于它对人物的强烈兴趣,甚至在描写那些无足轻重的人物时也不因循陈规。有些次要人物仅昙花一现,然而作者用寥寥数笔,就将其面目性格勾勒得十分鲜明。对于主要人物,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不同地位、不同关系,分别通过不同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层层深入地镂刻出他们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对人物其他方面的特征则采用了前后重点不同的补充描写的方法,从而使这些形象表现得十分深刻、饱满,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对比较次要的人物,一般是先用淡淡的几笔带过,待到一定的时机,就抓住典型事件集中描写,突出其性格特征。(选自《作文指导报·高二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