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如何分配的

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如何分配的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对资本家而言,他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支付的费用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因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了资本家的生产成本,又称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这样,商品的价值构成就由原煤来的W=c+v+m变成了现在的W=K+m或W=K+p,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剩余价值由可变酱的产物变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额,模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生产成本形成后,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不再表现为只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产物,并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为在资本家看来,那些未曾耗费的资本虽然不构成生产成本,但作为物质要素同样参加了生产过程,因而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当资本家不再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或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进一步模糊了雇佣工人的劳动是其唯的源泉的关系。
  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用p'来表示)。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但是,无论从量上来看,还是从质上来讲,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都存在着差别。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如果假定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那么,c+v也就等于预付总资本(用C来表示)。因此,利润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p'= 或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是:第一,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第二,量上的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是资本增殖程度的标志,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资本家经营企业和生产商品的目的就是以尽可能少的预付资本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主要因素:
  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三是不变资本的节省。四是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如果各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一致,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就会导致各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不相同,从而具有不同的利润率水平。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由于可变资本比重相对较小,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也就较少,这一部门的利润率也就低。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由于其可变资本比得相对较高,可以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其利润就会高一些。也就是说,同量的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就有不同的利润率,从而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对资本家来说,他要求同量的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就要求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姿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使各个部门之间原本不一致的利润率趋于一致,从而形成平均利润率。因此,部门之间的竞争过程就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率是通过资本在部门之间转移的方式形成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会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通过资本的转移,那些利润率最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那些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这种资本的转移和投入,会引起各部门供求关系及商品价格的变动,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高的那些商品供给增加,会导致供过于求,从而商品价格下降,利润率也随之下降;而利润率低的部门情况正好相反,由于资枵的向外转移,商品供给减少,会导致供不应求,从而商品价格上来,利润率也随之上升。资本的这种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变动,一直要持续到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时才会停止。因此,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各生产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量完全取决于资本量,利润完全是资本的产物。这就完全歪曲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说明平均利润仍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只是各部门资本家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结果。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因此,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
  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价格开始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但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变化。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但这种背离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从个别部门看,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可能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量的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被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全部平均利润的总和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总额。第二,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值在量上有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量。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价值量就降低,从而生产价格也会下降。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指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职能资本。它是从商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资本。商业资本作为职能资本,其职能是通过商品的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从表面上来看,商业利润是商品销售价格商于商品购买价格的差额。但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由于商业资本家承担了产业资本家的部分职能,因此产业资本家不能占有全部的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同时,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业活动,可以使产业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本,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比产业资本家自己经营商业更为有利。因此,产业资本家也愿意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让渡利润的方法就是将商品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销售出去,获得商业利润。由此可见,商业利润在实质上不过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
  4、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等)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借贷资本不是职能资本,它主要来源于产业资本在循环和周转过程中暂时闲置的化币资本。拥有货币资本的资本家把这些资本贷给急需资本的职能资本家使用,这样,在资本家之间就发生了借贷关系,货币资本转化为借货资本。
  货币资本所有者将其闲置的货币资本贷放出去是有条件的,它要规定偿还期限,还要获取报酬。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职能资本家因借入货币资本而让渡给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息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借货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参与对剩余价值的瓜分,占有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家获取的利息大小,是按预先确定的利息率进行计算的。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息率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总是在零到平均利润率之间摆动。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货关系中介的企业。银行资本是由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货币资本构成的,其中主要是银行吸收的存款。银行资本家投资于银行业,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资本家经营银行所获得的利润叫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是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再扣除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后形成的。银行利润在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银行利润来源于职能资本家支付的贷款利息的一部分,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银行利润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反映了银行资本家凭借银行雇员的剩余劳动占有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经营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仅取得的一种收入,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劳动者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不同,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是指由于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而交纳的地租。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造成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级差地租的源泉是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包括劣等地在内的任何土地,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由于这一条件,农产品的价值就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由农业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便形成了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7、股份资本和股息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现代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基本都是股份制企业。股份公司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其次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经济运营效率,最后它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其特点在于不返还性、流动性和风险性。
  股票价格=股息/ 利息率
  8、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 地租 / 利息率
  http://baike.baidu.com/view/2169095.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0
第一章 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分配是指价值在个人、企业、社会以及自然之间进行分配的方法。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多少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价值收益,二是价值成本。
1. 外延式增长
价值收益的生产,是直接决定因素,是由生产物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决定的,也是由能量输出的绝对量的多少决定的,这种增长方式是外延式增长。
2. 内涵式增长
价值成本越低,剩余价值就越多,价值成本是由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生产决定的,是通过节约能量消耗,增加有用功、提高效率和价值收益的方式来增加剩余价值,这种增长方式是一种内涵式增长。手段有资源合理配置、科学技术等,即所谓的“人尽其才,物尽所用。�
二、剩余价值的特点�

1.等效性
剩余价值只是价值的一部分,由所有的劳动元素形成,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中也应该符合价值运动的规律。
2. 历史性
一个产品的价值会随着时间折旧,最后都消失,所以剩余价值是个历史的概念。剩余价值作为一种财富存在,对人的短暂生命历史来说,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
3. 阶级性
剩余价值的表现可以是货币,货币本身就是代表包含了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个社会的产物,人们用分配货币来分配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也是一个阶级概念。从本书“价值”概念的定义中也难以说明谁剥削谁,但根据价值的属性,如可转移性还是可以找到剩余价值的来源的。
总剩余价值是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掠取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就是社会总利润、总财富;当资源充足时,各系统都存在成长的可能,剩余价值的分配比较平均,增长速度也比较低;当资源有限时,一方的发展必然是另一方的衰退,剩余价值的每一轮次的分配,按指数式增长,会形成“马太效应”(即穷者恒穷,富者恒富),财富出现两极分化,拉大了贫富差距。�
资本,利润、剩余价值,都是价值表现形式,当主体由于历史或其它原因占有了系统内的社会价值或自然价值优势时,表现为货币形式,就出现了“剥削”。
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不同,造成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同,效率高的企业总占有一部分效率低的企业的剩余价值。
社会总价值就如同一个大蛋糕,对于分配来说,剩余价值就是分配的份额。经济发展,分配就多一些,反之,分配就少一些。同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价值守恒,你得到的剩余价值就是他处失去的价值。

三、分配不平衡性

剩余价值是全人类的劳动成果,在生产和分配中都存在不平衡性,特别是分配,只有依靠国家的力量才可以能做出更好的调节和控制。(第一章 end)

continue:

《价值动力学》十二篇第二章 分配系统

《价值动力学》十二篇第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

体系,是为了实现经济与社- 作者: 李玉海 2005年11月15日, 星期二 22:3《价值动力学》第十二篇第六章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 作者: 李玉海 2005

http://column.bokee.com/101005.html

第二章 分配系统�
产品生产过程是价值的凝结过程,产品的分配过程也是价值的分配过程,能量守恒定律是决定价值属性的根本规律。
分配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价值在个体、集团、国家、国际之间进行直接的、或是间接的分配过程,分配对象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货币,在当前的社会里,分配主体大都采用的分配手段是货币。分配也是产品的价值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过程;分配方式和过程可以分为自然分配、市场分配、制度分配三个主要方面。这三方面共同反映了价值的分配过程。�

第一节 自然分配�
自然分配是凭借自然条件进行分配的一种形式。比如阳光、空气、矿藏等。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同,首先就出现了分配不均等的情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说的就是这种原始分配。�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的相关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决定了相关经济发展的成本、指向。旅游资源可以恢复人的精神,水力资源可以提供运输和能源,煤炭、石油资源更是直接提供能源,这些自然资源提供了初级产品、半成品或直接的消费品,有些是自由品(免费使用),有些是经济品。�
自然分配是自然价值的分配,特别是土地资源和矿藏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影响价值分配的主要因素。�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随着资源的减少,成本也在增加,随着资源的破坏,又带来了损害身心健康的污染;污染是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劳动价值的转化结果,也是一种价值分配,改善环境需要付出成本。人们在利用自然价值时,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是非常不对称的,贸易距离、气候、人均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等,影响了经济的效率,由此,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为了克服自然分配的不平等,政府常常以法律、行政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或者以高额税收的方式来进行自然价值的再次分配(这属于制度分配了)。�
第二节 市场分配�
生产过程是分配过程的一部分。在采用价格作为分配手段的前提下,当销售产品时,分配的一端是产品,另一端是货币;当用货币购买产品时,分配的一端是货币,另一端是产品。分配的过程就是买—卖—买—卖的循环过程,分配是一个连续的多次完成的过程。�
一、剩余价值与分配�

下面主要是生产中的剩余价值即利润的分配分析。
(一)生产收益�
生产收益=产品价格×产品数量
当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时,决定收益的是产品价格,产品价格在销售中“等价“换取了货币,在前面“市场漂移理论”中已知,在“等价”换取的货币中就包含了剩余价值,而且主动需求方总是获得比较少的剩余价值。�
二)生产成本�
在生产中投入的成本包括设备、劳动力、土地、技术、原料等,厂商在用货币从市场购买这些生产要素时也已经得到了剩余价值,但还没有用货币显现出来,因为从厂商方面来考虑,只有“合算”才会购买,所以表现为“等价”交换。在产品生产完成和交换后,得到了利润,得到了厂商的剩余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利润。�
劳动力(工人)得到剩余价值没有?�
在劳动中,如果劳动着的能量输出大于货币补偿对应的能量输入,就会越来越陷入绝对贫穷、拥有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少。�
反之,劳动力在正常的消费后还有节余,那也是说,工人在用劳动交换货币时得到了剩余价值。�
但要注意的是:价值是随时间变化的,剩余价值分配是个连续的过程。比如,有的工人虽然得到了高工资,但由于工作环境不好而损害了身体,这样就需要付出高昂的医疗费,这样,剩余价值=报酬-医疗费。如果所得的工资无法补偿医疗费,那么,他也没有得到剩余价值,这也是说,考察剩余价值的多少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
(三)生产利润�
生产利润是货币化的剩余价值。�
在交易的每个环节,等价交换是包括剩余价值在内的等价交换。按照等价交换的条件,交易双方都得到了剩余价值,在货币化的情况下,单位货币包含的价值是相同的,得到的货币量越大,得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就越多。当价值的增长速度高于货币的增长速度时,单位货币包含的剩余价值就增长,反之,就下降了。�
只要生产有利润,就表示获得了当时生产中的、货币化了的剩余价值。�
(四)剩余价值在生产中的分配�
因为厂商的生产总是为满足人们的产品需求而生产,总是处于主动地位,这样消费方就会被动地去接受产品,成了主动需求方,就要付出更多的交易费用,产品的价格总是有利于厂商,厂商就会得到更多的价值或剩余价值。但是厂商也是一个消费者,在他的消费中,也会成为主动需求方,也会付出更多的交易费用,这样也就会得到相对少的价值或剩余价值。�
如果一个厂商的利润为0,那他在这个生产周期就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如果利润为负,那他得到的是“负”的剩余价值,即把已有的价值或剩余价值减少了,一种可能是价值转到别人那里了,一种可能就是自然损耗了。�
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行业存在价值或剩余价值不均衡的情况,但货币的流动性、等效性总是有一种趋势,那就是“等量货币要求获取的等量的价值或剩余价值”。�
根据以上的分析,价格的波动影响了价值或剩余价值的分配,所以生产中的价值或剩余价值的分配是通过市场价格来完成的。

二、市场分配的不平衡�

所谓生产要素,比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除了土地因素之外,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已经从稳定因素变成了不稳定因素了。生产要素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流向那些生产条件最好、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造成行业结构、企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垄断。�
对于自然分配和市场分配造成的不平衡情况,社会又多了一种分配形式,那就是社会的制度分配。�
第三节 制度分配�
一、制度分配的特点
yi个社会的价值分配的最后结果取决于制度,不同的制度,分配的方式也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制度下,由于采用具体的措施不同,分配的方式和结果也不尽相同。�

1.强制性�

剩余价值是价值链共同作用的劳动成果,但由于自然分配的不平等,在市场分配中又要求等价交换,这就会造成了最后的不平等;在市场化的系统里,只有依靠国家的制度才可以来调节不平等和控制平等,而国家的制度是具有强制性的。�

2.补偿性�

在制度分配中,国家制度一般采用了抑高扬低的方法。行业不同,价值分配的结果可能就不同,特别是对于具有自然分配的优势的一些行业,国家就采用高税收来调节不平等,反之,就采用补贴的办法来使价值分配变得相对平等。这些制度形式包括:最低工资法、反垄断法、反暴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3.公共性�

制度分配的一个目的就是增加社会的公共开支,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例如国防和治安,免费教育、医疗等。�

二、社会价值的分配分析�

社会价值是制度分配后的另一个价值形态。社会价值的表现如道德、信用、基础科学、知识等,社会价值既是制度分配的结果,又参与新的价值的形成,发挥降低社会成本、生产成本的作用,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价格管制

1.最低限价

最低限价是指政府对某种商品所规定的最低价格。例如,联邦农业计划规定了小麦和玉米的最低价格。

2.最高限价

最高限价是指政府对某种商品所规定的最高价格。例如,纽约市的租金控制就规定了房租的上限。

价格管制是市场分配与制度分配相结合的一种分配形式。

在市场竞争中,形式上享有定价权的经营者实际上受着价格的支 配,任何单个的经营者都不能独立地主观地决定市场价格,只能接受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并参照这一价格来不断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进而引起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商品之间的合理流动。

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是一个内在的使价格趋向合理的自动调节机制,正是这种高度灵活、自动调节的价格形成机制,能够及时对商品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真实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把有限的人、财、物等经济资源不断地以优化的配置流向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促进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相适应,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目的。但市场形成价格是有局限性的,乱涨价、价格欺诈、价格误导等不正当价格行为还存在,有时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为了克服和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与不足,政府有必要依法对市场价格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必要的适度干预。为此,国家通过一些制度或法律对价格进行宏观调控,调控的重点是控制价格总水平。

按照定价主体和形成途径不同,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三种价格形成形式。

政府指导价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 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政府定价是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 和范围制定的价格。

根据商品和服务的垄断程度、资源稀缺程度和重要程度,政府在必要时对以下五类商品和服务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

1.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如原油、天然气、粮食定购价格、棉花收购价格、重要药品价格、食盐价格等。

2.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如金银矿产品的收购价。这类商品价格放开,并不能促进产量增长,相反,会引起价格上涨,资源遭到破坏。通过定价,一方面是鼓励生产、增加供给,另一方面限制消费、减少需求。

3.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如自来水、燃气、集中供热、供电网等。如果实行 市场调节价,由于卖方竞争不充分,用户无选择余地,交易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卖方提出的价格买方只能违心接受;同时由于缺乏市场约束,容易形成垄断高价,不但难以形成正确反映价值和供求的市场价格,而且会使生产这种商品的行业不求进 取、不注意内部挖潜,不注意提高技术进步,靠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

4.重要的公用事业,如公共交通、电信等。这些行业提供的服务,是日常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程度较高。

5.重要的公益性服务, 如学校、医院、博物馆、公园等。这些行业带有一定的教育、福利、保健性质,不宜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主体的行为目标。

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是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各国情况不同,价格管制范围和方式也不同。

第四节 其它分配

其它分配是指上述几种分配形式以外的分配,如战争掠夺、犯罪、继承、赌博、权-钱交易、中奖、奖励等,属于非正常的分配。

第五节 分配分析指标

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是研究机构和经济学人在评估社会经济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时习惯使用的数据。

一、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金额在居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例。只是个反映宏观的、经济总体水平的指标。

在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时,从整体水平来看,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的比重正在下降,人们可以把更多的消费资金投向买(建)房产上以及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各个方面。

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一个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基尼系数为1,表示绝对的不平均。在“0-1”这一区间,该数值越小,社会的收入分配就越趋于平均;越大,则表明差距扩大。0.4为国际警戒线。

对于同期比较偏高的基尼系数,需要进行分配调整,如采用各种征税或是其他抽肥补瘦的转移支付办法,达到改善收入分配的均衡问题。

当然,低值的基尼系数也并不等同于分配的合理与社会的进步。

但导致基尼系数不断扩大的因素,如公共权力的“设租”、“寻租”、侵吞社会公共资产是一定要消除的。

总结;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才可防止片面性,做到综合分析并统筹兼顾;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才可防止割裂性,做到系统地、发展地把握价格运动的来龙去脉。对于价格运动的规律性、对于商品供求和商品价格关系、对不同条件下供求对价格的影响,应当根据各个国家的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作具体的分析,这才能制定出出切合实际的措施.
第2个回答  2010-04-20
一部分用于资本家个人生活 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
第3个回答  2010-04-20
剩余价值当然是全部被资本家给占有了