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时间的问题

古代以干支纪年,“干”是指天干,“地”是指地支。写出:
天干:( )、( )、( )、( )、( )、( )、( )、( )、( )、( )

地支:( )、( )、( )、( )、( )、( )、( )、( )、( )、( )、( )、( )

干支纪年:( )。

干支的一个循环(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纪年和纪日与公历的换算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由于干支纪年重复太多,一个周期仅为60年,因此自汉武帝同时采用皇帝年号纪年。

干支纪月
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实例:农历甲申年即2004年1月22日~2005年2月8日

正月,丙寅月,2004年1月22日~2004年2月19日
二月,丁卯月,2004年2月20日~2004年3月20日
闰二月,丁卯月,2004年3月21日~2004年4月18日
三月,戊辰月,2004年4月19日~2004年5月18日
四月,己巳月,2004年5月19日~2004年6月17日
五月,庚午月,2004年6月18日~2004年7月16日
六月,辛未月,2004年7月17日~2004年8月15日
七月,壬申月,2004年8月16日~2004年9月13日
八月,癸酉月,2004年9月14日~2004年10月13日
九月,甲戌月,2004年10月14日~2004年11月11日
十月,乙亥月,2004年11月12日~2004年12月11日
十一月,丙子月,2004年12月19日~2005年1月9日
十二月,丁丑月,2005年1月10日~2005年2月8日
回答者:马六六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5 14:20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3、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l、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天干地支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回答者:子非鱼兮兮 - 秀才 二级 11-5 14:32

干支的一个循环(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回答者:5230023 - 童生 一级 11-9 21:00

hao!
回答者:hacher2008 - 助理 二级 11-9 21:0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09
干支的一个循环(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纪年和纪日与公历的换算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由于干支纪年重复太多,一个周期仅为60年,因此自汉武帝同时采用皇帝年号纪年。

干支纪月
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实例:农历甲申年即2004年1月22日~2005年2月8日

正月,丙寅月,2004年1月22日~2004年2月19日
二月,丁卯月,2004年2月20日~2004年3月20日
闰二月,丁卯月,2004年3月21日~2004年4月18日
三月,戊辰月,2004年4月19日~2004年5月18日
四月,己巳月,2004年5月19日~2004年6月17日
五月,庚午月,2004年6月18日~2004年7月16日
六月,辛未月,2004年7月17日~2004年8月15日
七月,壬申月,2004年8月16日~2004年9月13日
八月,癸酉月,2004年9月14日~2004年10月13日
九月,甲戌月,2004年10月14日~2004年11月11日
十月,乙亥月,2004年11月12日~2004年12月11日
十一月,丙子月,2004年12月19日~2005年1月9日
十二月,丁丑月,2005年1月10日~2005年2月8日
回答者:马六六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5 14:20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3、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l、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天干地支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第2个回答  2006-11-05
干支的一个循环(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纪年和纪日与公历的换算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由于干支纪年重复太多,一个周期仅为60年,因此自汉武帝同时采用皇帝年号纪年。

干支纪月
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实例:农历甲申年即2004年1月22日~2005年2月8日

正月,丙寅月,2004年1月22日~2004年2月19日
二月,丁卯月,2004年2月20日~2004年3月20日
闰二月,丁卯月,2004年3月21日~2004年4月18日
三月,戊辰月,2004年4月19日~2004年5月18日
四月,己巳月,2004年5月19日~2004年6月17日
五月,庚午月,2004年6月18日~2004年7月16日
六月,辛未月,2004年7月17日~2004年8月15日
七月,壬申月,2004年8月16日~2004年9月13日
八月,癸酉月,2004年9月14日~2004年10月13日
九月,甲戌月,2004年10月14日~2004年11月11日
十月,乙亥月,2004年11月12日~2004年12月11日
十一月,丙子月,2004年12月19日~2005年1月9日
十二月,丁丑月,2005年1月10日~2005年2月8日
第3个回答  2006-11-05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3、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l、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天干地支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11-09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从甲开始,到癸依次和十二地支连线配对咯~就会得到六十年一个周期.既六十年一甲子,
故俗语所云"花甲"谓六旬上老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